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比较缓慢,目前创业教育还未大规模开展,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仍然缺乏经验。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课程体系构建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而当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旨在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美英日高校在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较为成熟与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与模式。在回顾美英日高校创业教育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美英日三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发现在教育理念、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方面有着共性特征,但在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教学方法、资金来源、支撑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解决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分离的问题是高校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的关键。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实践体系涵盖包容多元的培养理念与目标,松散联合型、渗透嵌入型、交叉整合型和跨学科整合型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中心扩散型组织、平台协调型组织和中心统筹型组织构成的组织模式体系;专职型创业师资、整合型创业师资和实践型创业师资构成的师资体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发展可从理念与目标、课程体系、组织模式与师资体系等方面改革。  相似文献   

4.
美日高校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对美日高校创业教育的对比研究,认为虽然在教育理念内涵、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构成、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有着共性特征,但在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培养模式、资金渠道及支撑体系上存在差异。两国高校创业教育可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开展创业教育,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健全。为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从确立科学的理念、完善保障机制、加快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推进实施体验式教学、加强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重新审视和构建我国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开展创业教育,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健全。为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从确立科学的理念、完善保障机制、加快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推进实施体验式教学、加强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重新审视和构建我国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以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为基础,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过程体系、保障体系和制度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分析了该体系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交叉学科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能够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改变功利性的创业教育观念,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主要问题。笔者主要基于创业教育学、创业心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经济学与创业管理学等交叉学科,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三个方面来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国外高校在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团队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构建方面都十分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研究成果。相较于国外高校,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水平较低,因而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步伐,建立起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创业教育与经济结构转型、人才素质培养、毕业生就业等关系密切。与世界发达国家和省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相比,福建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观念落后,定位偏差,形式单一,权威教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缺陷。为了迎接创业人才培养的挑战,福建省高校有必要从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规模壮大与创业学学科的发展,可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1947—1979)、发展期(1979—1989)、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前已形成了课程体系系统化、机构体系多样化、支持体系完善化、评价体系科学化、师资体系专业化的特征。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发展可看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须在政府、社会、企业、高校4方面协同联动,构成一个能动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从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转型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性差,学校、企业和政府协调育人的互动性较差,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单一五个方面分析了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平台打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打造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缘于国内素质教育愿景与国外教育思潮的共同作用,其一直处于科技、教育及经济的交叉发展网络当中,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中国高校创业教育20余年的发展,是对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定位、体系构建、实践模式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有益探索。在促使创业教育本土化和探索创业教育新局面方面仍需坚持创新、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深入分析和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现状及成因对更好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国内不同层次的40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调研,从发展历程、管理体系和内涵认知三个方面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和不同类型特点,提出要结合高校发展定位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尊重创新创业规律,构建链条清晰的组织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和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必要,高校要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实践体系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仍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价值观偏差、目标不明确、学科体系尚未形成、运行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需求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借用"生态学"理论,构建包括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孵化体系、师资体系、文化体系在内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体系,旨在与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体系的其它子系统相互协调,产生共生、协同作用,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由传统模式向生态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加快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价值取向,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平台搭建和外部环境营造,努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业教育近年来受到我国高校的关注,通过研究与评述美国、德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等欧美与亚洲地区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从把握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大众化创业通识教育的开展、整合学科优势开展不同类别与层次的创业教育、建立校内外支持体系、打造高校创业教育精品实践项目与平台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了思考,为我国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质量创业师资短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外高校在创业学学科体系建设、系统引入兼职教师、多渠道完善教师成长平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适应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全员参与、与创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完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与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创新驱动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突破口。高校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多方资源,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转型升级,打造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然而受限于思想观念、实施方式、支持保障、效果成效等主要瓶颈,长三角区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未取得预期的发展成效。为此,要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资源优势,以理念为先,以机制为引,以体系为基,促进长三角区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资源、教育体系、服务平台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互用互信,从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