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学问、学问,学中有问、问中有学。”“问”即是提出问题,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挖掘和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意识,乃至于行动,就成为当代教育教学工作者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中国有个很好的词.叫“学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中国有个很好的词,叫“学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呢?  相似文献   

4.
俗语说:“学问,学问,学习贵在有问。”要想长进学识与能力,必须多问善问,“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创设让学生“悱”“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越学问题越多,探求欲望越强烈,这才是理想的课程环境。可是,长期以来,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被曲解、简单化,只注意了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而忽略了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没有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注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一、谁之“问”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问”的解释是 :(1)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2 )知识 ;学识。我常将学问分解成“学”和“问”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一、“教”中的“问”1 “教”中“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问”。教师通过对大纲的研究、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调查 ,将知识化为问题呈现给学生 ,将枯燥的原理、公理融入较为活泼、自然的提问中。作用在于 :①激发学生的探究潜力。问题是发现性学习的中心。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认知冲动和思维的活跃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7.
陈旭兴 《江苏教育》2023,(35):16-19
为探索儿童问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路径,特以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执教的《绿》一课为研究对象,探索儿童问学课堂中如何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何用”这“四问”来驱动儿童思维不断进阶,实现儿童问学课堂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问学课堂”以生为本,将传统的“教学问”转变为“问学教”。本文立足“问学课堂”,在阅读教学中,以问启 学,激活思维;以问导学,理清思维;以问促学,活跃思维;以问延学,发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9.
“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此二语道出了“做学问”与“学发问”之间的关系——只有学会发问才能做好学问,才能称得上有学问!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且试图从教学上加以改进,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在语文课堂上,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的问题层出不穷,一环套一环,一问追一问,老师总是装着一脑袋问题走进课堂,由主导的“灌输”演变为主导的“发问”;学生从主体的“被灌”演变为主体的“答问”。  相似文献   

10.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三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必须要较好的体现出来,否则培养学生的“三创”就成为泡影。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质疑就要提出问题。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  相似文献   

12.
就“求学”.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有一精辟论断:“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短短12字,读来,朴实无华;品之,意味深长。尤其是对为学生打基础的小学教学各核心学科的教师而言.读来.品之,当可受到应有的震撼和启迪:求学问,为什么需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注重让学生学“问”、会“问”:只学“答”,为什么非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能否致力于让学生求到真学问?  相似文献   

13.
徐振国 《物理教师》2004,25(9):9-12
我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不会提出问题.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问’,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现在,国家新制订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在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性课题中都把“学会提出问题”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可如今从信息技术课堂到其他课堂,普遍存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提出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文章认真分析了学生产生不了问题的原因,并从教师示问、导问、评问,学生学问、试问、精问两方面尝试构建新型的“学问式”信息技术课堂,希望通过探索一个新型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发问进而促进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谈“学问”来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指出其弊之一。只注重学书本知识,忽略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学生脑中缺乏“?”,也就缺乏创造的种子。所以教育者要转变“学问”的旧观念意识,不仅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首先学会问。学生有了较强的问的能力,也就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明天才会闪烁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许文兴 《学周刊C版》2010,(4):114-115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则在于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力,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有问”、“多问”。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 ,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培养创新精神 ,应始于问题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谈谈笔者的做法与体会。一、创设教学环境 ,激发问题意识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大胆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 ,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 ,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很关心 ,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多条件 ,提出了很高要求 ,而对“问”则很少要求 ,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 ,会学不会问、不敢问。这主要是由教学中以教…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的教学并不在于直接传授现在的知识,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各种各机关报的“问题”,去发现了了解知识。如果没有“问题”引路,很多知识都会变得枯燥无味,这亲就会压抑学生的求知欲望,阻遏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学也就失去了实效性。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问题意识的增强和提高需要培养和激发。那么,如何通过问题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呢?  相似文献   

19.
刘永东 《教育导刊》2013,(12):89-90
当今课堂教学中,较多使用经过年级集备组集体研讨形成的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然而在设计实施层面上,如何发挥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和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丢失了教学本质和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不拘一格,抓住本质,顺着学生思维进行穿针引线的做“学问”,把学与问耦合起来。可“先学后问”,即学生先自主或合作学习,教师通过问题紧跟着概括;或“先问后学”,即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20.
李政道教授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依赖性强,问题意识差,不敢问,不会问。那么如何让学生敢问、善问呢?一、积极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敢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具有高度民主、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课堂气氛,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灵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才不会害怕表现而勇于提出问题。缺乏民主、气氛沉闷、情绪压抑,不利于学生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