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语有“画地而趋”者,意即在地上画个框框,只在框内走动,不越雷池一步。很明显,此所谓自我束缚也。而观察现实的职业教育,有些地方便颇有此味道。比如农村职业高中的招生,只招应届初中毕业生,虽说在教育学上不见得有什么错处,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似乎也并不怎么必要和高明。然却有些学校谨守此格,不逾毫厘。结果呢,虽然每年的招生时节,又是印发简章,  相似文献   

2.
在2012年的自主招生工作中,"校长推荐"毫无疑问地成了热门词汇。继北大率先在自主招生中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后,2012年推出的类似政策有:清华大学的"新百年计划之领军计划"、复旦大学的"望道计划直推生"、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直通车计划"、浙江大学的"攀登计划"、山东大学的"校长推荐"、哈工大的"英  相似文献   

3.
<正>孩子做个"好"学生,教师打造一个"好"班级,校长创建一所"好"学校……这是多么美好并可以付诸实践的愿景!然而,当所有的学生、所有的班级、所有的学校都试图或者被要求去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打造一个"最好"的班级、创建一所"最好"的学校之后呢?那些"最好的"学生、班级、学校的背后,是多少个孩子的童年幸福的流逝,是多少家庭与教师的万般艰辛,是多少校长们不能承受的痛!"好"还不够么?"最好"有那么重要么?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在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介上出尽风头。但人们却总是感觉有数不清的商标铤而走“洋”,只求与洋字攀上点亲戚。于是,相对偏僻的汉字奥、芭、妮、莎……大为走俏,组成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其实,西洋也好,东洋也好,说白了,都只不过是外国的月亮。耳闻目睹,笔者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  相似文献   

5.
朱永新 《成才之路》2012,(4):98-I0015
正日前,清华大学公布了2012年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中面向指定中学实施的"领军计划",敲定一批中学名单。看一下这些名单,都是全国各地的名校。其实,不仅清华、北大的眼睛盯着这些名校,几乎所有的重点大学,都把主要的自主招生名额投向了这些学校。难道大学选才范围该如此狭窄?难道中学优秀人才就一定出在名  相似文献   

6.
对我们中小学教师来说,经济不甚宽裕,时间不够充足,能够“坐拥书城”的人少矣!即使每每有学者自豪地谈到自己如何“坐拥书城”,我们中小学教师也不必惭愧。在忙完了我们繁重的工作任务之后,与书交友,又何必“坐拥书城”?《随园诗话》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  相似文献   

7.
漫画中,母亲费力地举着一个装满苹果的筐子,父亲从筐子里拿出一个个苹果,往正在树下看书的儿子的脑袋上砸。可怜的马顿,真是遭罪了。  相似文献   

8.
《同学少年》2015,(1):26
<正>辛夷坞说:"在旷阔的时间面前,青春脆薄得像一张纸。"时光匆匆逝去,昔日红粉今日已成骷髅。在时间面前,我们渺小如尘埃,最终亦化为尘土,何来不朽?然而古今之人,求医问药妄想长生不老者,不胜枚举。昔有汉武帝听信道士之言,大兴炼丹之术;今有明星频频打肉毒杆菌,以求美貌永驻。这样的"不朽"真的有必要去追求吗?在时间面前,这样的举动无疑是愚蠢可笑的。我以为:真正的不朽,不在于青春的永驻,而  相似文献   

9.
何必分之?     
人生一世,中学期间交的朋友,是毫无金钱利益关系的朋友,所结成的友谊尤为珍贵。何必分之?刘润哲、敦睿敏等几个小姑娘,单纯得有些二,但可爱之极。她们最大的爱好是学习,虽然程度并不相同,但个个都在极为努力地朝前  相似文献   

10.
11.
如今的许多中小学校,教师仍然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坐得整齐、端正、规矩,不许乱说乱动。有些小学教师甚至还给学生规定了坐姿:“两手放身后,小脚并并拢,身体坐端正。”谁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不少学校将“推门听课”视为灵丹妙药,在介绍经验时大谈特谈其好处;而我对“推门听课”,是一直不赞成的。  相似文献   

13.
深沉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是一种拥有强大的包容力和魅力的性格。肤浅的人玩深沉,只能像东施效颦一样遭人白眼。深沉就像是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而始终巍然、沉稳的山岳。泰山、峨嵋山……站在它们脚下,我们便不得不感叹自己的渺小、单薄。就像站在一位优雅、笑容可掬的老者面前,虽然对方的肌体已经萎缩,但他们的目光射进你的心里,暖暖地,让你觉得他在向你暗示: “我会原谅你的错误,因为我也曾经经历过。”于是,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便油然而生。你看到的不再是干瘦的老者,而是一位深沉的智者。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到一篇谈“精神奢化”的文章,提到一些文化产品表面看是在那里讲道德,说文明,但仔细体味,便感觉像是在讲把戏。诸如这样的书——《如何使你周围的人感到你的崇高》,《你如何给人造成美好印象》,《如何使你的情侣感到你爱他》等等。把文化素养当作技术,将文明举止视同技巧,文化和文明便都被庸俗滤掉,只剩下把戏。  相似文献   

15.
这天,打扫卫生的同学很认真,来来回回把走廊拖了好几遍。但在两个班级“楚河汉界”处,仍有几片碎纸,还有积攒下来的灰尘,学生说“那不是咱们班的卫生区。”  相似文献   

16.
在一所学校听语文课,当授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使老师当场“卡了壳”。这在教学中本不算什么怪事。教师或把回答交给学生思索、讨论,或公开声明待思考后再做回答也就行了。但这位教师对此却大为恼火,批评他不该在课堂上提出疑惑问题,并要他保证今后不犯此类错误。我们想,学生提出疑惑问题,何错之有?韩愈说:  相似文献   

17.
在报上看到一个老人怀念妻子的文章,文字洋溢着深情,写他年轻时穷,脾气坏,孩子又多,全靠妻子的辛勤与体谅,才能把孩子带大.  相似文献   

18.
"何苦"与"何必"两个语气副词同是由反诘类语气副词"何"演化而来,由于"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何苦"与"何必"作为两个单独的个体逐步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受两词历史同源性的影响,它们在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语义上,"何必"强调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某事不值得做,劝说意味较强;而"何苦"侧重于说话人对做某事引起的不良后果的惋惜。句法功能上,"何必"与"何苦"属于反诘类语气副词,具有"唯状性",常作状语修饰谓语,而在极少数情况下作宾语。句法位置上,两者位于句首、句中的情况较多,而位于句末的情况多出现于口语和剧本中。在时体上,"何苦"多强调对已然性事件的惋惜,而"何必"多是对未然性事件的劝阻。"何必"与"何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但由于语义与时体的限制,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一般不能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19.
《甘肃教育》2009,(2):4-4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于2008年10月26日正式启动。活动要求,在半年时间里,全国学生要坚持每天长跑,每天长跑距离(参考)基数小学生为1000米,初中生为1500米,高中生、高校学生为2000米。(《新华网》2008年10月6日)  相似文献   

20.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作家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愈是独特和丰富,作品就愈见深度和广度。但是,一个作家处于非创作状态下的原始的生活积累(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见闻),不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创作背景和题材。生活体验必须上升到审美体验。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作家主动地甚至主观地对生活体验进行感知、反省、剪裁、升华,最终创造性地加以表现,从而反映出一定的美学价值。任何生活背景,一旦经过作家的创作,融化到作品中去,它就失去了原有的或独立的意义,并不具有特别的追寻价值。而事实上,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