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自从1750年鲍姆嘉登创立以后,迅速发展。我国的古典美学知识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大放异彩。新中国的美学发展可分为两阶段,建国以后至文化大革命为第一阶段,围绕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展开讨论形成四派观点。第一派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第二派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第三派是主张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才能为中国人民选择一条正确的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之路;而正是由于指导思想的科学与道路的正确才能使中国建立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笔者希望通过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改革开放的选择、深化改革选择三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性选择的回顾中,使广大读者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三个自信的科学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使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自1793年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并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到1840年在议会辩论中极力主张对中国诉诸武力,托马斯·斯当东代表了西方对中国印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汤敏 《留学生》2012,(5):28-28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但要支持那些已经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还要创造一个环境,使大量的新企业不断地涌现。在过去30年里,我们有好几次创业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贩卖牛仔裤为代表的第一代企业家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第二次创业高潮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掀起的全民经商、全民创业的高潮。第三次创业高潮是一批以海归为代表、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以英特网等高科技为代表的创业高潮。应该说,中国的企业家阶层、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国经济的最活跃部分,主要都是在这几次创业高潮中诞生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革命”方案斥为一种“主观”与“空想”、“有害’与“反动”的方案。其实,这种评价并不公允。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革命”方案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关于中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二,关于中国“社会革命”的方式;三,关于中国“社会革命”的具体途径。笔者认为,早期国民党人在这三个方面的主张,不仅都不是“主观”与“空想”、“有害”与“反动”的,相反,都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并被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展。现分别具体论…  相似文献   

6.
在中共历史上,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先后做了四次科学界定。第一代领导人以刘少奇为代表,主要从形式上对毛泽东思想做出了第一次界定,着重回答了毛泽东思想来源于什么的问题;第二、三次界定是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做出的,它着重从质上回答了毛泽东思想是什么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角度阐释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问题,完成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第四次科学界定。四次界定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不难发现,对教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孔子、纳托普、凯兴斯坦纳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受教育者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材料,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一种是以卢梭、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民族觉醒的标志之一,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传入和影响。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是西方各国在从前近代的王朝国家走向近代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建立民族国家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或主要内容。受其影响,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也是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追求目标。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有着不同的主张,前者主张排满,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后者主张合满,建立一个包括满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此双方展开过激烈论战。其结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同选择。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主要以自由女性主义为表现形式,第二次浪潮主要以激进女性主义为代表的话,那么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中的代表就是生态女性主义.它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0.
自 2 0世纪 2 0年代起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教育事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上 ,飘扬着三面旗帜 :第一面是以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为代表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旗帜 ;第二面是以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为代表的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旗帜 ;第三面是以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为代表的江泽民教育论述的旗帜。高举三面旗帜 ,深入学习、研究、运用三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 ,认真总结 80年来人民教育的实践经验 ,对于指导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振兴 2 1世纪中国教育 ,具有重要的意义。一、…  相似文献   

11.
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化派和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化派围绕东西化问题展开过一场大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东西化差异的性质,新化派认为是“古今之别”,而东方化派认为是“中外之异”;二是新旧化的关系,新化派主张“弃旧图新”,而东方化派主张“新旧杂揉”;三是中国化的出路,新化派主张“化取代”,而东方化派主张“中西调和”。从学理上分析,新化派和东方化派的主张都是正确与错误并存。分开来看,它们构成悖论,合而视之,则又互为补充,形成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三次函数问题是高次函数问题的典型代表,在以能力立意的高考中,频频出现以三次函数为背景的问题。特别是导数内容的引入,为解决三次函数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下面例析运用导数知识来研究三次函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加薪的诱惑     
某公司为激励该公司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向员工代表提供了两个加薪方案,要求他们从中选择一个。第一种方案是12个月后,在年薪20000元的基础上每年提高500元;第二种方案是6个月后,在半年薪10000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请禁妇女裹足折》与《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提出服饰变革三项主张:反对妇女缠足,提倡天足;反对蓄辫,倡导断发剪辫;反对长裾雅步,提倡改易西服。这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以奏章的形式正式向皇帝提出变革服饰的主张,康有为因此成为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史上出现过两次国共合作。严格地讲,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我党同以孙中山为首的、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的合作;第二次,则是我党同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的合作。所以,虽同为国共合作,因我党合作对象的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道路更为漫长艰难和曲折,其主要障碍就是国民党蒋介石迟迟不肯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从而使国民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三次选择了自己的旗帜。第一次是中共一大上选择了马列主义为自己的旗帜;第二次是中共七大上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为自己的旗帜;第三次是中共十五大选择了邓小平理论为自己的旗帜;在中共十六大上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中国共产党四次选择自己的旗帜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有位学者在全国语文教育研究学术会上说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语文教育有三次转变。第一次是以语盲为视野。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三老。第二次是以文学为视野.代表人物是王丽、钱理群、王富仁等。第三次是以课程论为视野.代表人物是语文教育博士王荣生。”作为王教授的同事.他的人品学品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此次.我受《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编辑部之托.对王荣生教授进行了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王维远  温伟 《天中学刊》1999,14(1):13-16
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三个伟大人物。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必须歌颂革命、坚持革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鉴于国际联盟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的有限作为,中国民众就改造和加强国联,以充分发挥其维和效用进行了热烈讨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主要反法西斯盟国建立新的国际组织主张的明朗化,中国民众关于战后国际和平机构方案的讨论再掀高潮,除部分仍坚持改造和加强国联的主张外,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组织的呼声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中国民众国际组织观的演进发展为中国政府提出正式的国际组织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7~ 18世纪的欧洲正值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 ,学者们把研究中国文化同抗拒宗教愚昧、怀疑皇权神圣统一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文化观 :以培尔、莱布尼茨、伏尔泰为代表的由比较而认同赞赏中国文化 ;以马勒伯朗士、维柯、休谟、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由比较而批评中国文化 ;以狄德罗、魁奈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则整合上述两说而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理性的批判与评估。这种由赞赏到指斥最后臻于理性评估的正、反、合过程表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