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学院生存发展的根本,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更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青蓝工程”导师制度既是青年教师培养成长中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举措中的当务之急。“青蓝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思想引领、教学指导、生活关怀、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2.
“青蓝工程”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新老教师交互听评课则是“青蓝工程”中的常见举措。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从年长教师听课关注的“科学、形象、层次”三维度和青年教师听课力争做到的“多准备、细观察、勤反思”三步骤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中学语文“青蓝工程”交互听评课的有效性,以促进“青蓝工程”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文章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点研究高职院校“1+1+1”青蓝工程培养机制.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该培养机制的具体举措和方法,并加以具体实践。实践表明,“1+1+1”青蓝工程培养机制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实施“青蓝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然而,当下一些学校在实施“青蓝工程”的过程中,出现了随意搭配、照顾面子、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弄虚作假等现象,让“青蓝工程”几乎成为了“纸上工程”“面子工程”,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突破这样的窘境亟须打好“组合拳”,需要注重在四个方面研究探索、持续发力,确保“青蓝工程”正常实施、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5.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厚林 《高教论坛》2004,(6):123-125,142
本文评述了高职师资队伍现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探索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和产学研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规模、高档次的实训基地———北京青蓝大厦,于2000年1月18日正式开业。青蓝大厦的启动,无疑为激活职业教育产业基因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在采访青蓝大厦总经理张秀萍(以下简称张总)时,记者曾专门提出青蓝大厦是如何以职养职、产教结合;如何培养某一岗位群成品性人才;如何将隐性劳动者向显性劳动者转化的问题。要经营青蓝大厦,其工作性质已超出“实习”的范畴,形成教学、实习、科研、经营、管理五位一体的新体制。张总翻阅了大量“职校实习基地”、“酒店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书籍,取其精华,拟定了青蓝大…  相似文献   

7.
姚丙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232+256-232,256
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实施“青蓝工程”、“技师培训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结合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从几个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8.
现在基层中学语教学中,水平较高的老师和水平偏低的老师常常会结成对子,谓之“青蓝工程”。水平偏低由衷谦恭地向他们的“蓝老师”请教,水平较高也真诚热情地向他们的“青学生”传授。可谓学术气氛浓浓,“青蓝”关系融融。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于2001年提出开展“四师”工程,并以此推动学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四师”工程由“青蓝”工程、“中坚”工程、“名师”工程和“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组成,同时“青蓝”、“中坚”、“名师”工程又是“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李莉清  龙群生 《新疆教育》2013,(11):161-161
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各地纷纷启动了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徒结对,共同提高”的“青蓝工程”。我校“青蓝工程”活动内容是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通过指导老师的传、帮、带、手把手地传授给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使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尽快成为教学骨干、能手,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活动采用“一带一”的形式。在备课、上课、作业、命题、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指导,活动原则上一至三年为一个周期。  相似文献   

11.
“青蓝工程”在文中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师徒授业色彩,换装为现代教师事业发展合作伙伴.文章通过理论借鉴和实践总结,思考了当代大学教师发展特点及规律,从知识管理、传承和创新层面揭示“青蓝工程”的事业伙伴实质.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们在实施“校本培训”工作中,坚持“活化形式,明确重点,强化保障,突出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了4个方面的工作。(一)采取‘怕学”与“互教”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实施“优教工程”和“青蓝工程”为使“校本培训”取得实效,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教师‘怕学”与“互教”相结合的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市实施的“优教工程”和“青蓝工程”的核心是一方面要培养名师,另一方面要发挥老教师、名优教师的作用,通过传、帮、带、导等措施,加快青年教师的培训过程,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目前,我市以学校为主的拜师活动已…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成为教育战线上的新兵。他们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加入到各个学校的教学一线。这些特岗教师、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给学校带来青春、激情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但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毕竟经验不足,不能适应学校具体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对特岗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积极主动地实施“青蓝工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调查中职教师培训中的几个问题,以"知识管理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中职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式,探索了中职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两种途径—建立"青蓝工程导师制"和实行"科研化"校本培训,提出了"青蓝工程导师制"的策略和"科研化"校本培训策略。利用校内培训、校际交流、自主发展的培训方法,实现教师从被动成长到渴望成长最后到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庄严的乐曲声中,某校2006年“青蓝工程”启动大会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青蓝携手,互帮互学,师徒共进。”学校领导亲自主持并宣读了师徒结对名单。新老教师围坐一堂,签订了“师徒帮带”协议……这种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已经在许多中小学得到推广和使用。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促使新教师更快、更直接地向优秀教师学习。年轻教师或与师傅一起工作,或干脆担任师傅的助手,他们从师傅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大量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使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然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校本教研的广泛开展,学校教研活动越来越注重民主、开放、合作、交流,当人们在用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反思学校的规章、制度之时,也开始对传统的“师徒帮带”形式提出质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学科组长,特别是学校“青蓝工程”中的“师傅”,有机会听了不少年轻教师的课,看到了他们的多才多艺、富有建树的教学,发现他们毕竟“初出茅庐”,对他们的教学总觉有点遗憾。故借此一角,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想给年轻的教师们提个醒,希望能对他们的迅速成长...  相似文献   

17.
今年,四川省宜宾县教育系统大力实施培养教坛新秀的“青蓝工程”,实行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大兴教师练兵之风,全县有近500对教师参加了结对练兵活动。一个时期以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宜宾县立足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加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力度,使一大批经验丰富、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走上重要岗位,真正有位、有为;一方面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大力培养教坛新秀,促进年轻教师成长成熟,使教师师、名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帮扶,其形式既有“一对一”、“一拖二”、“二带一”的,也有学科内、跨学科的,这些根据新教师成长需要…  相似文献   

18.
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是当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文章围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其具体培养要求,并创新性地提出“两化四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两化”指的是课程教学信息化和实践教学互联网化;“四融合”指的是人才培养与企业相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证书相融合、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相融合以及专业实训与顶岗实习相融合。以期能为解决传统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工程测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针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政府制定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过程中对创新型工程师的急需,文章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西北工业大学与法国INSA-Lyon“3+2”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的经验和成果.以通过中外系统化的国际工程教育合作,实现工程人才的国内外同步联合培养以及培养体系的合理对接为出发点,围绕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工程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工程教育背景、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工程人才,创新了工程人才的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完善了工程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为我国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栗明方 《中国教工》2010,(11):36-36
促进中小学教师成长的“青蓝工程”已经实施多年,但就笔者了解和掌握的情况看,这项“工程”在有些地方已经成了“豆腐渣”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