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联夏攻金的“秦巩之役”是嘉定年间安丙发动的影响宋金夏三国时局的重大事件。安丙决策发动此役本身是正确的,其失败原因主要是宋、夏各怀目的和宋方蜀口将帅对发动此役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2.
洪武平滇战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下曲靖"克昆明"平大理",还包括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颁平云南诏之后至十七年(1384年)三月傅友德等班师回京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乌部"之役与"两广(广西、广南二府)"之役等.颁诏前战事以征伐为主,颁诏后以平叛为主.  相似文献   

3.
贺兰祥为北周名大将军。其墓志重点记述了他的武功战绩,而史料却把重点放在他的仁德廉政方面。本对此作了对比性探讨,并对其死因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5.
李化龙为河南长垣人 ,明代万历年间率军平定了西南夷播州地区杨应龙的叛乱。这场战争是明代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著名战例 ,极大地提高了明政府在西南地区的威势 ,也显示了李化龙卓越的文才武略  相似文献   

6.
明朝末期,明廷与后金在辽东、辽西战事频繁。在崇祯六年的旅顺之役中,明廷总兵官黄龙表现出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旅顺博物馆藏之《显忠祠碑记》称,黄龙由此被“特诏予溢忠烈”。  相似文献   

7.
中法北宁之役以清军的落败而告终,清军广西提督、淮系将领黄桂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勿庸置疑。但应该看到黄桂兰在北宁布防上做出了贡献,北宁的陷落不能归结于黄桂兰一人之责,赵沃、刘永福等人都负有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8.
明代云南卫所武职多因“洪武征南”或“洪武填南”入滇,亦有永乐元年(1403)京卫武职调入者,还有宣德、正统、景泰年间调入或定卫之靖难新官之裔。云南各卫约有3名、4名至7名、8名新官,整体数量不多但世袭职级较高,属于卫所中较有权势和地位的群体。与贵州等其他省区相比较,永乐时期几无新官调入云南卫所,应与沐氏与朱棣朝廷的关系及“云南兵”在靖难之役中的创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寇准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三次拜相,为官清正,曾经在澶渊之役中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澶渊之盟的订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北宋政权的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建文帝即位后施行削藩政策,激起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以失败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建文帝的八个不足:性格的宽厚仁慈,过重的文人气息,竞争对手的强大,能臣悍将的匮乏,用人方针的不当,削藩策略的失误,征讨方式的缺陷,宦官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朝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重典治国的方略,这一治国方针对一个新兴的王朝来讲有利有弊.但总体是弊大于利;“靖难之役”则是一场明初统治阶级内部对于最高权力的争夺战。表面上看起来.二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是,民众基础对于一场战争的结果有着很大影响.而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又对社会的人心向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考察“重典治国”方针对明初社会民众基础的影响.可以加深我们对“靖难之役”结果的理解,并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进步与变革中人民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884年10月的淡水之役是中法战争中的重大事件.督办台湾事务的刘铭传基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采取以守为攻的军事牵制战略,利用气候和沪尾附近有利山势地形及民心等有利条件,最终取得淡水战役胜利,实现了抗法保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参合陂之役是后燕和北魏之间进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大战。战前两国曾有过短暂的结盟。两两国的分歧在于后燕欲控制北魏,而后则寻求独立,矛盾在争夺贺兰部众问题上爆发,导致两国绝交。当作为缓冲区的西燕势力被消灭后,两国的战争遂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潘鼎新略论     
潘鼎新清道光年间举人,为报父仇创办三河团练,投李鸿章后成为准军四大主功之一的鼎字营统帅,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官至巡抚。谅山抗法战役中因请廷态度不明造成指挥不力而遭绩,革职回籍。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洪武征南群体,滇黔卫所中的靖难新官群体也值得重视,他们在地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靖难新官入黔者,各卫皆有,且整体职级较高.他们主要集中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宣德六年(1431年)和正统三年(1438年)入黔;在原籍地与原卫分布上,则与靖难"北军"的整体发展态势相一致而表现出局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怀庆之役是太平军北伐过程中在河南发生的重要战役。学界对太平军发动此次战役的战略目标一直存在着争论和分歧,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主要包括补充军实、"寻找战略据点,等待后续部队"、"占领战略要地,为攻占天津作准备"、多个战略目标综合等四种观点。在全面搜集史料和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太平军发动怀庆之役的首要战略目标是为了筹集军实。而"等待后续部队"和"占领战略要地,夺取天津作准备"的说法则为战役发动后清方官员分析太平军动向时出现的战略目标,二者的重要性远不如前者。  相似文献   

17.
明初在播州共设立十个土司,"五司"是距贵州较近的草塘、黄平、余庆、白泥、重安土司。随后播州崛起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豪族,是为土目。万历时期,"五司七姓"与播州宣慰司杨氏的矛盾激化,"五司七姓"之民告杨应龙谋反。朝廷命川贵官员处置,奏民又不断阻扰和破坏,使杨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最后引发"播州之役",播州改土归流,推动了与内地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洪武帝藩封宗室,授予宗室直属护卫军,授权诸王控扼卫所军队调动,节制勋臣及所领军队。然而在部署军权的同时,也对他们予以了严格的限制,例如,宗室无权管理卫所军,不得私行调兵,不能擅自采取军事行动,节制权的取得亦须仰赖洪武帝的赋予。终洪武朝,地方军权始终由朝廷牢牢掌握,并未落入宗室诸王手中。洪武帝以居重驭轻为原则,构筑起中央对宗室的绝对军事压制优势。"靖难之役"的发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明初藩王重兵之说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19.
郑州市惠济区岗李村发现明代《故武略将军李公墓表》石碑一通,碑文记述墓主李斌于明初从于行伍,后又参加靖难之役,因屡建战功,由小旗逐步晋升为千户,致仕后卒葬故里,其后世子孙亦承荫世袭千户之职等史实。关于"靖难之役",虽文献记载颇多,但作为碑刻资料目前尚不多见。新发现的李公墓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万历时期之名将陈璘一生经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其中播州之役为其军事生涯之巅峰;在此战中,陈璘身先士卒,多次在明军处于被动时,带领兵士勇猛作战扭转局势,为明廷最终平定杨应龙之乱奠定基础。陈璘将军保卫祖国统一之不朽功绩,必将为后世所铭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