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最早主张武力反袁,并且为实行武力反袁而壮烈牺牲了的宁调元,书之甚少,鲜为人知。本文拟就宁调元最先提出反袁思想主张及其坚持实行武装反袁活动作一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2.
1913年3月,“刺宋”事件发生后,革命党内出现武力讨袁与和平解决的意见分歧,孙中山力主讨袁,赣都李烈钧态度坚决,积极拥护孙中山主张,于7月12日率先在湖口发动起义,史称“二次革命”.本文在查阅梳理大量民国史料基础上,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李烈钧率先发动“二次革命”的原因,即李本人坚定的革命意志、江西的“半独立”状态、革命党人的反袁方略与南方的局势变化.  相似文献   

3.
“二次革命”后,共和前途岌岌可危.进步党国会派与国民党温和派积极寻求遏制政局倒退的办法.期间,为联络各派力量,共同致力于反袁专制、挽救共和,张东荪到处奔走,穿梭于两党之间,成为政论界的活跃人物.他参与创办了多份杂志报刊,激烈抨击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与复辟帝制,同时从学理角度检讨国民、进步两党的政治立场与主张,探讨共和政治建设之路.张东荪所倡导的“有形对抗力”论及“第三者”的联合,成为温和共和派联合维护共和的理论根据;他对“地方分权”及联邦制的论述,在当时也颇受注目,集中反映了共和温和派对挽救共和途径的思考与努力,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政论界“政学泰斗”的地位.在反袁帝制运动中,张东荪毅然放弃和平改造的立场,以更激烈的态度与袁氏对抗,并成为武力反袁的旗手之一.  相似文献   

4.
省制是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初,各方面绕省制问题展开激烈斗争,民初各方关于省制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在中国实行联邦制或中央集权制;省之存废问题,军民是否实行分治问题,省长是民选或简任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不纯是一个学理问题,它与各方利益密切相关,大致而言,赞成中央集权,拥袁,多主张废省或虚省,实行军民分治,省长由中央简任,赞成分权,反袁,多反对废省,反对军民分治,主张省长民选,但这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主张中央集权,赞成军民分治,并不一定都拥袁,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如此,才能确知各派主张背后的实质意图。  相似文献   

5.
"二次革命"后,共和前途岌岌可危。进步党国会派与国民党温和派积极寻求遏制政局倒退的办法。期间,为联络各派力量,共同致力于反袁专制、挽救共和,张东荪到处奔走,穿梭于两党之间,成为政论界的活跃人物。他参与创办了多份杂志报刊,激烈抨击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与复辟帝制,同时从学理角度检讨国民、进步两党的政治立场与主张,探讨共和政治建设之路。张东荪所倡导的"有形对抗力"论及"第三者"的联合,成为温和共和派联合维护共和的理论根据;他对"地方分权"及联邦制的论述,在当时也颇受注目,集中反映了共和温和派对挽救共和途径的思考与努力,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政论界"政学泰斗"的地位。在反袁帝制运动中,张东荪毅然放弃和平改造的立场,以更激烈的态度与袁氏对抗,并成为武力反袁的旗手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近几十年来的中外史学论著中,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黄兴在宋案后不实行武力讨袁,而是消极地静候法律解决,甚至说他贻误了讨袁时机,造成了二次革命失败。我认为这种责难不符合历史实际,有失公允。本文仅就黄兴在宋案后的讨袁方略问题,为其一辩。暂缓用兵以观其变宋案发生后,黄兴目睹自己的挚友、民国要人无辜惨遭杀害,悲愤难平。当即表示要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帝制自为,受到中外进步舆论的一致谴责。在反袁舆论的影响上,梁启超执其牛耳;在反袁政治主张方面,孙中山水平最高;在思想文化领域对袁世凯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则以李大钊最为彻底、最为深刻。他们作为三种不同政治势力的代官人,实际上代表了历史转折时期三种不同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陈雷 《文教资料》2011,(5):96-98
1913年"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时期。而在安徽,倪嗣冲以武力统一全省,自此开始了他督皖八年的历史。本文重点论述倪嗣冲在镇压安徽"二次革命"中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近几十年来的中外史学论著中,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黄兴在宋案后不实行武力讨袁,而是消极地静候法律解决,甚至说他贻误了讨袁时机,造成了二次革命失败。我认为这种责难不符合历史实际,有失公允。本文仅就黄兴在宋案后的讨袁方略问题,为其一辩。暂缓用兵以观其变宋案发生后,黄兴目睹自己的挚友、民国要人无辜惨遭杀害,悲愤难平。当即表示要“以制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想用暗杀手段对付敌人,为自己战友报仇。孙中山从  相似文献   

10.
孙玉玲 《天中学刊》2007,22(3):104-107
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提出联日反袁的策略,这一思想主张在内容上是进步的,在理论上也有其可行性。随着形势的发展,其进步性、合理性逐步消失,但孙中山却未能抛弃这一战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中华革命党在反袁运动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万历时期反对复古思潮的文学流派是“公安派”,它的代表作家是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时称“三袁”,其中成绩卓著、名声最高的是袁宏道。 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要求从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汲取养料。其主张虽然并不完善,但使长期受复古模拟之风束缚的诗文作品,得到了解放,出现  相似文献   

12.
护国战争期间,由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黄兴领导的欧事研究会及地方势力派组成了反袁势力。在反袁斗争中,该势力面临着军资军械严重匮乏的困境,不得不向日本政府借款购械。反袁势力向日本政府借款购械,既表现出日本政府对中国的政治图谋,又体现了反袁势力为挽救国家危亡所做出的努力。反袁势力与日本政府"借款购械"实则是一种挽救国家危亡的救国行为。  相似文献   

13.
杨度一生以救国为己任.在救国的名义下,他曾肯定“骚动”的进步意义,表露出某种激进色彩.然而他并不赞成共和革命,而是主张通过君主立宪,为实现所谓“金铁主义”即打造经济军事强国提供制度保障.辛亥革命之前,这种不乏爱国真诚的宪政主张大体属于正途.辛亥革命之后,鉴于时局变动,他一度拥赞共和.但因固守其原有立场,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他很快站到共和对立面,并以“君宪救国”为由,拥袁助袁,鼓吹帝制,从而导致其宪政主张与帝制主张趋同的歧变.  相似文献   

14.
汉代自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便成为中原的主体文化,儒家思想便成为汉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重要策略.儒家重视道德感化,主张以德治边、慎用武力的治边思想在西南地区得到极大推广.儒学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不仅促进了西南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为汉中央王朝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加强了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公安三袁论诗文力主性灵,成为明末文坛反对前、后“七子”诗文复古主义的旗帜,影响深远。袁宏道于三袁中成就突出,诗文主张与诗歌创作皆有领军一代风气的魅力。研究公安派自当先从袁宏道的生平、仕履、交游入手,廓清其性灵文学主张的思想渊源与文化品格,方有可能事半功倍地认清公安派性灵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三表“的诗文理论,本文是从两个层面加以概括的,即“三袁“首先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他们具体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这一主张要求诗文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进行变革.并着重从三个方面对“三袁“的“性灵“内涵做全面深刻的阐释.总之,“三袁“这一理论是其“传统与现实“ “继承与创新“相交织的人生特点在文学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唐继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拥护袁世凯,镇压革命;另一方面却打起反袁旗号,发起护国运动。史学界对其评价分歧颇多。缘于此,分析不同时期唐继尧的思想主张及政治活动,探讨护国运动前唐继尧思想演变的历程,有助于对其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张永 《历史教学》2004,3(3):44-48
梁启超<上大总统书>是护国运动中的一份重要文献,但此信的写作时间、地点,在众多著述中却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说法,本文通过详细考辨认为此信写于1915年12月12日而非4月底,是写于大连并非天津.这一考证的意义在于清晰地揭示改良派从拥袁走向反袁的徘徊动摇的复杂历程,进而区分其与革命派在反袁斗争中立场的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从“独抒性灵“到无欲无我——论袁宏道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宏道的思想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就自我观而言,从提倡个性自由到主张无我;就宗教观而言,早年爱好禅学后来转修净土;就美学观而言,由反对复古主义与主张"独抒性灵",到推崇"韵"与"淡".这种变化反映出袁宏道在价值迷失后对理想原则的追求,是重归普遍本质的一种意愿.这种意愿恰恰反映了晚明思潮走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云南护国首义原因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护国运动首先发难于云南的原因进行探析1、有利的地理环境和保存相对完整的反袁力量,是云南护国首义的客观原因;2、广泛的群众革命基础,是云南护国首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3、雄厚的军事力量,是云南护国首义的最基本条件;4、孙中山先生的指导和云南反袁力量的积极筹备讨袁,是云南护国首义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