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3G牌照的发放,手机媒体的用户在手机用户群体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养成了通过手机阅读时政、财经、体育等新闻信息的习惯,逐渐形成拥有几亿用户的庞大影响媒体平台,事实上,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在社会中承担着巨大的作用。传统新闻媒体企业也已经或正在向新媒体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2.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已被图像所包围,大众媒体借助媒介技术广泛传播图像符号,使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图像转向”的新样态。“图像转向”表明话语形式逐渐转变为以图像为中心,促使网络民族主义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本文以“阿中”走红事件为例,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动因,并试图探究网络民族主义“图像转向”变化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侯孔光 《出版参考》2010,(16):17-17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从单纯的通话工具发展为移动多媒体终端。除了基础的语音通话功能外,还可以收发短信、彩信以及连接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手机娱乐、阅读、学习。据工信部统计,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7亿,手机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随身工具,被公认为继平面、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3G时代的到来、手机终端向智能化发展,为手机出版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走进大众的生活,随着手机终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它成为一种新型媒体并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根据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10月,中国手机用户规模为8.42亿,覆盖了超过60%的人口。手机用户越来越多,作为一种媒介,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面对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突破既有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研究路径,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多元一体的视角出发,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中华文化认同建构情况进行考察,以质化研究为基础,辅以必要的量化分析。通过研究分析结果来重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指标体系,为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攀升和数字化带来的消费推动力,一个消费全面升级的时代悄然来临。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的青年群体成为消费时代的主力军。其中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推动了消费者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消费者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消费情况,从而催生出别具一格、焕然一新的新消费市场。笔者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设计相应调查问卷,从社交媒体广告对青年群体的消费情况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为社交媒体广告主和青年群体消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菲 《中国广播》2011,(6):50-54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超过8.5亿。手机成为了前景广阔的传播终端,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手机微博、手机QQ等应用软件的使用,令手机广播迈入自媒体传播时代。由广播到个播、从受众到用户、从免费到付费、从线性到非线性收听的服务形态转变,为手机广播培养出庞大的受众市场。  相似文献   

8.
蒋露 《报刊之友》2013,(3):99-100
新媒体出现后,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操作,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微博互动式的传播方式,使得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微博这个虚构的舆论场中,网络群体就同一公共事件发表舆论,推动事件的进程,并形成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然而网络流言、网络暴力事件也并没有停止过。本文试图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为出发点,以新媒体语境为研究文本,从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以及群体领袖三个维度,对新媒体语境下的网民心理进行浅要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9.
数字媒体环境与移动传播语境下,信息生产与消费方式巨变,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尤为显著。从青年的心理结构、媒介使用、政治参与角度出发,聚焦其常用、善用的新媒体平台,通过文本分析和在线访谈,分析目前正能量思想传播模式与方案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影响传播效果的问题,从平台、形式、内容、路径四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准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个典型案例入手,探寻农民群体从媒体视野中消隐的过程及深层次原因,并从观念转变与通讯员制度建设的角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琦 《新闻世界》2012,(11):91-93
3G手机的普及带来了日益庞大的3G手机用户群体,也给手机广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使用3G手机用户进行分析,有利于手机广告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2.
鲁巍 《新闻前哨》2021,(3):49-50
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普及,手机与互联网结合得越来越深入,逐渐转变为一种大众媒体,因此新闻客户端成了手机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十堰晚报和秦楚网联袂打造的“十堰头条”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探讨新闻客户端在运营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为新闻客户端运营路径提供可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8,(8):8-8
闵大洪在2005年第5期《青年记者》撰文说,草根媒体的含义,系指普通人利用当时当地能够得到的简便传播工具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探讨切身的议题,交流彼此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串联集体的力量展开集体行动。草根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是对传统大众媒体新闻传播的一种颠覆。它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传播效果变得数据化、可视化,受传者对媒体内容的兴趣、态度和看法一目了然,由此推动了传播的载体、风格、工具发生巨大转变。传播方式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传播渠道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相互传递的双向传播。本文以“账号化、人格化、个性化”的制作实操手法,试从主流媒体传播者角度,解析如何重塑对传播内容的认知、传播符号的定义、传播技巧的打造,以实现主流价值观内容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是主流媒体吗?——基于手机媒体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主流媒体的定义应该更新;通过大规模的手机用户随机电话调查并定量分析,作者认为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主流媒体;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手机媒体将超越第一代有线网络媒体,成为新媒体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王亚芹 《报刊之友》2014,(9):123-124
目前,集通讯功能和移动互联网于一体的智能手机,以其便携性、及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与大学生群体追求时尚,崇尚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手机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时如何运用手机媒体,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都是值得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同时针对消极影响提出对策,力求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献计献策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碎片化阅读已经从报纸用户扩大到手机用户。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报纸、手机等媒体,人们在业余时间对业余内容进行没有明确目的的浅易阅读行为。报纸碎片化阅读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形成的,具有阅读的业余性、媒体的商业性和信息的保密性等特点。数字化时代以来,碎片化阅读扩大到手机用户,其业余性特点已经转化为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无限性;其商业性特点加深,把手机用户的阅读行为转化为一种数字劳动;其保密性特点也受到挑战。图文并茂的影像资讯、现代社交媒体和各种游戏软件赋予手机更加强大的社交功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手机碎片化阅读最显著特点是娱乐性对人的注意力的强大吸引和时间不经意间的无意义地流失。手机碎片化阅读不仅给现代社交媒体和游戏软件开发商带来利润,而且把人的注意力异化为数据商品,给人的生存带来身心双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兰州市区的手机用户为样本,进行了关于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中所起作用的调查。我们通过广泛调查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发现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的传播上所起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创意产品之所以成为主流新闻媒体的新兴实践方式,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够在网络空间对青年群体起到特别的舆论引导作用。从机制层面看,创意产品运用市场运营思维,与流行文化高度融合;依靠符号机制、仪式机制和社会心理机制,实现了情感表达、观点传递和意识形态传播。但创意产品在舆论引导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激发的情感具有短时性,引导中未能很好解决青年亚文化背后的身份冲突;创意产品虽能增强主流媒体引导力,却难以增强公信力等。因此,进一步延伸创意产品的功能与定位,把握青年文化的特征与青年思想的规律,加强对最新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等,成为强化创意产品舆论引导功能、丰富主流媒体创新实践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熊忠辉  张帆 《新闻记者》2003,(10):28-29
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和平是主旋律,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意义仍然重大。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关心和了解现代国防事业的程度,对强国强军意义深远。 在国防教育中,媒体因其便捷性、普遍性成为重要的工具,本调查所指的媒体包括专业军事媒体和地方媒体开设的有关国防信息的栏目,简称为国防媒体,它们的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