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骨干台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的重要节点站。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地磁、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多学科综合观测手段,以建在北京十三陵的空间环境观测站(始建  相似文献   

2.
正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武汉大地测量站")经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国家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其前身为1986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观测站。武汉大地测量站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重力、空间大地测量观测仪器,是目前国际上同类观测台站中测量手段最完备的台站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6):封三-封三
<正>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蒙城站”)于2007年在安徽省蒙城地震台的基础上建成,地处郯庐断裂带西侧,位于安徽蒙城小涧镇黄柏山麓,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地震局共同建设,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蒙城地震台是中国地震局国家基本台,  相似文献   

4.
针对云南30余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现状、科学数据共享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云南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大量的野外观测与实验数据,科学数据资源储备极为丰富,但还存在科学数据共享利用滞后等问题。为此,提出创建"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数据共享中心",打造科学数据规范化、网络化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积极采用"野外站-实习科研双基地""野外站-科普游"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新模式,发挥野外站在科学数据、科研成果上的有效转化和利用,切实提高云南野外站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水平,为数据资源共享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6.
正本刊讯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规范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近日,科技厅印发了《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省野外站是我省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设,依据我省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布局,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程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由于腐蚀所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多达5000亿元之巨,其中80%以上的损失是由自然环境腐蚀造成的。"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进行材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中腐蚀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基础性试验研究的基地,是国家研究实验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防事业的发展来说,"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球空间包括地球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其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如空间灾害性事件的发生,可能危害地面电网安全,造成星地无线电通讯中断。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支持下,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研制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观测仪器,建立了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和地磁等多学科综合观测台链,并开发成功新的探测模式和诊断技术,实现对我国上空多种空间环境参量的科学观测,揭示其区域特征和空间精细结构与变化,推动数据服务于原创科学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保障任务。基于观测数据,通过发展理论模式,采用数据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磁层-电离层耦合和太阳辐射的光电离光化学3类最为重要的驱动过程对电离层变化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科学背景宇宙线是来自宇宙深处的高能粒子流,主要由质子和多种元素的原子核组成,它携带着宏观宇宙、微观世界和空间环境的科学信息,联系着宇宙的历史、天体的演化、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天文科学数据量已经从GB量级进入到了TB量级。如今,正在从TB量级向PB量级迈进。天文学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数据密集型时代。面对海量天文数据对存储、计算、带宽、软件甚至工作模式等方面的需求,天文学家连同信息技术领域、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正努力使基于天文数据的知识发现过程变得更加容易。旨在实现科学数据互操作的虚拟天文台就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它将为数据密集型时代的天文学研究和教育科普提供一个信息化环境。天文信息学则从天文学一个分支学科的高度去考虑天文学的长远发展。文章论述了天文学研究在数据密集型时代所面临的需求,介绍了天文学家为应对数据密集型挑战正在研究开发的虚拟天文台技术,探讨天文信息学所包含的内容和发展天文信息学的必要性,展望了中科院统筹规划天文领域科研信息化工作,建设中国虚拟天文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一体化虚拟学习环境是在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对各资源库实现一体化跨库检索,在一个检索平台下安现综合检索服务.本文研究了一体化虚拟学习环境(IVLEs)的内涵、实现的意义和内容;并对系统的功能,支撑的模块和具体的设计及前后台功能的实现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3.
郭力民 《科技通报》1996,12(2):71-75
浙江省海岛气候资料丰富,风能属全国最为富集地区之一,利用风力发电是一种解决海岛电力紧缺状况的有效途径。海岛气候温和宜人,空气清新湿润,冬暖夏凉,无高温酷暑,少严寒冰冻,光照充足,径流量大,为发展海水养殖和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而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发展海岛经济建设时,应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同时应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对英国史前遗迹"巨石阵"的研究是"考古天文学"产生的标志.国外考古天文学已有长足发展,国内考古天文学方兴未艾.近年来在山西襄汾县陶寺发现距今约4100多年的现象台遗迹,它把天然背景与人工建筑相结合,构成一个巨大的天文照准系统,通过观测日出方位确定季节,制订历法.陶寺城址在时代、地域上与传说中的尧都相合,观象台遗迹与<尧典>中保存的上古天文历法成就相符.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对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天文学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15.
<正>Dr.QIN Dahe,a world renowned scientist in glaciology and climate change research,was awarded the 2013 Volvo Environment Prize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both in his own country of China and at the global level".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中国气候分区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气候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生态环境评价中的重要指标。本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于全国1973年~2002年734个气象站点的基本气象数据,计算了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气温、≥10℃积温、干燥度、年降水量和年降水变率等气候指标;对每个气候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将全国分成4~7个区域,进而在每个分区里利用"回归分析 残差修正"的方法进行插值,生成各气候指标的1km×1km栅格数据,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全国的气候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气候进行了综合评价,实现了参考土壤、植被等其他空间数据、进行气候要素区域空间变异的定量化表达及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刘焕毅 《大众科技》2021,23(1):118-120
针对传统通信工程实践教学方式的不适用,以及通信工程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文章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建设通信工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发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具有的优势,学生可以不受实验场地限制随时进行仿真实训,轻松、便捷完成实验项目任务.构建通信工程一体化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实行通信工程学与做相结合的一体化实训教学,以...  相似文献   

18.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1994年以来掀起的因特网热,给我国正在形成中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以极大的推动,给我们经历了10多年缓慢发展的化工计算机信息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集成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苗杰  倪波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5):372-374,345
1 GIS概述 竞争情报系统(CIS)是指对反映企业内部和外部竞争环境要素或事件的状态或变化的数据或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并以适当的形式将分析结果(即情报信息)发布给战略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系统,简称为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竞争情报系统……  相似文献   

20.
全球碳减排方案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气候保护方案各有不同,为寻求合理的减排方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计算全球经济气候变化情况,因而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工作。基于相同的理论模型再构建减排方案,则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计算。本文在气候保护理论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具有方案评价普适功能的气候保护政策评价系统,从而很好地避免了冗余计算这一问题,另外,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平台可扩展性和适应性,在深化研究中可以基于本系统扩展其他功能模块,避免了重复性的系统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