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利用“演图法”,把观察生活和观察画联系起来.例如,写《擦玻璃》这篇看图作文时,教者组织几个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表演,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指导学生把这一“生活”片断移植到作文中去.这样既丰富了看图作文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周围生活、收集作文材料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需要作文,生活就是作文.作文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情感的需要.作文之“溪水”来自于生活的“泉源”,没有“泉源”便无从谈“溪水”.中学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3.
由于小学生处于成长时期,思想意识正在逐渐形成之中,思考问题比较片面.再加上有的教师在作文指导中总喜欢用自己的思路去框住学生的思路,或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出现了“要我写”的被动局面,容易引发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因此,我们必须遵照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这就要将作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注意培养以下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4.
优化作文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手段,俗话说:我手写我心.作文与学生的思想品质、认识水平、生活体验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作文.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过程进行优化创新,让学生在“写作思维”中获取灵感,让学生的习作语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5.
[模式意义]   “让学生快乐地作文“是学生作文的理想追求和上乘境界.这一“快乐“不仅要体现在结果即已成篇的作文上--文章字里行间跳动着欢快的音符,洋溢着欢快的笑声,使人的生命像田野的草木一般享受阳光雨露,生机勃发;更要体现在过程即搜集素材、运用素材、实施素材和思想的重组与整合、盘活库存语言、滋生出新的产品中.“快乐作文“其实质是给予学生宽松的写作环境,帮助学生孕育惬意的写作心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忘却自我,摆脱私心杂念,一门心思致力于用书面文字放飞心中的思绪,直达生命与个性自由生长,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情感与灵魂回归一统的境地.“活动型“作文的突起为这种境地的显现提供了可能.活动型作文教学是指在作文教学中以发现生活为侧重点,鼓励学生以各种亲身经历的活动为基础,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探索和发现生活,在此基础上记录和表现生活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学生怕写作文是普遍现象,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寻求写作的契机的能力.本文试从“以回归生活,走进生活,爱上生活”三个方面就作文教学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活用生活这股活水从而使作文更高效的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正>一、从生活中开掘作文材料作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有了生活,作文便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可见,唯有从生活中方能开掘作文素材。1.引导学生在完成生活作业中捕捉作文素材作文素材随处可见,只是学生视而不见,不善于捕捉。于是,我常常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生活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开掘作文素材。2.指导学生从各种有益活动中发现作文素材生活如果像一坛死水,学生怎能有写作激情?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创造作文素  相似文献   

8.
李金玲 《教师》2015,(6):22-23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纵观作文教学现状,常把单纯的字、词、句、段、篇训练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相等同,重写作方法轻写作内容.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材料,作文时无话可说,饱尝“无米之炊”的滋味.陶行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作文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认知过程:首先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外界的各种信息输入大脑,并储存在大脑中,作文时,大脑经过加工将信息输出.信息的输入正是写作表达的前提,它来源于生活实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小学生做作文时普遗感到“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我想,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接触面窄,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于是,慢慢地,学生对写作文产生畏惧,视作文为“苦事”.……  相似文献   

10.
“生活习作”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生活与习作紧密结合,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写生活的作文,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绿色评价”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小学生心理特点,用清新、亲切、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习作,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作文。一、课题的提出1.当前,学生习作中虚假作文现象比较严重,缺少生活气息。因此,我们力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习作教学,以激励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赋习作教学以生活的气息。2.《语文…  相似文献   

11.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新鲜的成功的作文呢?一、扬长避短,写“我的”生活,“我的”心理感受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写“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感受是作文出新,写出成功作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对作文教学的“难因”和作文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其中,对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立足生活,训练学生作文能力;拓宽学生写作渠道;改革作文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探讨,不仅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教学中,除课堂作文以外,广泛地开发课外练笔活动,让学生“在课内得法”,“在课外得益”,的确给作文教学开辟了新路。我们作了如下尝试。一、把课外阅读与课外练笔结合起来.写作要靠积累,积累首先是通过阅读,从阅读中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和认识生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又往往是从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的.我们作了这样的了解,当学生阅读文学作  相似文献   

14.
农丰华 《新疆教育》2012,(10):86-86
作文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在作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生活”入手,要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生体验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  相似文献   

15.
农村学生往往把作文看得十分神秘,感到无话可写,无事可叙.即使写起来也是空洞无物,或是思路狭窄,内容单调,不生动形象,枯燥乏味.厌怕作文已成为农村学生的通病.为何如此,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浪花”,学生就不会从生活的源泉中去获取作文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欧阳伯荣 《文教资料》2007,(17):147-148
我们遵循“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开展了生活作文教学研究,提出了“开源激流”的口号,“源”是指生活之源,“流”是指表达之流。生活作文是联系生活和作文的纽带,我们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了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生活作文教学研究,它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的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为了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遵循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一件乐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授集语言信息和写作素材的能力,提高他们描写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经过5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作文教学高效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生作文要求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主性,而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将作文回归于生活,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感悟和体会,才能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挥洒自如.基于生活化的视角,对在高效课堂构架下的小学作文自主性提出了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岩  王涛 《辽宁教育》2006,(8):57-58
习作教学的试金石在于学生习作水平的验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习作教学新方案,现在理论界将这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称为“生态课堂“,而由此生发的促进学生情智生态均衡发展的作文我们不妨称它为“绿色作文“.我们追求的“绿色作文教学“在于将学生引入生活,将作文融入生活.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追求思维的创新,提高习作的效率,我们注重在“绿色作文“的源泉和基础上下功夫,并突出抓好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什么”即作文材料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身边的作文材料呢?这就需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强调材料的积累与利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作文与生活联系紧密,写作离不开现实生活.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在生活化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实体验,让作文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文章从结合作文习题、创设生活情境、提醒学生留心观察、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鼓励学生自由写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