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妒忌对青少年自然联结的影响,以及物质主义在二者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妒忌量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和自然联结量表对9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妒忌与自然联结呈显著负相关,与物质主义呈显著正相关;物质主义与自然联结呈显著负相关;物质主义在妒忌对青少年自然联结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认为,妒忌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自然联结,还可以通过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自然联结。 相似文献
2.
袁立新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4):5-10
通过对核能和热力学的分析,提出了在物质结构中,自宇宙演化之初就存储了能量.并建立了元能量、元能量系统及其演化模型.通过对元能量系统演化的分析,对耗散结构和相关热力学概念作了梳理及系统定位;提出了用"能级"和"能量梯度",对耗散结构的能量交换进行度量;在元能量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有源"与"无源"构成;提出了现生物"演化悖论"的不合理性;物质结构中的元能量是宇宙演化的动力源,此能量的释放,推动了宇宙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4.
5.
6.
基于电磁理论分析电路中的能量和信息传输。能量以电磁能流形式从电源经空间输送到负载,传播速度为光速。而信息由电子荷载在电路中传输,其传输速度取决于电路参数。 相似文献
7.
采用情境导入、问题分析、图片展示、合作探究、列表比较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如何将“储存能量物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渴求知识,并且终生不忘;探讨探究性教学原理及设计思路,展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旨在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新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中,如果满足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则该系统的动量就守恒。对于动量守恒的系统,虽然整个系统的动量不变,但组成系统的每个物体由于相互间的作用,动量会发生变化,相应于每个物体的能量也会发生变化。整个系统的能量有时也会发生变化。分析此时物体的能量或系统的能量问题,是很常见的问题,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本文举例简析一下能量的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1问题高华山[江西省万安中学(343800)]温度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吗?"无机环境"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又是什么关系?2讨论2.1教科书上的论述存在矛盾刘聪[贵州省仁怀市城北中学(564500)]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认为:"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和湿度等多种因素。"而在《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关于生态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对短跑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阐述了短跑运动能量供应情况,以及短跑项目运动中人体内主要能源物质的变化情况,旨在为短跑训练提供生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侯林洁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133-134
在对无线传感器供电设计上,实现了其自然能量供电,探索了高效安全的充电控制方法。实验证明,这种以自然能量供电的无线传感器功耗较小,调整性能较好,生存周期较长,能适用于多种户外环境、森林防火以及精细农业等行业领域。这种无线传感器的供电设计为类似无线传感器自然能量的供电设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14.
“物质与能量观”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一个组成要素,也是新高考生物学试题渗透考查的重要内容。本文着眼于“物质与能量观”在近几年部分省份新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力图把握新高考命题的变化,为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物质与能量观”提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单元复习导航 1.单元定位。 本单元知识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重点和难点之一,在高考命题中所占比重较大。从大气运动来看:主要考查大气基础知识及天气、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分值一般在4-10分之间;从地球上的水体来看:复习的主要内容有水资源、水循环、水资源补给、水动力等,这些问题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其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相似文献
16.
17.
18.
物质的结构、性质与能量最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雨贵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18(5):86-88
能量最低原理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本文利用这一原理研究了与物质的结构、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科学观念建构的教学是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科学教学回归科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对科学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能力的挑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物质和能量观”为引领设计教学,梳理“物质和能量观”建构的课标和教材学习进阶的承载体系,并提出“物质和能量观”建构策略:注重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以建构“物质和能量观”;注重事物和现象内在科学统一性以内化“物质和能量观”;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化过程以发展“物质和能量观”。实践表明,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更有助于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快速推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