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子与庄子都讲“人”,孔子眼中的“人”是“仁”与“礼”之中的社会的“人”,庄子心目中的“人”则是脱离一切枷锁的最本性最自然的“人”,两人视域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认识的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才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人”的认识显得丰富而多维。  相似文献   

2.
孔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文化,革新了在他之前便已存在的“儒”这一行业的品格,创建了儒家学派。建立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关于修己、治人和治物应该合一的和谐理念,通过实现自我和他人、人和万物的“和谐化”过程,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世界。孔子的这些闪烁着和谐智慧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本旨从“天-人”转向而确立人学和自我之人与社会之人的合作一人之挺立两方面去体悟孔子的德性生命的确立以及人之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线,其中,“修己”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安人”则蕴涵着教育的全民普及理念。“修己”是完善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并且终身都要坚持。“安人”是道德高尚的君子通过从政和教育实现教化他人,“安人”是教育普及、全民素质提高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邓玉文 《文教资料》2008,(11):64-65
我国儒家文化将"内圣外王"作为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古希腊柏拉图把"哲学王"视为理想国的最高统治者.它们作为东西方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比较二者在人性论、教育理念、对人格的要求方面的异同,以便更好地把握二者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范畴是“仁”。其“仁学”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独具特质的以人为主体 ,以“仁”为成“人”目的的人文精神。孔子的成“人”思想 ,既对成“人”之性做了内在规定 ,又构建了成“人”的三种人格境界 ,同时提出了关于如何成“人”的重要见解。他的成“人”思想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忠恕"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贯之道,是通往"仁"之桥梁.本文仅就孔子的"忠恕"思想作一探讨,旨在批判继承孔子"忠恕"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以丰富当前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9.
"礼"是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扬弃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孔礼与荀礼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对于"仁”的含义,孔子没有作出一个总的解释,因此后人对于"仁”的含义进行了种种不同的解读.实际上,"仁”的含义是十分宽泛的,它既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过程.对外而言,其含义表现为"爱人”,对内而言,它强调的是一个"修己”的过程.这就是孔子仁学体系的二重结构.  相似文献   

11.
孔子人学总结了殷商、西周至春秋末年有关天人关系认识的积极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重人思想,对战国时期的史学,尤其是历史思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史学中有关天人关系的认识,表明重人事已经成为历史思想发展中不可遏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生物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识别技术在现实中有广泛的应用,应全面了解其原理。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主体性与教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通过对人的主体性的界定和对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论述了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章最后结合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新界定分析了近年来人们对发挥人的主体性所作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海舍尔视野中做人的两种态度是操纵与欣赏。操纵带来的是分离和疏远的态度,我们要以欣赏的态度去生活,否则人性就没有幸存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人的现代化作为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与目的,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就文化而言,它是指人在精神上脱离和超越传统文化,并逐渐获得现代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理性地廓清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具体地分析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正确地对待现代性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异质冲突,积极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为社会整体现代化提供精神源泉与动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提纲》里以人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石,构建起一个彻底的实践唯物论世界观体系。在《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去理解人的本质,反对旧唯物主义的纯客体性原则,主张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又坚持物与人发生关系时物自体的客观实在性,以两者的结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弊端,从而把人的世界还归于人,正确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生命个体:教育的一种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是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前人依据不同的人性论。提出了诸我教育主张,当我们以发生学的方式,返回生命本身,重新探询人之生存和人之生成,在价值追寻和工作机制层面上,思考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时,我们将发现,人不断生成着。在各种关系中,人不断追寻自我确证、追寻生命意义感。以此种人性假设为出发点,我们应树立新的教育主体观,应自觉地实现时间、空间和工具的个人意义的生成。并实现教育自身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8.
教育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建构与实现就是要探索人的主体性的合理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关注主体性的提升,并最终达到人性的自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只有在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其本源的教育目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大众文化走俏、消费文化泛滥,受其影响,人的价值世界日趋平面化、世俗化。人是价值存在,对人生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的本性需求。好的教育必然涉及人的精神品质、关注人的价值世界,它承担着帮助和引导人进行价值探寻、价值决断、价值追求和价值生存的任务,承担着引导人学会过美好生活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生活质量的好坏与人类健康是休戚相关的。环境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畜牧业污染主要是畜牧业生产粪尿污染,畜禽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来自畜禽场的废物,危及到人类的健康。本文从畜牧业生产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与当前消费者对畜产品的观点出发,提出净化畜牧业生产环境、生产安全的畜产品来确保人类健康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