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发展有关原理和史实说明史籍中“杂种”、“杂胡”等称是对“小种”“小胡”的互释,源自游牧社会,并非出于中原农业社会“汉人的华夷之辨观念”。“杂胡”指称也不仅仅是对匈奴各种别部的专名。即是说,凡是沦为部落联盟奴隶政权的任何草原部落或部族(包括后来沦为奴隶部落的匈奴部族)都得称为“小部落”、“小种”或曰“杂种”。所以,作为奴隶部落的“杂种”、“杂胡”的社会地位之卑微是可想而知的,故其弱小的实质确实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些论文"言之无据"的现象,简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其实际上是主观主义学风和华而不实文风的反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等方面论述了论文重论据的必要性,指出作者须提高思想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从扩大知识面和端正写作态度、增强写作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学习和修养,才可避免"言之无据"之弊.  相似文献   

3.
4.
范立舟、曹家齐在《“乾道十三处战功”考辨》一文中认为,宋金大仪镇之战不应归到“乾道十三处战功”之内。考察大仪镇之战的规模、双方兵力、结果与影响等方面内容,上文的观点似有偏颇之处。大仪镇之战实是宋军主动出击、大胜金军的一次战役,列入“乾道十三处战功”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唐代以来,诗的地位重于,诗影响其他体;宋代以后,的地位重于诗,影响诗。“以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运动的副产品。“以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陶渊明摆脱了玄言诗过份“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以诗为诗”而不是“以为诗”。尽管其诗中具有一些散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为诗”。因为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到诗的道路是根本相反的,前是在排除“”的特点,后却是在引进。“以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也释"胡琴琵琶与羌笛"--兼与胥洪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历来注家都认为此句包括三种乐器,而胥洪泉同志最近撰文认为唐代"胡琴就是琵琶",该句只有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本文通过剖析胥文论证过程的自相矛盾,考释唐代"胡琴"一词的真正含义,并联系岑参原诗的具体语境等方法证明"胡琴"不仅是乐器,甚至可能包括几种胡人乐器,从而纠驳了胥文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8.
"言志"说与"摹仿"说出自中、西方不同的诗学话语体系,在美学内涵和价值追求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但它们共同体现了对文学艺术的某些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都很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其终极价值关怀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为人生而艺术"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与秦晖就20世纪文化启蒙的方向与功过问题的商榷文章。秦晖《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人》一文认为中国的传统主要是儒表法里,而非儒法互补;认为20世纪中国启蒙运动存在反儒不反法的失误,本文提出秦晖的文章在史实、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均有失严谨。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失误更多地应该是批判武器本身,而非批判对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隋唐韵书产生以后诗韵变得相当严格,其它如词、曲、赋等韵文以及今天用韵则相对较宽。本文根据诗词曲赋用韵宽严的不同对王开扬先生“wēn”与“wén”分属两韵、“ān、ān、wǎn、yuān是一个韵”的笼统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1.
岗位聘任制是将竞争机制引入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岗位聘任制可以优化硕士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且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不断提升导师对硕士生的"指导质量",从而促进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日常教育管理的执行者、学习生活的服务者、心理健康的保护者。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主要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重点要做好四个结合:尊重学生与爱护学生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示范相结合,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相结合,自身学习与对外交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零称谓"现象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但近年来,称谓语渐渐成为语言交际中的空白,出现了“零称谓”现象。这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分工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大关系;同时,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辅助语言的帮助,也使得“零称谓”的产生和存在趋向合理化。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在《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2期)上读到南京市教科所刘永和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甘当"教书匠"》(以下简称刘文)。由于笔者近日正从事的一项研究与此有很大关系,所以就迅速且认真地拜读了刘文。初看刘文题目,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然而读罢此文,笔者对其说法及论证却不敢苟同。刘文首先指出,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人们通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家",而对于"教书匠"则"嗤之以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2期)上写了一篇题为《甘当“教书匠”》的文章,华东师范大学的阎亚军先生对此种说法颇有意见,针对性地写了一篇《不应甘当“教书匠”》(《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4期)。考虑到是非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还是想与阎先生再进行一点商榷。  相似文献   

16.
慎言教育家     
教育家作为对教育本质有深刻体悟、对教育信念有执着追求、对教育事业卓有建树的教育及文化大师,是教育精神和品格的活的标本和示范。在教育家的称号中聚集了社会对纯洁、高尚、正义、良知、文明等美德和理性的期待和寄托,对其指称应该谨慎而恰当,切奠误用和滥用,以维护教育家称号必须的纯洁性和珍贵性。  相似文献   

17.
"竹林七贤"名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林七贤”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上很有特色的文人团体.他们生逢玄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又经历了魏晋之际改朝换代的动荡,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始末年至嘉平初年的这一段时间中,在山阳形成的这一文人清谈中心,是与朝中玄学清谈遥相呼应的民间玄学团体,代表了玄学在一般士人中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五个方面出发,对《离骚》的题旨做了深入探讨:对历代诸家的批判;对“离骚”词法关系的确定;对创作时地的考证;对作品结构的分析;对屈原心理历程的考察。经过论证,得出了“离骚”是“告别忧愁”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适合学生的教学"逐渐成为一个人们呼唤的教学理念。这种呼唤意味着人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意味着教育民主化的深入发展。要让教学适合学生,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具有教育情怀,具备教学的艺术。站在实践者的立场上,我们应该清楚教学适合学生的标准,还应该清楚教师如何知道自己的教学适合学生的方法。由于真理具有相对性,我们应该认识到"适合学生的教学"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在以下两种意义上成立,其一是对权威式的教育的反动,其二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续书作者高,旧有“传胪”之称。查“传胪”本为宣布进士名单的仪礼行为,后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成为进士名单中的专用称谓。明代科举,“传胪”并指二甲、三甲第一名;清代科举,则偏指二甲第一名。根据有关资料,高于乙卯恩科所中名次为三甲第一名。就清代科举制来说,称其为“传胪”,实不够准确;但放在明清文化大背景中,称其为“传胪”亦非全无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