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幼儿园中的表演游戏存在目的功利化、表演游戏行为程式化、表演游戏环境结构化等不合理样态。教育实践应回归表演游戏的本质,即表演游戏是幼儿“内在驱动”的游戏活动、是故事探索活动、是在社会互动中发展的。探索有效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应然取向要尊重幼儿内在的游戏意愿,基于幼儿的经验特征去支持幼儿表达对故事的理解,保持表演游戏场域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张志军 《教育艺术》2005,(9):63-63,62
对于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西方教育学者们有过广泛的探讨.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个体和事物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弗洛伊德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能力,游戏是缓解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反映.”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3.
经验立意是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立足点,关键经验、核心经验的提出夯实了游戏的经验立意并强化了在目标指引下的经验引领。但是,经验立意框限了游戏的丰富意蕴,核心经验有使游戏陷入意义陨落的“动作过场”的风险。幼儿园游戏要突破经验的框限而实现意义丰盈的本真,需要从经验转向体验,从而实现游戏本体论、游戏认识论和游戏者(儿童)整体性存在三重意义的回归。基于体验的幼儿园游戏是支持与促成儿童游戏体验并通过游戏对话延伸体验、扩展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我们已经习惯于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角度对游戏的价值进行无限展开和剖解,其实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还在于其成就儿童幸福的潜质。儿童游戏的福祉,一方面会嵌入儿童学习与发展中,宏观而纵向地弥漫儿童终身;另一方面会以微观的形态发生于游戏的实际过程之中。这种微观的幸福,是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具身获得的,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快乐和实实在在的经验,它们超越物质、超越功利,直抵儿童的精神世界,需要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守候。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微观幸福,是游戏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所要追寻的。具体来说,教育者应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存在”的幸福感、“实现”的幸福感、“收获”的幸福感、“相遇”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从存在论视域出发关注儿童的游戏体验与意义获得是当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新趋势。儿童的意义世界是儿童在与周遭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对周遭世界及其与自身关系的理解与感受的集结。游戏是儿童意义世界照进现实之镜,是儿童意义世界的自由生成之境,是多人游戏实现儿童意义世界的扩展与丰富。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成人”,这既是游戏的教育灵魂,也是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使命。幼儿园游戏要促成“意义成人”教育使命的实现,就要把握儿童游戏的双重规定,实现游戏双重意义的建构功能;甄别游戏内容与形式上价值的不同属性,引导游戏意义的积极生成与扩展;推进游戏立意的经验超越,成就儿童整体性意义的体验获得。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民间游戏是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存在形态。从儿童游戏角色发展的视角来看,幼儿园民间游戏包括游戏的被动参与者、游戏的主动参与者、游戏的积极创造者三个阶段,儿童的兴趣相应的是感官兴趣与中间兴趣、自我衰竭的内在兴趣、自我强化的内在兴趣。教师可借助外部奖赏与"留白"策略促进幼儿园民间游戏从游戏的参与者阶段向创造者阶段积极转化。  相似文献   

7.
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方法,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希望本国的幼儿园可以使用游戏来支持儿童的快乐式学习。"概念性游戏世界"教学模式建立在对"概念性游戏世界"的基础研究之上,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首先,教师应基于对儿童发展水平与兴趣的了解选择一个儿童喜欢的故事,引导儿童与故事中的人物建立情感链接,同时故事应包含有助于引领儿童进入问题情境的情节;其次,教师应在儿童熟悉故事内容之后设计一个能够反映故事情节的想象空间,让儿童有机会在其中表达自己的理解,并使可能涉及的概念对儿童更有意义;再次,教师应通过标明进入和退出空间的方式支持儿童不断探访这一想象空间,并在共享想象情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教师也要一直担当其中的故事人物;接下来,教师应考虑和计划在此想象的游戏世界中包含哪些富有戏剧性的问题情境,为解决这些问题情境儿童会用到哪些已有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可以学到哪些新的概念;最后,教师应计划和安排互动的过程以推动儿童的概念学习,为此教师应把他们的伙伴关系视为互动过程,在想象的问题情境中为彼此设置不同的角色,如一位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儿童共同探索,另一位教师则为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提供建议或示范,为儿童创造最近发展区。在此概念性游戏世界中,概念学习总是为儿童游戏服务的,而充满戏剧性和情绪张力的想象游戏又会促进儿童概念思维能力与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人类学视野中儿童游戏“斗鸡”的内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斗鸡”游戏来源于我国古代流行而当代尚存的民间真实的斗鸡活动或游戏。该项游戏名称在儿童言语中的确定,说明儿童在名实关系上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对概念的自然而深刻的掌握。“斗鸡”游戏反映了儿童对人类生活争斗的模拟。通过这种游戏,儿童以社会许可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某种心理上的宣泄和补偿。“斗鸡”游戏在儿童的自我塑造过程中,有着积极效应。它使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上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当前建构游戏在开展中仍存在片面追求游戏显性的“形”变而缺乏幼儿内在的提“质”等问题。对此,我园依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立足儿童立场,将写生思维融于建构游戏之中,实践探究式的游戏样态,从而支持幼儿经验的多维联系和递进生长。一、捕捉游戏萌芽:经验读取驱表现式写生表现式写生指由幼儿读取自身已有经验以驱动建构游戏,由此引发个体多样的表达表现。幼儿常通过直接构造来满足自我展示或替代拥有的兴趣和需求。  相似文献   

10.
安吉游戏中幼儿自我参与游戏、自我创造游戏、自我享受游戏、迷恋探索游戏乐趣,能够激活儿童"玩"的天性,吸引国内外幼儿游戏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安吉游戏以幼儿游戏本体功能出发,对幼儿在自由的自然游戏环境下生成新游戏的分析认为:安吉游戏是幼儿与大自然的真实对话,幼儿在自然环境下自主探索游戏是内在社会性成长的外在表征,激发儿童更好地了解自己影响环境的能力;依靠低结构器材,安吉游戏将自然生态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微系统相互组合,重塑幼儿园游戏理论的自然生态回归;幼儿游戏的自然性和成长的社会性发展在对话中产生共鸣,一切游戏从遵循儿童自然发展为发端,扭转手段性儿童游戏中忽视儿童本位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幼儿园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游戏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但另一方面对幼儿园实际游戏状况的各种质疑一直存在。研究者通过比较“理想的游戏”“教师理解的游戏”和“儿童经验的游戏”,发现三者存在显著差距,其原因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早期教育的功利化、教师的儿童观、游戏与教学的矛盾关系,及幼儿园游戏未能很好地满足儿童的需要有关,这说明幼儿园教育改革还须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风格的叙事心理治疗要求咨询师用提问去解构来访者原来的问题,发现其闪光点,寻找自我独特性,看到自我内在力量,发展新的人生故事。现在不少儿童或者青少年喜欢网络游戏,很多家长对其不能接受,不是因为游戏本身,而是担心孩子自控失调,澄清这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案例介绍小强马上就要上四年级了,他的妈妈最近很焦虑。因为暑期刚开始,舅舅买了个平板电脑给小强当生日礼物。  相似文献   

13.
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玩也就成为他们探究奥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据心理学理论分析.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而玩游戏是众多兴趣中最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并唤起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欲望的方式。在玩中.儿童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如何带着孩子用“游戏”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这很值得我们教师探讨。笔者就自己的经验谈谈在教学中的操作。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表演游戏大多依托教师提供的优秀文学素材作为剧本,教师的指导重点主要放在帮助幼儿记忆故事、模仿对话和动作上,“谁演得最像”、“谁说的和故事里一样”等成为评价幼儿表演水平的标准。实际上,异化了幼儿游戏,反映了教师对游戏、游戏与教学的内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偏差。  相似文献   

15.
游戏始终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在游戏中发现自我,也借助游戏一次次完成自我实现的体验。儿童热衷于参与游戏或者创生新的游戏,因为他们能够"赏析"游戏中微妙的、象征性的内涵,从而实现心理补偿、身份确认、知能发展。教育者只有真正理解游戏在童年阶段的丰富价值,才能够给予儿童适切的陪伴、引领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束从敏 《早期教育》2001,(15):11-12
儿童化与幼儿园课程有没有内在的关联?幼儿园课程应以什么为价值取向,是成人的化还是儿童的化?福利特纳曾指出,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自我世界”,而且还要设置与这一自我世界相符合的课程。引导学生不断扩大理解视界和自我世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这一“自我世界”就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的化世界,它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起点、标准和过滤器。幼儿园课程的任务就在于培育、提升这一“自我世界”。从而扩大儿童的“理解视界”,达到对人类经验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生活本领,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重要活动,是触发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支点。教学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参与,具有目的性与系统性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教学游戏化是“教学”与“游戏”二者相向而行、互相发展的完美结合点。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在活动主体、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等方面呈现若干困境。提出要明确教学游戏化的内在逻辑,从儿童立场、游戏精神和师幼共情等方面阐释教学游戏化理念,结合幼儿自身需求及其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其真正实践:坚持儿童中心,遵循规律,保持本色;重塑游戏,有机整合,科学打底;融合共生,张扬个性,点亮生命。  相似文献   

18.
儿童对音乐的理解与成人对音乐的文本性理解是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非文本信仰——超越文本对音乐的理解并使传统的儿童音乐教育回归到人性和儿童本性,从而使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缪斯”得以解放,实现这种信仰的方式就是游戏。因为游戏与音乐是同根同源的,并能实现音乐教育给儿童带来本性解释和全人格发展的最终目的,文章最后总结了非文本信仰基础上游戏范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蒋艳琼 《学苑教育》2019,(10):85-85,87
自主性游戏是指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正确把握"引导"的时机,在充分了解和理解儿童游戏的基础上,运用智慧的导引策略,支持并扩展幼儿的游戏和经验建构,有效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多元成长。笔者以大班幼儿的"玩积木"建构游戏为实例,探究了"顺应·参与·支持·等待"四位一体的游戏导引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发展心理学的分类学视角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其存在的惟一合法性已受到广泛的质疑。只有从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生态学视角出发,才有可能还原学前儿童游戏生活的“真实情景”,因为生态“情境”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沟通、对话的背景,更是把握学前儿童游戏全景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