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些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会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没有得到一种成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考失利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等于是脱离了“正轨”,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学习动机不复存在,以升学为基础的人生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加之社会观念对中职学生的不公正价值判断,导致了中职学生对自我的一种否定认识,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一些学生自暴自弃,对自身无法形成新的价值判断,心理问题表现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强调劳动力质量的市场竞争给中职学生的培养带来了挑战,作为中职学生,面对的不是升学,而是就业.他们在职校的学习的不应该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和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能力.所以中职物理教学要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探究式的"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职业能  相似文献   

3.
<正>高凡修在《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25期中撰文,收集了"对中职学生的调查证据",分析了"人口数量证据",得出了"中职毕业生将会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的结论,最后从国家和学校层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作者通过对15所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和重点访谈,了解了中职学生基本情况、中职学生对高职招生政策了解程度、中职学生升学意愿、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中职学生不愿意升入高职的主要原因以及中职学生升学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教育随着这几年国家的重视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这就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缺乏学习的动力,很快形成了两极分化的问题。就实际情况表现来看,职中二年级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会给他们未来的就业或者升学带来巨大的影响。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梁凯 《华章》2012,(32)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职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因为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试题的讲题,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而中职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最终目标不是升学而是就业,学习的内容应该更加广泛,思维需要更加活跃.本文从中职数学教育的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研究目前中职数学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中高职衔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中职升高职以纸笔考试为主,缺乏直接升学的通道,制约了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升学、中高职贯通培养、保送升学等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初步擘画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蓝图,但学生存在的厌学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究其根本,学生在升入中职学校前学习效能感已低,并因中职教育遭受歧视、中职学历难被认同、专业认识不足等原因,学生升学后厌学加剧.基于以上问题,从重塑学生对学校、学习、就业的信心;完善职教立法、引导正向舆论,为职教正名;深化"三教"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打破就业困局、打通升学通道等方面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据了解,中职学生中有相当大比例(约66%)以考大学为其学习目的,对口升学为许多学生提供了完成梦想的良机.然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且良莠不齐,如何帮助他们把握考学的机会,搞好应试复习,成为各职校教师的棘手难题.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全面的英语应考方法,以期对考生点拨一二.  相似文献   

9.
郑伟 《中国教师》2014,(Z1):171
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中学升学政策的调整以及高中生高考失利就读中职学校等因素,造成中职学校学生的层次、学生基础、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都将给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提高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本文简要分析了中职生的现状并总结出一些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职学校学生建筑力学成绩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力学时觉得枯燥无味.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的形成又依赖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成为中职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在遭遇了人生第一个“滑铁卢”之后,中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他们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折。中职教育不再以升学为目标,学习内容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评判考核的依据不再仅是一张试卷。中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就业,教育成果直接与社会对接,注重对学生的技术传授与技能培养,强调专业学习与技能实操,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此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12.
王琦  侯萍 《教育教学论坛》2022,(13):181-184
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现,中职毕业生缺少有效的升学相关信息获取途径,对升学相关支持政策了解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调研主要以海南省13所中职院校20余个专业2121名中职院校在校生作为数据样本,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分析,对中职学生政策了解程度、毕业去向、升学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对此情况给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转向的政策背景,通过对全国10660位中职生的问卷调查,研究了影响我国中职生升学的若干因素。研究发现:中职生具有很高的升学意愿,且以本科为主要期望学历;毕业班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强的中职生更可能选择升学;学生干部身份和学校生涯教育质量会影响中职生升学意愿;家庭对中职生升学与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但影响方式和程度与普高生存在差异;对省域中职升学政策的了解和认同会促进学生升学,而对就业市场和本科招生政策的了解和认同会削弱中职生升学意愿。基于此,未来应从职教本科办学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招考机制、央地项目设置、公共财政兜底、生涯教育和升学指导等方面优化中职升学环境。  相似文献   

14.
数学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必修基础文化课,它不仅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关,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对口升学的数学,更是今后进一步深建学习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一次较大规模问卷调查提供的统计资料为依据,阐述了90后中职学生毕业后的目标定位、对学校教学的希望、对教师的希望、对学校生活的希望,分析了90后中职学生价值取向的一些特征,并对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项目教学法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很少有教师会采取这一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中职学生因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产生障碍,并逐渐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需要找到一种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手段.文章以中职数学教学为切入点,分析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特征,着重介绍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及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杨粉 《成才之路》2010,(24):31-31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类型。它不同于以理论知识为主、以升学为目的普高教育,也不同于社会上以单一技能为主的培训教育。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毫无兴趣,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对这样一些进了中职学校的学生,我们怎样才能让他们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呢?我认为有好的教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只有从教学方法和技巧上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观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中职学生的升学行为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方式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基于青海、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甘肃6个省24个地市州21980名中职在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就当前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普遍较强,其中女生意愿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地区学生升学意愿和求学地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中职学校总体水平以及学费减免政策等因素对学生升学意愿均存在显著性正向回归效应。据此提出:当地中职学校要有效激发学生升学意愿,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升学行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合理统筹当地和外部高等教育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升学诉求;加大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同步提高学生和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技术能力基础;优化助学政策供给方式,缓解学生求学和升学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9.
分组讨论教学法是中职院校现代课堂教学中所普遍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本文就分组讨论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中职学生到企业实习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分析1.价值观念差异,职业理想模糊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价值观念以个人价值趋向为主,而在企业要求有与企业相同的价值观。经多年跟踪调查,中职实习生普遍缺乏人生理想和信念,许多学生没有制定一个中长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从学校乍一走进企业,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和单一的流水线工作,对一些人生问题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