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一篇新闻能从采访对象的选择,主题思想的确立,新闻素材的取舍,标题的制作,结构的布局,一直到遣词造句都运用发散思维,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综合比较,然后选择其中最佳的方案写作新闻,这样的新闻一定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感染读者。那么,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发散思维方法?笔者谈几点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采访:“月亮走,我不走” 在实际新闻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现象:某单位、某企业工作搞得不错,多家新闻记者便蜂拥而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发散性思维,体现了记者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发散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对于提高记者思维效益有着重要意义。记者的发散性思维,是指记者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从多方面、多途径寻找所遇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多思路、多方面去思考研究问题,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这是记者发散性思维最根本的特色。记者在采访或写作过程中,常常要遇到使得采写不能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从内涵无比深远、外延无比丰富的新闻实践来看;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否娴熟掌握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对新闻采访往往能产生“质”的影响。笔者认为,我们除应继续坚持与完善诸如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等等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方法之外,更应将以下“四种”思维方式作为学习与操作的“主攻”方向。这四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一)创造性思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看上去,“写真”与“临摹”的比重很大,但它同样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源于生活的再创  相似文献   

4.
记者在采访中离不开发散思维,灵活变通对记者采访是必要的。灵活变通,记者才能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势而灵活机智地处理问题;灵活变通,记者在面临突发问题时才会从容不迫,巧借形势,化难为易,攻难题为成果;灵活变通,记者才能思维敏捷,源头活水不断,为采访注入可持续进行的“血液”  相似文献   

5.
李春艺 《大观周刊》2012,(43):385-385
优秀的英语课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在老师们创造的一个个高潮背后,笔者常常能看见“发散思维”的影子,它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去获取和捕捉知识。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英语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逆向思维”,也叫“逆反倒转思维”。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或“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变传统思维模式的由“因”及“果”为逆向思维由“新果”否定“旧因”,或由“新因”否定“旧果”,从而找出新闻事件采访的突破口,促进和提高采访效果。一、逆向思维是把握被采访对象心理、提高新闻采访效果的有效方法思维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活动与其对事物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事物的态度是在思维过程中无声的变化的。二者之间表现为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即思维认识正确,被采访人对“新闻的真实性”的…  相似文献   

7.
采访经济报道需要有辩证思维。本文作者提到“享受生活的变化,常常从‘有’开始;而体味生活的变化,却也可以从‘无’观察。”这段富有哲理的精辟见解,值得我们细细体会。——编者  相似文献   

8.
李晓芳 《大观周刊》2012,(8):261-261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能更好地创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就相对重要,带领学生走到“发散性思维”背后的有效捷径之一是经常向学生提出“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知识和经常性实践,养成高层次思维的行为习惯。“发散性”总是不追求唯一答案,答案是开放性的,  相似文献   

9.
思维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除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外,又有保守性和惰性一面。它既能跑到实践的前面去指导实践,又常常会落后于实践而限制事物和发展,这种思想落后于存在的现象,除去客观因素外,正是思维“惰性”的反映。图书馆的图书采访人员是图书馆的主导人物,他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内容与成就。因此,努力克服和避免采访人员在图书订购中的思维“惰性”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图书采访工作的实践,对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行。一、努力克服和避免因循守旧的思想人脑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依据过去  相似文献   

10.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1.
电视的经济报道容易落入数字、概念、成就的老套套,枯燥乏味,常常是“外行听不懂,内行不愿看”。地方台的经济报道更难,常常是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或以偏概全,或不留余地。长期以往,经济报道的思路逐渐“钝化”,形成了难以突破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2.
赵慧敏 《大观周刊》2012,(12):250-250
1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这个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光线)等由某一点向四周散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智力三维结构说”,其中提到智力活动的进行包括五个项目:认知、记忆、发散性思维、辐合性思维和评价。发散性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发散性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包括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提综观应对H7N9禽流感中胜人一筹的报道,或角度奇巧,引人注目;或观点别致,给人启发。其致胜的“法宝”,就是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了发散思维,从事件本身出来,对新闻报道进行非线性拓展,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工作者要在别人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各种活动中发掘出新闻来;要拨开迷雾,洞察各种新闻内幕;要在采访过程中揣摩各色人等的心理;要在新闻报道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社会众生相,这就要求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必须有与众不同之处,具体地讲就是要培养提高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等特殊思维方法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能力。这样才不会做一个“萧规曹随”式,没有创造性、突破性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记者每次都面临一个新的采访对象,业务熟练的记者常常因发问的巧妙得当,能迅速得到所需的材料、生动的细节和感人的思想。而缺乏经验的记者,就会问几句“为什么”就无词了,形成冷场,或者所提问题让采访对象不明确甚至反感,出现无语言的尴尬局面。要想采访成功,记者必须时常动脑筋,巧妙运用语言、思维、无声控等采访艺术,把握采访场  相似文献   

16.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受众口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只有在新闻采访中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对新闻事实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立体报道,尽可能多地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才能大大拓宽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为受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7.
图1的手表和图2的USB手环是否给我们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惊喜感受?这就是发散思维带给我们的一份厚礼.发散思维,顾名思义是指思维形态呈发散状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一个基本点出发,思维向四面八方作立体式的放射思考,力求提出大量富有价值而又新颖独特的设想.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也被称为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19.
在时下的电视和报纸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话,“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或者了解到……”,“某某(采访对象)对记者说……”,这基本已经成为现在新闻稿件的一种写作模式,可以说,这意味着记者成了新闻稿的主角。  相似文献   

20.
王朝晖 《大观周刊》2011,(46):97-97,107
很多人都认为拿高分是学好数学的表现,学生们往往为追求高分而变成“书呆子”,长此以往必将成为教条主义,毫无创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那么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呢,本文以道数学测试题学生的不同解法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