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9):I0002-I0002
9.董仲舒一、生平介绍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中国西汉中期著名的儒家学者、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的家庭田连阡陌、牛马成群,并有大量的藏书。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自幼好学不倦的习惯。终于,董仲舒以"三年不窥园"的专心和精神,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汉景帝时,他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的关中不仅是雄视天下的"天府之国",更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与文化高地。东汉皇帝为了绍继西汉,取得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对关中西汉帝王陵墓格外重视,从开国皇帝刘秀开始,就确立了定期拜谒、祭奠关中西汉十一陵的制度。刘秀之后的东汉皇帝,大都能继承刘秀的遗风,多次亲临西京长安,祭祀关中西汉帝陵,充分显示了关中西汉十一陵在东汉政治和礼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     
西汉初期崇尚黄老刑名之术,至汉武帝,才确立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为汉武帝采纳的“独尊儒术”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汉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他为了巩固西汉政权,把“儒术”抬到“独尊”的地位,提出“君权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为西汉儒学的代表性人物,被时人推尊为"群儒首",所谓"文王之文在仲尼,仲尼之文在仲舒"。他的思想学说,主要保留在《春秋繁露》一书之中。文章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春秋繁露》的真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其书非后人所依托,而当为董仲舒本人所著,是我们今天讨论董仲舒学说的最基本资料。《春秋繁露》一书的体例虽然杂芜,内容也不纯醇,但是依然有其内在逻辑可以寻绎。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作为西汉儒学改造与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统合融通了先秦时期的人性同一说,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性品级说,对之后各家对人性的论说产生了重要影响。董仲舒"教化思想"以其人性论为理论依据,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体系核心,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思想,迎合了汉初统治者安定民心、巩固政权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石像     
枣强旧县村的董仲舒石像 ,建于明万历年间。它雕刻精美 ,仪态端庄 ,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是西汉的儒学大师 ,他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从而开创了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统局面。董仲舒也被后世尊为“董二圣”。  相似文献   

7.
十议董仲舒     
董仲舒的思想有多个侧面,了解他不仅要通过他的言论、著作,更要结合他所生活的历史背景。思想家的言论有时不一定等同于其真实的倾向;董仲舒的某些在今天看来愚昧荒诞的见解,在2000年前的西汉也许有着相当的合理性。如何设身处地,通过综合的考量,发现董仲舒在文本以外潜藏的价值,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防止西汉政权重蹈秦的覆辙,董仲舒坚决反对单纯的以法治国,认为"独以寒暑不能成岁,独以威势不能成政",并向汉武帝提出了施德政、重教化的建议。仔细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董仲舒社会教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谐观念、防患于未然的政治观念和追求长治久安的社会稳定观念,这些观念和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法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上的集权,它具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合一的特点.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它分别经历了荀况、韩非、董仲舒的"以法卫儒”、"以法为教”、"经法一体”的思想发展过程;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它经过秦、西汉初期的政治实践,于西汉中期最终得以确立.其后的封建统台者总是不同程度地运用这一办法对付异己思想,以防”离经叛道”,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既统摄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学说,又贯穿董仲舒思想的始末。在董仲舒“天”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遇到的,如何将先秦儒家的德治理想与专制体制相结合的问题,“天”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最为重要的是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并以“仁”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君主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取法天的仁德之政。  相似文献   

11.
西汉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尤为相似的两个朝代,而且都十分强盛.西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现就西汉和唐朝的历史进行比较.一、西汉与唐朝的强盛1.政治上,①两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西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唐朝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巩固其统治.②都重用有才能人为官.汉朝的陆贾、晁错、卫青、董仲舒等;唐朝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③都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西汉王朝主要是解决“王国问题”,采纳儒生董仲舒建议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木”.唐王朝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广川镇)人。专治《春秋公羊传》。其"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思想,被汉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石像     
枣强旧县村的董仲舒石像,建于明万历年间。它雕刻精美,仪态端庄,为河北省重点物保护单位。董仲舒是西汉听儒学大师,他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开创了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统局面。董仲舒也被后世尊为“董二圣”。  相似文献   

14.
<正>西汉董仲舒的德育思想在儒家思想演变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德育体系,其德育目标理念丰富而深刻,对当代德育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董仲舒的德育目标可细分为政治、道德、法纪和思想四个部分。政治目标注重"三纲",道德目标倡导"五常",法纪目标主张对统治者任德不任刑、要求百姓遵纪守法,思想目标旨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民众自觉认同伦理  相似文献   

15.
西汉中期 ,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 :性未善 ;教而后善 ;性三品之分 ;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 ,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不仅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师,而且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的思想家。他在与汉武帝的“天人对策”中,勇敢地指斥时弊,大胆地提出改弦更化的主张,为武帝一改前朝黄老无为而治的方针,推行一系列整改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些年来,研究董仲舒的文章数以百计,但很少有人对其更化思想进行探讨,笔者不揣卑陋,粗撰此文,试就董仲舒更化思想及对武帝改革影响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并求教于诸专家同仁。一、董仲舒县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生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子武帝太…  相似文献   

17.
西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时期思想自由、开放,人们可以各抒己见,没有所谓的权威、标准,各种思想学说纷杂并存。而古代的思想家又普遍认为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因此希望统一思想。一直到西汉汉武帝之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循的统一的主流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从先秦百家之一的学说一跃而成为官方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并被广泛接受,主要有几个原因:儒学的文化渊源最深远、社会影响最深广;儒学能为西汉的王权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儒家有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社会秩序;儒学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当时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汉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总的来看是逐步上升的。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过程,我们不妨把这个过程划为三个阶段。 前期:汉武帝之前。这个时期,在统治阶级上层活动的知识分子为数极少,就是这些极少数的人,也并不是因其学问和知识而致其位的。如汉初的历任丞相,高祖时肖何;惠帝吕后时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文帝时周勃、灌婴、张苍、申履嘉,景帝时陶青、周亚夫、刘舍、卫绾,虽然他们被任命为相,大多有管理国家的知识和才能,但其出身则全是军功贵族。军功贵族在西汉前期几乎塞住了通向权力上层社会流动渠道,使大多数没有军功的知识分子望而生畏。西汉前期也有以知识得官的人,但微乎其微。《汉书》中载,从博士得官的共有十四人,只有贾谊和董仲舒因博士在西汉前期得官。从贾谊、晁错、董仲舒的命运上看,  相似文献   

19.
西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因不循古礼而为后世所讥讽。随着儒家礼治思想渐趋浓厚,汉元帝永光、建昭年间,依据礼典规范皇帝宗庙典制。其主要内容就是罢弃西汉初、中期建立的西汉“祖”、“宗”郡国庙,定皇帝宗庙迭毁之制。  相似文献   

20.
一董仲舒的生平及其著作董仲舒,广川(在今河北省枣强县东)人。由于研究“春秋”,西汉景帝时为博士。设帐讲学,据说三年不窥园。武帝时,举贤良对策,先后为江都相和胶西相,后来去职家居,不理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史记”“董仲舒传”)。通五经,尤明“公羊春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在“春秋”类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儒家类有“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汉书”“董仲舒传”又载:“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