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颖 《江西教育》2022,(3):28-29
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对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政教育应该落实到小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进行分析,旨在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高职院校中渗透思政教育需要依靠教学这个主要的渠道,将思政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之间,全面实现教书育人。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授课学时较长且内容丰富,跨度范围较大。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方法探索也将变得十分有意义,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思政理论与学科做对接,其适合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要做好教学调研,在实例中渗透、在故事中渗透、在活动中渗透、在训练渗透,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然接受思政的教育,不断丰富学习体验和情感认知,确保学科学习和思想品质同步成长。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思政内容,教师需要做好优化设计,防止思政教育沦为空谈和说教,要在环节安排、互动组织、延伸训练等角度做出积极探索,以全面提升学科和思政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中职教育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格局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引领价值观念。本文围绕将思政教育渗透于中职语文教学的主题展开研究,分析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基于实践层面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具体的教学措施。希望通过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意识、精选思政教育元素、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和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同步发展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之一。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特点,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应立足三个“关联”:关联课标,建融合点,实现育人目标融合共生;关联教材,寻发生点,实现教育内容适切融入;关联学生,促生长点,实现教与学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6.
李耘稷 《亚太教育》2019,(11):147-147
职业教育理念通常是在中职教育体系中体现的,以学生的思想理论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应用于实践。在职业教育理念渗透的过程中,思政教育也会得到发展和完善。由于职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体系、教学目的和任务,所以对学生自身的基本道德水平及思想意识的影响较大。在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思政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促进大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就职业教育理念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渗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坚持“文道并重”的教育原则,丰富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素材,发掘其思政教育功能,加强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的互融。对于语文课堂上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及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要通过优化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在写作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在高职语文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和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途径,切实提升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思政教育对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学生渗透思政教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深挖语文教材的思政元素,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语文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笔者在学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出发,探讨和思考了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了阐释和理解,并强调了间接思政教育即"渗透式教育"的重要性,以期高校对研究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引起更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刘颖 《教师博览》2022,(9):45-46
思政教育对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学生渗透思政教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深挖语文教材的思政元素,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语文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娄哲  冯长虹 《文教资料》2011,(1):218-220
高校思政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举措,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公寓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基本空间。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公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作者就公寓思政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将医教协同模式融入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培养德智兼备的医学专业人才,推动医学教育事业改革,最终完成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目标。文章首先探讨了高职医学生思政教育困境及突破方向,而后建立“学校教育——医院教育——评价考核”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基本框架,最后从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全面渗透工匠精神、落实多点聚焦原则、挖掘实践思政元素等维度提出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3.
思政教育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针对思政教育在推动学生未来更好地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有正确认识。通过完善教学素材、创造智慧课堂、加强数学文化渗透等不同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兀子钦 《成才之路》2023,(24):65-68
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并渗透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将教材中优秀的人文理念和素质发展要求体现出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提升综合素养,发展能力水平,成长为优秀人才。要积极做好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确保核心突出;探索新的课程思政模式,将立德树人落实到高职英语教学中;重视高职英语内容设计,加强学生语言学习和思政过程的熏陶。  相似文献   

15.
杨倩 《成才之路》2023,(15):41-44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度把握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价值,结合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实际,不断探索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路径,以推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中职学生成长成才。文章围绕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与“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价值,探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任凭 《家长》2024,(3):63-65
<正>立德树人是当前各学段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课程思政化既是当前教育改革视角下的教育趋势,也是各个学段、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的理念。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渗透较为缺乏,一方面,教师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运用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有限,导致思政元素与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融合并不紧密。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探索思政元素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新路径,为给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需要依托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政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高职英语是高职学生的必修科目,授课学时长、跨度范围广、教学内容丰富。探讨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对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综合阐述了思政教育在体育社会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根据当前体育社会学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体育社会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建议,旨在促进体育社会学课程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既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又要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论述通过数学之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魅力的理论依据,探索通过数学之美的教育渗透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即通过我国数学家所作贡献中体现的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应用数学典型情境中的数学之美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通过数学严谨的逻辑之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科学领域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0.
黄雅婷 《家长》2023,(26):46-48
<正>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指将思政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各学科教学工作中,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为载体,有序推进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步实施,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为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紧扣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深入发掘课本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学元素,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方法做出系统升级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课程思政与初中生物融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推进生物学科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