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2"、"五年一贯制"学生在现在的高职院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数量存在,但是当部分高职院校老师一提到这些学生时,他们总是摇头感叹,"这些学生真是太差,没法教"、"他们简直是社会的垃圾"……这些学生真有他们形容的那么差吗?是偏见,还是事实?我们都强调尊师重教,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但老师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又有没有充分关爱学生、重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呢?为什么学校老师会对这些学生产生如此偏见?我们应如何正视这些偏见呢?  相似文献   

2.
正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当班主任时,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读书。直到我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发现他总是让这些学生帮助他板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  相似文献   

3.
正许多副科老师总抱怨自己在学校倍受学生的冷落。其实副科老师受学生"冷落"是校园内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但一定不会是必然现象。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副科教师也经常成为学生关注和亲近的"焦点",拥有许多的小"粉丝"。这些老师之所以倍受学生爱戴和拥护,是因为他们往往保持有一颗童心,心怀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愿意并主动和学生交往,并不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把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当成了和学生亲近交往与教育人生呼吸吐纳的接口。  相似文献   

4.
"另类"学生大多喜欢惹是生非,经常给其他同学带来麻烦,同时也让老师们头痛不已。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学生的"另类"而歧视、抛弃他们,而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作为老师,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关爱这些"另类"学生,用"真爱"换"真情",才能转变他们,让他们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整体。作为一名老师每天要面对的是一群思想各异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不同,难免有跟不上老师教学节奏的学生,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变成所谓的"学困生"。是不是跟不上老师教学节奏的学生就是"学困生"呢?是学生去适应老师,还是老师去适应学生呢?这些问题很值得老师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现象分析:最近有幸听取好几堂优秀课,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每一堂课中,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他们总是忘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依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度信息传递方式教育学生,学生永远只会被牵着鼻子走路,没有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善问善答,更要重视鼓励和教会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让师生构成"学习共同体".但是我们的老师总是在课上问的多,学生回答的多,而在这些问题中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知识.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产生于特定的情境问题一般产生于特定的情境。这些特定的情境可以是图画、声音、动画、历史等情境,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向老师"挑战",多问"为什么",积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浸出液在盆栽水仙中的运用"实验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地查阅资料,获得了日本园艺科研人员倡导的"酶栽培法"的相关信息,但同时他们也发现,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我担任了不同类型的班主任,有实验班和重点班。我发现要做好这些类型的班主任,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地方。相似的是,我对所有学生都怀有一颗爱心关心、爱他们,为他们指明正确的道路,不同的是,每种类型班的学生都是不同的,我需要因材施教,分析他们的特点,结合实际教育他们。对于实验班,很多老师认为教这些学生是很轻松的,其实不然,这类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扎实,知识面相对较广,好学上进,一直以来在老师、家长及同学羡慕的眼光下成长,自我感觉良好,对科任老师有挑剔。我认为对待这样的学生,班干  相似文献   

9.
正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总爱逃避劳动的学生曾经让我十分头痛。为了让这些学生积极打扫卫生,我也曾经领着他们干,逼着他们干,与他们大谈劳动的高尚性,责任的重要性……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我发现这些方式让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学生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与老师对着干。基于以上思考,我总结出了"让"的方式——通过换位体验来管理学生,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尝试走好以下三步棋。  相似文献   

10.
意外的收获     
<正>上次作文课,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书信格式掌握不牢固,于是星期天的作业,就是给他们的老师——我,写一封信。周一收齐后,仔细一看,真是意外收获。我教这些孩子快一年了,没看出平日上课沉默寡言的他们,心里的事情还真不少呢!"老师,你上课怎么总板着脸?上次别的老师来听课的时候,你笑了,还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吝啬对老师的尊敬和赞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古语,被众口传扬。而作为当今大学校园中的两大主角,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正在发生着令上一代人瞠目结舌的变化。导师成"老板",讨分用威胁、打分当游戏……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真的渐行渐远了吗?笔者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谈谈他们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他们和老师的关系怎样?他们对当今扭曲变异的师生关系怎么看?他们眼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2.
"待进生"是指思想品德较差、学习成绩落后,通过老师耐心细致的教育能发生有效转化的一部分学生。要切实有效地转化这些学生,关键是我们老师所做的工作能否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激发他们的成才欲望,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促进"待进生"的转变。我在多年的口腔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尝试,总结如下:一、深入了解,真诚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及作业中,常常遇见学生多种多样的错误,让老师措手不及,其实只要老师主动找寻错误的价值,发现错误的美好,这些错误也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错误不断生成、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从名师们的教学中可以看到,他们能挖掘和捕捉课堂中的各种错误,发现其隐藏的教学价值,并巧妙  相似文献   

14.
如今,问题学生令老师们头疼,老师们面对他们如临大敌。那么有没有一支魔法棒能将这些"顽石"点成"金"呢?本文针对"问题学生"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耐心;教师须欣赏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想方设法保持内在积极性,并发挥同伴互助作业作用,让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步。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  相似文献   

16.
一、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如果老师能够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表现,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随机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关系后,老师领着学生们做起了游戏:老师报到哪个方向,学生就赶紧指向哪个方向,看谁反应快。看来这个游戏并不难,学生都掌握得比较好,老师说哪,学生指哪,动作整齐划一。可是没过一会儿,细心的老师就发现有一个学生似乎对此不感兴趣,有时还调皮地反其…  相似文献   

17.
教师对学生授课,并不能因为觉得这些知识是对他们有益的,就可以认为讲得枯燥些,他们也应该认真听下去。如果他们觉得授课老师讲得没什么吸引力,恐怕很多学生即使还在那里端坐,但早就神游四海去了,那授课老师的苦心,也就付诸东流。所以,讲课,恐怕也要考虑一下"收视率"或"收听率"。讲课和说书的内容虽然不同,但说书的语言还是值得教师去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找来三个老师,对他们说:"从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来看,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由你们执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三个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  相似文献   

19.
<正>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的疑问,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发现法的提倡者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座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老师的"教",  相似文献   

20.
1.热爱学生 老师和学生沟通的奥秘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一个成功的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老师是最喜欢他的,"热爱"是教师育人的甘露,热爱学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我,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