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墨     
爷爷60岁开始发福,后来,常常不能弯下腰去系鞋带。每每叫我:"丫头,过来,系鞋带。"然后端坐在太师椅上,把脚伸给我。我一边系一边对他说:"今天系朵玫瑰花。"或者:"今天系朵蔷薇花。"  相似文献   

2.
3.
云南本土作家淡墨笔触紧扣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抒写了许多具有云南高原色彩和民族乡土特色的篇章。探究淡墨散文对研究云南地方民族文化和地域风貌大有裨益,而且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也能使读者获取生命的启示、灵魂的震动以及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4.
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词人和词著,在烟波浩翰的词著中,陆游和他的词似乎不值一提。一般人认为他的诗歌代表了他的全部创作,故后人一般评他的诗,称他为传大的爱国诗人。但我认为,他的词虽少,仅有《放翁词》一卷,但抒发爱国热情可与诗歌相辉映。如果说,陆游的诗大多是表达了金戈铁马、许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那么,他的词则更多地是抒发了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怒和词人不甘屈服的高洁之气。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他的隐居词中。  相似文献   

5.
驾一叶轻盈的小舟,穿梭在蜿蜒的河道里,撩起蒙眬的水雾,望远山青烟袅袅,见近岸杨柳娉婷, 丝丝弄轻柔。仿佛是肆意挥洒的水墨画,墨在水中的轻舞飞扬,造就了一个江南名城——苏州。也许清丽的小桥流水洗涤了世俗的污浊,隔开一片与世  相似文献   

6.
诗散文,是诗和散文的融合性渗透。淡墨诗散文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比喻辞格的运用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喻形式的多样化,喻体选取的主观化,审美感受的独特性。论文将从以上几方面探讨淡墨诗散文中精妙的比喻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8.
9.
范士轩 《时代教育》2007,(6Z):136-136
不同的中国画家对不同笔墨技法的运用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体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中唐王维等人“始用渲淡”,元后生纸普及,使得笔墨情调变迁,画风的演进,明清进一步发展。枯笔淡墨被越来越多的画家所关注、借鉴与师法。  相似文献   

10.
很多作家的语言风格极为朴素,他们的文字淡墨轻彩,看似简单却又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文字,然而学生往往缺乏相应的阅读能力,因而成为字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除了让学生把字词放在语境中去体会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诗散文"是从西方传来的一种新文体,是在散文的形式和特质上融入诗的元素,是包孕着诗意的散文。淡墨诗散文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高原情感和丰富细腻的艺术修辞而享有赞誉。其文本的语言修辞丰富多样、各具特色,论文从拟人辞格入手,从本体的多样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等几方面来论述其拟人辞格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3.
14.
“春风花起浮香霭”是李涛最近为河北省委招待处——河北太行国宾馆创作的3幅巨幅壁画《春风又绿衡湖岸》、《大港九月芦花起》、《坝上五月浮香霭》画题中的几个字,把它串起为题,也是对李涛绘画艺术风格轨迹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16.
17.
去岁末,我从香港讲学回来,本省《成才导报》(原《江苏教育报》)的两位记前来采写“名师有约”的专访。结束时,她们忽然问我:你在思维和学术方面,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叛逆精神和求异品格,我们推断,你学生时代应该是比较顽皮的,做教师应该是个性很强的,对不对呢?我说,不对,而且是恰恰相反。我少年时代在家几乎从不需要父母任何管束;在几乎所有就读过的学校,都是公认的优秀学生;在工作的20年间,更是只知耕耘、默默奉献而又与世无争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18.
陈红仙 《生活教育》2012,(14):56-57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长期以来,不少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一种"反生活"现象,使得二者原本相互融合、互为渗透的关系日渐疏远,甚至对立起来。那么,如何有效地摒弃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写出鲜活的、个性化的作文呢?可以通过淡墨"主题",浓彩"心理";淡墨"内容",浓彩"生活";淡墨"技法",浓彩"表达";淡墨"命题",浓彩"自拟";淡墨"大作",浓彩"随笔";淡墨"修改",浓彩"赏识"六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正《淡墨诗散文选》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纳入"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出版。《淡墨诗散文选》是一本以"诗散文"为艺术形式的作品集,在艺术形式上当属首创。它标志着一种文体——"诗散文"的诞生。《淡墨诗散文选》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生命和情感的诗意雕塑,是人生和地域文化的精神坐标。这其中不乏生活的哲理,更有典雅的生活情愫和社会历史诗情画意的丰富内  相似文献   

20.
执著于高原的诗魂——淡墨散文诗集《大峡谷之恋》随想 王乙 李明生(《大西南文学》1988·6·)。 大峡谷的依恋与跨越 杨荣昌(《滇池》1988·7·)。 一颗玲珑剔透、闪闪发亮的文学珍珠——喜读淡墨散文诗集《大峡谷之恋》(《云南日报》1988·7·2 0)。 情感和生命孕育的恋歌 西南师范大学傅德岷(四川省写作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