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龄人口的变动对教育均衡会产生巨大影响。人口波峰和波谷变化,使得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学龄人口纵向波动明显,教育资源配置紧缺和剩余并存;同时,城镇化和学校布局调整使得学龄人口在区域间的横向变动很大,进而对城乡教育均衡、区域教育均衡和校际教育均衡产生影响。今后有必要根据人口变动情况,加强教育资源配置预测,调整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资源配置,使其结构合理;建立城乡共同体,探索区域均衡发展的强弱互助形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不同地区未来学龄人口波动与基础教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相继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生育高峰,学龄人口数量与结构的波动曾对基础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教育师资、经费等资源短缺问题频频产生,严重干扰了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每年有2000 万左右的出生人口,基础教育仍面临十分庞大的学龄人口基数,同时,各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的本身基础和人口出生波动情形不尽相同,对学龄人口进行超前预测,对各地区合理规划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运用《1991~1994 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1990 年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建立人口仿真模型,对1995 年至2010 年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学龄人口进行预测,并阐述未来二十多年学龄人口波动对基础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针对地区不平衡性,特殊区域差异,着重讨论各地区未来基础教育的师资配备和经费供需矛盾两个重要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发展规模的匹配情况  相似文献   

3.
结合历年人口、教育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人口变化特征及其对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2020—2050年我国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目前学前教育学位需求高峰已过,但2011—2017年的出生堆积使得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正迎来学位需求高峰;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在2020—2050年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到2035年后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只有当前五成左右的水平;当前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和规模增大,向城镇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趋势明显,2020—2050年基础教育在学(园)人口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30年后学前教育在园人口和小学在学人口的城镇化率均超80%,初中在学人口城镇化率超90%,基础教育进入以城镇教育为主体的时代。基于此,建议建立学位需求的动态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建立人口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机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4.
张立龙  史毅  胡咏梅 《教育研究》2022,(12):101-112
准确预测学龄人口的规模和变动趋势,是做出合理可行的教育发展规划的前提。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学龄人口预测结果表明,2021—2035年我国学龄人口总规模将从3.28亿持续减少至约2.50亿,学龄人口年龄结构也将由“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逐步向“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结构转变。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将分别在2020年、2023年、2026年、2029年、2032年达到峰值,之后呈现快速减少趋势;学龄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快速变化对教育资源的供给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应加强人口与教育数据的信息融合、监测预警和趋势研判,重点处理好生育政策短期调整效应与教育政策中长期规划的关系、人口城镇化与教育城镇化的关系、教育资源数量需求下降与质量需求上升的关系,有效应对生育政策变化对教育资源供需格局产生的波动性冲击,推动城乡和区域义务教育资源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探索低生育水平下教育资源整合、转化、提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学龄人口变动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制订义务教育及师范教育发展规划的首要依据与出发点。本文以当前人口状况为背景探讨学龄人口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关系及学龄人口变动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也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科学地预测和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变动趋势是合理布局农村中小校的前提。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应同步进行师资力量的重组、办学条件的改善等。同时,在学龄人口预测,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和学校网点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对教师、办学条件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有望提高教育质量,以实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准确预测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是保障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该文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预测江苏省2021—2035年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并对教育资源配置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预测期内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逐渐下降,到2035年降至638.83万—740.07万人,与2020年相比减少约38.78%—47.15%。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的在校生规模分别在2017年、2020年、2025年、2028年达到峰值;2.专任教师需求总量到2022年逐渐趋于饱和,基础教育事业费支出总额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到2035年支出总额约为2020年支出总额的1.81倍。据此,应提高学龄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的适切性,加强人口与教育数据的信息融合和趋势研判,探索低生育水平下教育资源整合、转化、提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我国为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而实施的一项全国性的重大项目,其中诸多生均标准都取决于城乡学龄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状况。本研究采用国家计生委人口预测软件(CPSS)建立人口预测模型,基于2009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预测出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2012~2020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原始数量比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量多,但2013年、2015年将分别成为城乡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学龄人口变化的拐点。这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避免因不合理投入而引起的教育资源浪费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20年北京市“七普”数据,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采用队列要素法对2021—2035年学龄人口的规模结构和义务教育资源需求进行预测。研究发现,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在2021—2026年持续增长,在2027—2032年保持相对平稳,并在2033—2035年迅速下降。教育资源需求的变化则呈现出不同趋势,其中教育经费需求在预测期内持续增长,教师资源和办学条件需求的变化趋势则与学龄人口基本一致。因此,在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北京市应在人口增长期内稳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有计划地扩充教师编制,根据区域、城乡和学科需求统筹调配并动态调整,保障义务教育资源需求;在平稳期内提前部署,通过鼓励集团化办学、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方式破解小学、初中教师冗余和不足交替的周期性困境,明确学校布局的决策标准,确定合理的学校数量、服务半径,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在下降期内利用机会窗口调整教育资源布局,保障教育资源随人口流动而携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易想和  曹伏明 《考试周刊》2010,(44):213-214
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是学界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破除通过撤销或扩招来应对学龄人口变动的想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障投入、加强管理,科学管理、重在育人,从而使初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学龄人口变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赫哲族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均达到一定水平,小学教育程度人口明显减少,初中和高中教育程度人口增长显著.赫哲族基础教育中主要存在着学龄人口数量减少,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学龄人口的减少,大量生源外流,小学在校生规模减小,班级数量逐年减少,班级规模缩小,导致教育资源的闲置.  相似文献   

12.
准确把握学龄人口的变动状况,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前提。物力、人力和财力作为义务教育资源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义务教育学位需求规模和城乡分布的测算结果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城区和镇区,小学和初中的学位需求量将很快迎来峰值,此后快速回落;在乡村,学位需求量会持续缩减。因应学位需求量的变动,除了城镇初中会在短期面临承载能力不足的扩容压力外,义务教育学校的需求量总体会持续缩减。乡村地区尤其亟待解决校舍闲置与物力资源再利用问题。教师资源配置将面临不足和过剩反复交替,以及音体美学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等挑战。在学龄人口峰值达到前,公共财政保障教育办学经费需求的压力会持续存在。为适应人口变动和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求,政府需要在充足、公平和效率的目标导向下,提前规划和布局教育资源配置,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前,潮州市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市区两级管理体制使各个学校得到的教育资源存在明显差异,制约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应从实行资源共享、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改革现有招生办法、规范评估体制等方面人手,才能解决问题,促进湖州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学龄人口变动看未来山东省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山东省学龄人口的变动趋势作了预测,同时对未来山东省中小学的教师需求量进行了测算,据此,对未来山东省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薄弱学校的改造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产物,可以说薄弱学校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后果之一,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刻不容缓,是目前我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育资源得以优化优质的背景下,应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问题的反思。本调查主要针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本土开展,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可为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16.
经预测,在2012-2020年间,苏州3-17岁学龄人口将呈逐年增加之势,至2020年增长将超过30%,这将对苏州教育资源配置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有效应对未来学龄人口的变化,苏州教育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机制创新,大力扶持民办教育;构筑人才高地,整体提升教师素质,以促进教育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教育公平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是教育的载体,也是教育资源存在的载体。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教育资源也较丰富,但全省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依然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学校布局的不合理。文章从江苏省未来人口变化对学校布局的影响入手,研究了江苏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了学校布局优化的基本原则,并以南通为例初步探索了布局调整的方案,提出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勇 《教育探索》2008,(11):14-15
基础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的改革和发展符合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具有生态的适切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育供给和需求失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质量失衡。为此,应该按照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使教育政策向薄弱学校倾斜,改变学校建设的限制因子,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加强教师队伍和教育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上海市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首先分析了上海市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硬件与软件投入的现状,其次分析了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方———学龄人口的分布特点,最后通过二者的适应性分析,揭示上海市基础教育资源供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显示:由于第四次出生高峰的到来,导致上海市整体幼儿园资源短缺;由于外来人口城市化、中心区人口郊区化两股力量的叠加,导致郊区教育资源短缺突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地区不均衡的现象突出,导致跨区域择校等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带来了乡村学校的教师危机,严重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大乡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生存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造血”机制,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改革乡村教育评价机制,缓解乡村教师过重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增强乡村教师的幸福感。这些都是化解乡村学校教师危机的有效策略。认真分析和有效化解乡村学校教师危机,对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