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内容.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就是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培养音乐鉴赏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音乐给学生以启迪,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提升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基于音乐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阐述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指出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出改进措施,以期为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这种理念在现代音乐教育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可以促进音乐教育体制的可持续发展与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终身目标.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育要从学生音乐能力的终身发展出发,重视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价值,遵循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还要着眼于实现音乐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形成开发民主、长远发展、多元智能和终身培养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相似文献   

3.
秦艳 《华章》2011,(10)
"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只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不断地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一节课都锲而不舍地坚持,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一定能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代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培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以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得到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赞誉,因而在很多国家得到了本土化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提倡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自然、积极主动地融入音乐教学,体验音乐的魅力,提升音乐的素养,进而使学生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鉴赏课教学是高中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掌握的知识也很有限,所以教师要重视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本文试阐述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意义,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更好地完成高中音乐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教学生感受音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采,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怎样达到音乐教育的目标,贯彻新课标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那么,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学习感受音乐是发展学生自身音乐能力的基础之一,也应该是在我的音乐教学中的第一个目标定位,那就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7.
音乐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力与想象力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具有音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关键。因此深入剖析音乐教育对想象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更有利于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音乐属于较强的创造性艺术形式,成功的音乐作品能够体现音乐人的创造能力。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运用音乐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处于新课改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因为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起步比较晚,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亚营 《考试周刊》2013,(9):180-181
高中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培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高师音乐教育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专业师资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师范性"是其本质特征。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使音乐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快速适应基础音乐课堂教学的需要,更好地完成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优质师资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音乐以其声音铸造语言,音乐的想象是人类艺术创造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宝库。作为从事音乐教育的专业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运用音乐教学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认识。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它不仅能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富于艺术性和创造性,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填词…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它通过形象、艺术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与表现,并在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音乐技能及提高艺术修养、陶冶审美情操。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普遍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认为,音乐素质教育中须注意以下重要环节。1.音乐欣赏、感受能力的培养欣赏音乐是学习音乐的前导阶段,也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音乐是情感艺术,其独特性在于通过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能…  相似文献   

13.
司鹏 《考试周刊》2013,(12):178
如何使音乐鉴赏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陈强 《儿童音乐》2014,(10):48-51
正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几条乐理规则,也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会唱几首歌、跳几只舞,而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为每一位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欣赏和参与音乐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接受音乐文化,同时其情感、人格和智慧也得到完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爱好为  相似文献   

15.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单纯地学会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杜卫英 《成才之路》2014,(26):94-95
正当代教育形式中,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基本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为根本的"人本教育"。在实施中有一些基本理念值得我们关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把审美能力作为核心,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每一位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重视音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让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充分发挥以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学生的音乐要求来确定的.学校音乐系统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锐 《甘肃教育》2010,(10):43-43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良好的音乐素质和艺术修养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要进行音乐表现手段和音乐素质的训练。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从“爱、美、兴趣、创造”入手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在现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倡教育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大胆地探索与尝试,融入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本文对音乐专业培养学生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强调注重三个方面的创新培养,目标是鼓励音乐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单纯地学会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