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有中国本土文化底蕴的“阅读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源于希腊语,由"图书(biblion)"和"治疗(oepatteid)"合成而来.顾名思义,就是指凭借图书的内容信息对阅读者发生影响,以治疗其病态的一种方法.书籍,早就被理性的智者当作一种有益于人体精神健康和人生进取的宝贵资源.古埃及底比斯有个图书馆的入口就镌刻着"疗治灵魂之地"的警句;而在中国汉代,著名的目录学家刘向也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和商业意识的崛起,彻底瓦解了传统的读者群,阅读成为一个分化的小部落行为,阅读趣味也发生了巨大的分裂。强大的大众传媒力量构建了一个权利的话语体系,读者的阅读行为也被纳入到这一强大的媒介话语的生产结构之中。在以电视传媒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日益渗透的影响下,受众的阅读心理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特征,读者的阶层呈现全面的分化。在电视的强大影响下,阅读开始以家庭或小群体为单位,随着电视的指针而选择同一种阅读类型。当影视文化建构起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深刻地引导着受众的消费——购买影视图书的时候,读者就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相似文献   

3.
读者对图书的需要有多种类型: 1.学习型图书需要这是以获取各种知识为特征的图书需要。学习型图书需要,最能体现图书的本质特征。读者对新学科、新知识的兴趣,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困惑都会促使读者去阅读学习,从书刊中寻找答案。因而,大多数读者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这方面的需要。2.应用型图书需要这是一种为应用而产生的图书需要。具有应用型图书需要的读者,其阅读完全是从  相似文献   

4.
图书作为一种出版文化,其价值的实现必须借助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图书的传播功能;一是阅读群体在接受、认可图书的文化价值之后投入文化再创造。后者便是图书的社会效应的发生。出版部门有责任促成图书传播功能的充分发挥和把握图书的社会效应发生,正确地指导阅读。一无论什么图书,它的文化物质形态都必须是一套能为人所接受的社会象征符号。即图书里文字、符号、图样的大小和颜色能被人所辨别和区分,相应层次的阅读者所能够理解。这就  相似文献   

5.
罗梅 《出版广角》2011,(6):24-25
在各方探讨分级阅读的大话题时,不能忽略"桥梁书"这样一个特定概念。桥梁书是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图书类型,因其特定的功能和导向,伴随着近年来图画书的热潮,桥梁书的概念也正在成为童书出版领域的新热点。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相似文献   

6.
作者透过"漫画"图书在日本兴起的现象,探讨了图像书籍的作用和发展趋势,认为图像书籍正在逐渐改变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7.
冯杰 《传媒》2014,(18)
正当今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赋予了信息更加眩目的传播方式和接收体验,并因此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了很多颠覆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更因为资本市场的强大推动变得令人生畏。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正发生着深刻改变,数字阅读和免费阅读已经成为全新一代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路径,传统出版尤其是大众出版的读者正在加速向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今天出现的问题已经很难通过其本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图书出版领域的开放以及读者阅读兴趣的日益多元化,图书的选题范围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拓宽.各种新题材、新形式和新内容的图书层出不穷,而有关图书的各种新概念也让读者、甚至出版界自身都有应接不暇之感."绘本"、"理财书"、"新闻书"……新的名词不停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们到底代表了图书出版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它们对社会大众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们的生命力如何?它们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有多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e化皮书     
徐蕾 《出版经济》2004,(1):35-37
2003年12月17日上午9点30分.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会堂. 随着2004年版本皮书的上市,从这一天起,那些期待皮书的中外读者即将获得的是一种全新的图书产品,"2004年新版皮书"将附加一种成为"SSDB"的数据库产品. 谢寿光说,"我们正在卖一种服务,从皮书开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图书将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变化,图书功能由此完成嬗变,读者将由此获得一种全新的数据库平台,这就是我们的SSDB."  相似文献   

10.
电视专题(纪录)片是记录客观、反映真实的电视作品。通常情况下,它记录的是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但是也有许多例外情况。分析专题(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拍摄时事件正在发生,创作者此时并不知道事件将怎样发展,或虽然能预见到结果,但结果尚未发生,创作者去记录这一事件的完整过程或事件中人物的表里情状,换言之,题材的时态是"现在进行时";而另一种情况是,创作者在得知某人发生某事时,事件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清华大学102年校庆,距2011年"百年校庆"已过了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百年校庆图书"也正在从"献礼书"长成为"长销书"。看到众多的读者从"校庆图书"中获得滋养,我们不禁自问,百年清华的学术精神,能给当前的国民阅读以怎样的启示呢?我们一直呼唤有价值、有品质的阅读,如《中庸》里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清华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风,为我们的阅读树立了典范。清华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从此便有了学贯中西"四大导师"的盖世传奇,在学术界声名鹊起。梁启超是我国杰出的学者,1925年担任清华国学  相似文献   

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读者阅读倾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者的阅读倾向是读者阅读兴趣的真实反映,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图书流通数据研究读者阅读倾向,是一种科学、客观的数据挖掘方法。聚类分析模型是数据挖掘手段之一,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保存的大量流通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读者阅读倾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书评具有导读的作用。积累大量读者书评,构建书评数据库,为读者阅读提供参考,从而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 [方法/过程] 以馆藏图书为基础,通过更改借阅流程、虚拟书友会、积分制、评选优秀读者等一系列措施,鼓励读者撰写书评,分享读书心得。[结果/结论]"以书评促阅读"是重庆大学图书馆LIB2.0"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理念的进一步延伸,是图书馆从简单的文献服务转向读者广泛参与的阅读推广新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信息与阅读的不便,昂贵的费用而未尽其用,是外文图书阅读利用的一种矛盾。而外文图书的各种书末索引却为读者阅览和图书馆员开展阅读指导、情报服务等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指导阅读外文图书是国外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的成熟的结晶,对人们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无启发借鉴之处,是较高层次读者的必读文献。而其中许多读者虽有迫切的阅读欲望,却往往在书海中望而生畏,无从下手,或阅读不精,或耗力巨大,影响了阅读积极性,这既与语言熟悉程度有关,更有合理、正确  相似文献   

15.
《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2012年1月上市以来,累计发行量已超过500万册。从当当网图书五星榜的评论可以看出,这套图书的读者不少是同名网络游戏的爱好者。这意味着至少有数以百万计的小"僵粉"完成了从线上到线下,从游戏到阅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巧对碎片化阅读需求,优化科技图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当前阅读的一种潮流。碎片化阅读引发了人们的一些担忧。其实,碎片化阅读是人们对科技图书阅读的一种主要形式。针对碎片化阅读需求,科技图书设计至少应在两方面下功夫:优化图书自身的检索系统,对图书内容进行合理的碎片化处理,这样方便读者快捷找到并有效阅读目标内容。  相似文献   

17.
"碎片化"阅读正取代传统深度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尚存争议,但是这一行为所留下的读者"痕迹"却可以成为图书策划和营销发行的重要指导数据来源,如果出版社能保持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不同的阶段对这些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就能够让图书选题策划变得更加精准,更加贴近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出版媒介是抗战歌谣的基本传播媒介。伴随着抗战大后方图书、期刊和报纸三种载体形式的文化出版的兴起以及文艺创作者和阅读者等群体的发展壮大,抗战歌谣出版媒介场域应运而生。出版媒介场域对于抗战歌谣的传播已经成为抗战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抗战歌谣的历史发展脉络,也生动表现了抗战大后方全体军民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9.
李彩在《中国出版》1994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读者的需要心理产生了图书的购买行为,同时,读者购买图书时的心理需要影响制约着图书的购买行为.读者的需要心理大致有三种:一为阅读需要心理,这是购买行为产生的主要心理,它又有求知型、实用型、成就型、娱乐型四种.二是自尊需要心理,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心理,如为了标榜自己具有高雅的情趣而购买自己不感兴趣,甚至一点也读不懂的图书.这种因自尊需要心理而购买的现象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比较普遍.三是收藏需要心理.此类主要是团  相似文献   

20.
数字阅读时代,随着种种电子阅读器的出现,读者可以随时实现阅读需求,图书的电子出版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因此,传统的书评也与"网络"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豆瓣网作为数字阅读的新兴网站,在国内网络书评界一直深受读者喜爱。书评网站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甚至为图书的出版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