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各藏一北周天和四年佛教造像碑,两件造像碑发愿文相同,显示为夏侯佛陀雕造。前者正面为观音菩萨立像,后者为四面单体造像碑,上雕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等形象,它们的造像形式是天和年间佛教造像样式的例证,经考证,二者的来源地应为渭北耀县一带。  相似文献   

2.
正《刘砖墓志》,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刻。1962年于江苏镇江东郊出土,现藏于镇江博物馆。砖质,高28厘米,宽15.5厘米,厚4.3厘米。两块砖志所刻内容合为一方。第一块正面刻3行18字,背面刻3行12字。第二块正面刻3行18字,背面刻2行12字。志文书法尚存隶意,结体方正,是研究书体演变的重要资料。《王闽之墓志》,东晋升平二年(358年)刻,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和顺县境内,分布着大量北朝至隋代的摩崖造像,沙峪摩崖造像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处,从现存造像铭文看,开始营建的时间上限是北魏永安二年(529),下限是隋开皇十年(590)。该摩崖造像有如下几个特点:一、造像保存相对完好,有大量的题记铭文;二、北魏永安二年张还香等人所刻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品经文,是目前国内已知有确切纪年的早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刻经,对研究中国早期的佛教刻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隋开皇年间的塔形龛,其独特的造型样式,在国内佛教造像题材中少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家族性的造像铭文,对于研究山西境内北朝、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以及地理、行政沿革提供了新的资料。该处摩崖造像暴露于野外,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风化剥落严重,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4.
近年在安岳菩萨岩、菩萨湾和石锣沟摩崖造像中新发现的3铺地藏十王造像,内容、图式各不相同,是地藏十王图像发展序列的早期作品,开凿于10—11世纪中叶,出现诸多不见于四川地区同类造像的新要素和图式。四川摩崖造像,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所出纸、绢、麻布画中的地藏十王图像均由成都传入,基本的内容要素和图式类型在其初始流行的阶段就已经固定。四川地区地藏十王造像图式类型更为丰富,而敦煌地区独立表现的地藏十王图像所据粉本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5.
五峰山东魏一百三十四人造像碑座自清代就被发现和著录,但至今研究甚少.该碑座题记所列像主、维那等职,反映了北朝时期泰山地区民间的邑义造像组织结构及其活动特点.根据其它地区同时代佛教石刻造像分析,该造像碑原佚造像的主要特征为舟形背光上刻飞天拱卫宝塔的佛与菩萨造像组合.该碑座之僧图体现的是罗睺罗奉献释迦欢喜丸情节.  相似文献   

6.
甘肃镇原县博物馆藏北魏青铜造像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镇原县博物馆藏北魏青铜造像及其释迦、释迦多宝、交脚弥勒及千佛等内容 ,本文对这类造像的时代及源流问题作了分析 ,指出此造像组合形式流行于十六国北朝时期。这类造像最早出现于炳灵寺第 16 9窟 ,进而影响到云冈、陇东地区、河西地区  相似文献   

7.
<正>《仇臣生造像记》,北魏造像题记,又名《三宝造像记》,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五年(524年)刻石,上像下记,呈纵长之势。石上部残,残高100厘米,宽42厘米,厚18厘米。上部为残龛像,下部为发愿文及年代、地名等,正面有楷书文字10行,满行18字,碑的背面与正面基本相同,碑的左右两侧亦刻有造像主人家族的题名。此碑现存陕西耀州区药王山碑林。造像记是佛教兴盛的产物。北魏时代,鲜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介绍了林州市洪谷寺千佛洞窟门上方被遗漏的两方初唐纪年题记以及窟内的造像、刻经等 ,同时就千佛洞与邺城地区北齐至隋刻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弗利尔美术馆于 2 0 0 1年举办了一期名为“中国佛教雕像新认识”的展览 ,本文以这次展出的展品为纲 ,兼及馆藏的其它同类藏品 ,对中国的佛教造像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对研究佛教造像、石窟造像、造像碑以及了解海外藏中国文物的情况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正宽博雄重洛阳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经北魏至唐的150余年间,营造佛像10万余尊,题记刻石3600余块。其中,北魏时代的造像占整个石窟三分之一多,并保留了为数众多的北魏造像题记。自清黄易访碑收集拓本之后,曾有北魏龙门造像记四品、十品、二十品之称。《始平公造像记》为其中难得的阳刻。从刻手的角  相似文献   

11.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刻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在全国石窟中仅此一龛。大足的十哲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为珍贵。大足的孔子及十哲龛是与佛教、道教造像并列开凿的,具有宗教的意义。宋人信仰儒教是为了聪明与智慧,儒教是信众们的智慧之神。  相似文献   

12.
造像记在隋唐时期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容涉及广泛。造像记的研究对于佛教在隋唐时期的流传情况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有参考价值,是对传世文献材料的有力补充。但有的刊物刊载的造像记释文出现了错误,纠正已有的错误才能更好的为研究服务。文章对《济南玉函山隋代摩崖龛窟造像》和《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有关问题》公布的两通造像记释文补正。  相似文献   

13.
造像记在隋唐时期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容涉及广泛。造像记的研究对于佛教在隋唐时期的流传情况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有参考价值,是对传世文献材料的有力补充。但有的刊物刊载的造像记释文出现了错误,纠正已有的错误才能更好的为研究服务。文章对《济南玉函山隋代摩崖龛窟造像》和《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有关问题》公布的两通造像记释文补正。  相似文献   

14.
麦积山第133窟藏有18块完整的造像碑,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对这些造像碑的发现、题材、风格、雕刻时代、入藏时代等问题作了探讨性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一、在京师曾藏得明代豹字铜牌吴骞客藏豹字铜牌,上有穿,两面有文,正面隐起作豹像。横刻“豹字陆佰拾号”,凡六字;背面文六行,云:“随驾养豹官军勇士,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凡二十七字。盖正德间创立豹房,守卫军士所配也。此牌传世尚伙,与骞客同时藏者尚有数人,予友丁暗公亦得一枚。  相似文献   

16.
调查发现,太蓬山现有龛窟104个,造像1470余身,主要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岩周围的石壁上,东寨门和南寨门也有少量的造像。开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晚唐,一直持续到南宋,个别龛窟开凿于清代。太蓬山石窟多为摩崖浅龛,也有部分石窟。造像题材丰富,以天龙八部、千手观音等最具特色。题刻共111方,与石窟相关的有39方,包括佛教刻经、造像题记、游记等类别。  相似文献   

17.
大足石刻地处四川省大足县境内,开凿于晚唐,盛于两宋,是我国宋代石刻造像最集中的地区。现存石刻造像五百万多尊,主要分布在北山与宝顶山两处。题材多为佛经故事,但其手法多样,艺术精湛,具有浪漫气息与写实精神。主要的艺术特色有:一是运用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9.
四川安岳石刻普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岳,古普州治,地处川中腹地,位于成渝古道中点。全县面积2670余平方公里,人口151万,辖10区93乡936村。地形以丘陵为主,石材资源丰富,自古以“石秀”名闻蜀中。安岳石刻,主要是摩崖造像。近年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文物普查和复查,基本弄清了全县石刻的分布和现状。全县计有摩崖造像132处,其规模大小不等,造像数量或一尊,或数  相似文献   

20.
北魏的《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被誉为北朝石刻中的奇品。从石刻学角度切入并通过田野考察法对该造像题记书体进行研究,认为《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的形成与当时刻工的关系极大,它是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二次艺术,从而显示了它在魏碑书法中独有的粗犷、草率、古朴稚拙,方圆兼顾,藏露皆有,楷中兼隶意的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