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注意 !注意 !有不明飞行物向地球飞来,请大家提高警惕 !”网络卫星向地球各网站发送了这条消息,同时在电脑上打开网上电视,以便于了解“不明飞行物”的具体情况。那东西缓缓着陆,从里边走出了一个提着手提电脑的“人”——科威。他在一棵树前坐了下来,打开手提电脑,他的周围迅速形成了一道屏障。科学家通过网络让军方向这个来历不明的人进攻,可无论什么武器也无法穿透这道屏障。   “现在,”一个网络工程师说,“就要先看看他想要做什么,在他的目的明确之前,我们要保持最高警惕 !”   这个“外星人”不慌不忙地在电脑的键…  相似文献   

2.
每天的晚饭时光都是我和儿子的交流时间。他将他在学校一天中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师生趣事、所思所想,在一连串地“累死了”“饿死了”的抱怨声中一股脑地向我轰来。我也把一天中在报刊和网络上看到的与儿子年龄段相关的信息,有意识地说给他听。于是,日子久了,每天晚上的交流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3.
@的由来     
Internet出现之前,“@”在英文中有两种意思,即“在”和“单价”。美国一位电脑工程师汤林森赋予了“@”新意。1971年他奉美国国防部的命令寻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现格式,他选中了这个在人名中绝不会出现的“@”,并取其前一种含义,这样可以简洁明了地传达某人在某地的信息。于是“@”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网络中。汤林森设计的电子格式为:人名代码+@+电脑主机或公司代码+电脑主机所属机构的性质代码+两个字母表示的国家代码。这就是我们所用的e.mail地址的格式,其中“@”将用户名和电脑地址分开,便于电子邮件能通过网络准确无误地传递。  相似文献   

4.
《好同学》2003,(9)
网络笑脸“:-)”早已是网民们常用的一种形象化表达方式。最近,一名微软研究人员声称,他找到了在网络上第一次出现的“:-)”。麦克·琼斯就职于微软系统与网络研究部门,他宣称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计算考古”之后,他和同事们终于找到  相似文献   

5.
他8岁接触电脑,13岁成为当时网民年龄最小、网历最丰富的“网络专家”。1999年,他的个人网页“琪缘电脑网”被“广州视窗”评为“国内50大个人网面页”之一。如今,他已是网络百万富翁。他就是16岁的少年网络老总、被誉为中国小盖茨的李琪缘。天生的“破坏分子”1984年,李琪缘生于重庆市一普通工人家庭,爸爸李宽昂在总工  相似文献   

6.
宁静 《中华家教》2020,(4):22-23
快!杧果先生的阑尾炎犯了,快上手术台!“腰麻”-“消毒”-“开皮”-“取出肠管”-“切除阑尾”-“荷包缝合”-“还纳肠管”-“逐层缝合”-“辅料包扎”!太好了!杧果先生的病好了,可以吃了!现在的网络上有不少医学界的红人,但有这样一位,他红得与众不同,因为他在网络上直播“做手术”,而且还是给水果们“做手术”,网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水果医生”。  相似文献   

7.
“乖乖!我的汉堡包!”这是张嘎子的口头语。也不知这个口头语什么时候养成的,反正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们注意到时,他已经离不开这句话了。特别这几天,张嘎子的这句口头语,连他自己都不知说过了多少遍。这完全因为他的“黑格格”失踪的缘故。“黑格格”是一把网络手枪。之所以说它“失踪”,是因为它这几日突然不见了。不是张嘎子自己丢失的,也不会有人偷窃,是“黑格格”自己“走”失的,所以只能说它“失踪”。其实张嘎子原本不叫这个名。嘎子,是他自己起的。他本来就特别喜欢玩手枪,自从看了电影《小兵张嘎》后,就决定给自己改名叫…  相似文献   

8.
吴兴人 《山东教育》2005,(34):61-61
如果你向一个青少年说“巫医跳大神能冶好病”,他一定会说你迷信,可是如果你让他讲一讲星座,他能讲出许多你闻所未闻的“新奇理论”。如“星座运程说我今天不适合红色,所以我不穿红色衣服。”“我以后要找一个天秤座或者狮子座的妻子,这样我的婚姻才可能幸福。”网络算命已成为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现代迷信。  相似文献   

9.
做完作业,勃键拨通了网络。他打开QQ挂在那里,然后进入“中基物理”,点开“竞赛题库”浏览起来。  相似文献   

10.
邓桂红 《江西教育》2005,(10):34-34
什么是“网络成痛”? 网络成瘴是一种无限制的网络使用现象,命名为“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障碍”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人们一般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将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阿姆新壮(Annostrong)曾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做过详尽的阐述,他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可以分成以下几类:网络关系成瘾,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普及为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网络新诗与传媒紧紧结合在一起,他拓宽了诗歌的空间,繁荣了中国的新诗。然而网络本身的一些属性也使网络诗歌泥沙俱下,诗歌发生的现场转移到民间。网络诗歌繁荣的同时包含着很浓重的“口语”色彩。文章通过网络空间中的“羊羔体”“废话体”现象剖析了网络诗歌口语“色彩”的渊源以及他与“口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群言在他的《谁“害”了北大学生》一书中专辟一章,名曰《北大学生的游戏时代与网络生活》,文中对网络游戏和网恋充斥着大学生们的生活表示了极大的震惊和疑虑这使我想起2001年杭州各大报纸展开的一场关于网络是不是“电子白粉”的大讨论,是教师和家长无不表示出人们对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相似文献   

13.
豆豆这个网虫,通过长期的发帖子,终 于从一只“菜鸟”变成了一只“老鸟”,他 也开始自豪地说:“我是一个网民!”可是渐 渐地,他发现网上的垃圾邮件越来越多,他 也总是被乱七八糟的信息弄得几乎患上了 “网络失忆症”。  相似文献   

14.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5.
[阅读提示] 这是一封感人肺腑的信,是一位善良而慈爱的母亲写给她那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儿子的。信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拳拳的母爱。这位母亲为了激发“网虫”儿子的阅读兴趣,使他不至于对自己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竟别具匠心,运用了大量网络名词连缀成文,在幽默诙谐的调侃中耐心规劝。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肯定会被她的儿子所接受。因为这种深沉而伟大的母爱.足以感动所有读过这封信的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 刚做完作业,勃键立即拨通了网络。他一边打开QQ挂在那里,一边进入“中基物理”,点击里面的“竞赛题库”浏览起来。 勃键最喜欢玩电脑了,他的游戏玩得特棒,可父母实在管得太紧了,一天最多只给他玩一小时,连双休日也不例外。去年元旦后,勃键的父母去了赞比亚工作,家里只剩年迈的奶奶照看着他的生活。这下他可自由啦,父母走后没多久,勃键就偷偷跑去电信局连上了宽带。 勃键平时的成绩在班上也就处在中上游。这倒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其实他的脑子很灵光的,可就是心思不全在学习上。不过,勃键对自己的成绩却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电脑风波     
《少年月刊》2010,(6):50-51
1.晚上,晨晨写完作业,打开了电脑.在精彩的网络世界急速冲浪…… 2.“晨晨,你学坏了!不让你玩电脑,你就偷偷玩!”突然。妈妈闯进他的房间,一脸怒气。  相似文献   

18.
@的来历     
@符号在英文中曾含有两种意思,即“在”或“单价”,它表示前一种意思时发音类似于英文at,于是就往往被作为“在”的代名词来使用;除了at外,又有each的含义,所以@也常常用来表示商品的单价符号。赋予符号“@”新意的创始者是美国的一位电脑工程师汤林森,他确立了@在电子邮件中的地位。为了能让用户方便地在网络上收发电子邮件,为了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现格式,他选中了这个在人名中绝不会出现的符号“@”,并取其前一种含义,即可以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于是“@”就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电脑网络。汤林森设计的电子信箱的表现模…  相似文献   

19.
网虫叔叔     
我的小叔是个“网虫”。他今年28岁了,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他不谈女朋友,只是在网上写作、和MM聊天,只要有一点时间就聊天。他打电脑时,键盘被他敲得劈啪乱响。小叔每天都上网,简直嗜网如命。特别是星期六,早上不吃饭,中午也不吃饭,晚上才吃点东西,吃完继续打一晚上,睡一会又打。别看他平时网上把女孩子叫“MM”。刘嘉琦对网络也很熟悉。这个叔叔是21世纪人类的新“品种”。无精打采,可只要一看见电脑就会两眼发光,像老鼠看见花生米。“我可以不吃不睡,只要让我上网就行。”小叔经常这样说。我的“…  相似文献   

20.
杨家华是五峰县电信局移动公司新招聘的业务骨于,他毕业于县职教干训中心计算机专业,小伙子服务态度热情,业务精湛,网络方面不管什么样的疑难杂症,经他手一“摸”就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