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姜媛 《文教资料》2020,(5):16-18,13
落花是暮春时节最常见的物象,一直是诗人笔下重要的文学意象之一。落花诗以吟咏落花为主体内容,托物寄怀,发端于先秦,兴起于汉魏六朝,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它作为一种传统诗歌题材,承载着丰富的主题意蕴,并在一代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传统诗歌中别具特色的一类意象。本文立足于唐代之前落花诗研究,深入挖掘落花意象之起源,分析落花意象之意蕴内涵,寻找落花在先唐时期成为意象与逐步发展成诗歌主题之发轫轨迹。正是有了先唐落花诗的发展延续,使得落花成为中国意象史上重要的诗歌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2.
狄金森诗歌中的性别意象主要包括女性身体、珠宝、女性服装、疑问句、女性叙述者、花草、河流、小船等,展现的是诗人作为女性和女性作家被忽略的一种身份。性别意象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也是宗教压抑的结果。因此。可以说狄金森诗歌中的女性意象折射出19世纪美国的历史、文化、政治、法律和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美形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以象寓意"是一种最基本的诗歌表现形式,不同的意象自有着不同的含义.意象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诗歌形态的改变或是诗人情思意趣的转换,它同时也体现着诗人不同的诗学立场.对翟永明前期的"蝙蝠"和后期的"壁虎"两个意象进行分析,可以从中窥见诗人蕴含在意象转换中的深意及其对女性写作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原始意象的图腾,它蕴含着民族远古时代的记忆和信息,是民族的神性之源,价值之源,是全部种族记忆和文化心理的结晶。试图从意象角度出发,将南永前诗歌中的意象分为原始祖先图腾意象、动物图腾意象、自然风物图腾意象三大意象系列,并对其加以分析,表达出诗人呼唤"世界圆融"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5.
韦庄是晚唐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植物意象。通过梳理分析可知,韦庄诗中的植物意象在具体使用时呈现出颜色鲜明、拟人化以及结合他物构成意象群的特点,在情感方面其诗歌主要承载了诗人的国破家亡之痛、拯物济世之盼、羁旅怀乡之愁以及山林村居之闲。韦庄常用的一些植物意象虽与唐末诗人有共同之处,但这些意象在哀叹个人"小我"命运之余,又展现出体恤百姓,关心家国的"大我"情怀,有着传统儒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万历三十四年刊行的《六朝诗乘》,是反映明代六朝诗学深化的集成之作。具体而言,在六朝诗歌史述讨论中,"晋宋并论""齐单论""梁陈延论",深入揭示了六朝诗歌发展的传统性、变异性及特质性;在六朝诗歌时代特色分析中,对"六朝诗人‘分路扬镳、殊林奋响’中形成的‘缘情绮靡’特质"的探讨,准确揭示了六朝诗歌发展的时代特质;在六朝诗体演变探讨中,对六朝优秀诗人在"古今诗体演变"中意义的凸现,部分还原了六朝诗歌演进的真实状况。毋庸置疑,梅鼎祚《六朝诗乘序》及《六朝诗乘》的编纂,及时地反映了明代六朝诗学在探讨"诗史分期""时代特质""诗体演变"等理论问题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可谓中国女性诗歌的一种崛起。本文试图从其诗作所传达的女性情感、所建构的女性意象、所采用的女性话语等三方面入手,分析揭示其诗歌的独特气质,并进而发掘诗人对于女性诗歌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七夕诗在表现节候特征时,主要以"秋"、"月"意象的使用为主。诗人们以清泠的秋色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相会之景,以素月、朗月等来抒发二者哀婉细腻的相恋之情,从而构造出一种浓重的悲情氤氲,体现了汉魏六朝七夕诗抒情特质中"以悲为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高新中 《考试周刊》2013,(47):44-45
<正>诗歌以意境这一特殊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以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来抒发情感,所以诗人的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诗歌教学可以通过对诗的意境分析、对意象的赏析,使学生体会诗的感情,感悟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群组合成不同的意境。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艺术符号,是诗人感性、知性与客观物象的瞬间综合。意象既来源于诗人深刻独异的感性经验,又来源于诗人内在精神的律动。因此:通过对诗歌意象空间的架构分析,既可以探明诗歌意象的衍化路径,又可以揭示诗歌意象与诗人生命本体之间的隐喻关系;其次,汉代诗歌诗体的流变也呈现出多样性,表现在诗歌结构上是空间的多变化,呈现出诗歌的一种空间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11.
希尔达·杜利特尔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同时也被视为特别纯正的优秀的意象派诗人,其诗作《山林仙女》是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作品。该作品以其独特的意象、简洁精炼的语言、富有音乐性的韵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诗人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十分注重情感的自然抒发,寓情于景。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其代表作《孤独的割麦女》的每一诗节,通过对自然的描写的解析,意在发现该诗朴素的语言下所蕴含的诗人的人文思想。从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给人们展示诗的美。  相似文献   

13.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认为他“气体卑弱”,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其中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缜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14.
覃军 《海外英语》2012,(7):144-146
有关诗歌可译性的争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达不成一致的看法。文章首先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肯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者之心灵与原诗之意境是诗的灵魂,原诗之诗味是诗的精髓。故翻译诗歌要译诗之灵魂与精髓,即要译心、译意、译味。然后,结合实例讨论了诗歌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论述柯勒律治对于田园诗的看法。湖畔派诗人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其文学主张和表现手法从反抗古典主义的角度开辟了新的表现方式;但是依然是遵循文学基本原理的,矫枉而不过正。柯勒律治的文学主张,无论是文学从题材的选择,还是诗歌语言的提炼,以及诗人的情感抒发上的节制,都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境创构,在唐代达到了完善,这是因为唐代山水诗人普遍采用“即目入咏、临景构结”的方式进行创作。“当下”的审美感兴使情景融合为一,自成完善的系统,更使诗人通过瞬间的直觉把握到事物完整的、真实的感性存在,从而在诗歌中创造出纯净浑融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以前,我国诗歌的抒情手法经历了由直诉情怀、情景拼合、情景契合到情景交融的演进过程。由于近体诗体裁的制约,唐人创造了融情入景的抒情手法,使抒情诗创作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食指的诗对文革以后朦胧诗的诞生与形成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考察食指的诗,可以探究红卫兵的悲剧命运。诗人郭路生无法战胜文革的重压,自我分裂或许为他带来了不足为他人道的自由,但是文革之后,更多的红卫兵一代或成为潜在的分裂症患者,或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诗人选用“食指”作为笔名来表达自己的抵抗与嘲笑,具有与众不同的意味:中国的诗人在创作中或日常生活中,总会受到无形的压制,但是无论别人如何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人格健全的诗人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因其意旨隐晦遥深而历来注解众多,但解读阮籍诗歌不能绕开他曲折抒发心志而大量使用的兴寄意象。飞鸟作为组诗中较为突出的意象类型引人注目,透过飞鸟意象可以深入管窥阮籍的复杂心态和精神活动,了解诗人身处魏晋易代之际的伤时忧世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 ,“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过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 ,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 ,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 ,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 ,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 ,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 ,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 ,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 ,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 ,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