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面的方格中分别写有“数”、“学”、“小”、“灵”、“通”、“真”、“好”几个字。小朋友,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方法能够读出“数学小灵通真好”这句话。  相似文献   

2.
“数的组成”是一年级认数教学的重点,这一内容学生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计算教学。怎样搞好一年级“数的组成”教学呢?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好动的特点,我在教“数的组成”时采用玩游戏的方法,效果很明显。1.讲故事表演的游戏。“数的组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我在教“5”的组成时,先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一个扮演猫,戴上猫的面具;一个扮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上,并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着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一、联系生活,获…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5.
<正>数轴是小学课堂常用的基本的数学工具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并没有揭示数轴的概念,而是以“数直线”这一方式加以替代。“数直线”作为一种数形结合的学习工具,是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最直观而有效的方式。在数的认识教学中灵活应用“数直线”,能起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在分数教学中编排“数直线”,其编排意图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张彬  李庆海 《江西教育》2022,(31):66-68
<正>在小学阶段,“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隶属“数与代数”领域,“数量关系”这一主题,作为方程这一单元的“种子课”,为后续学习方程奠定基础,同时为算术思维顺利向代数思维过渡提供保障。浙江省特级教师顾志能在杭州2021年“白马湖之秋”名师新课堂活动中执教了“用字母表示数”一课,这节课顾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以学生“提问、释问”串联课堂,学生在“自问”中激发内驱力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一、开门见山,唤醒经验师:今天我们学习“找规律”(板书),以前我们也学习过“找规律”,能举例说说什么是“规律”吗?生:比如一组数,从小到大排列,它们之间相差的数一样。师:你的意思是,这组数的大小在变化,但它们之间的差是不变的,“变化中的不变”就是规律。那怎么找这组数的规律呢?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9.
张琼 《湖北教育》2023,(7):34-3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力求打通不同学段、不同领域数学学习内容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培养理性精神。“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教师从一致性的视角抓住“计数单位”这一要素,开展“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的关联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的本质,深入理解算理,提升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小数的加减和减法”大单元整体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吴晓燕 《家长》2022,(34):79-81
<正>“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思想作为小学数学思想中的一种,对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详细阐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内容,对支持这一思想教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同时,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数形结合思想的主要内涵从“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三个角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一、“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界定“数”“形”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当条件适宜时,“数”与“形”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被称为“数形结合”。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从学习自然数到学习整数,再到学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从学习四则运算的概念到学会运算;从学习式题计算到解应用题;从认识简单图形到计量其面积、体积……在这一系列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中天不充满着数与数、数与形2间的“变”与“不变”的现象,并且呈现一定的规律。这些现象和规律是小学数学思维的一个特征。抓住这一特征;对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变”与“不变”中的守旧性在小学数学四则运算中,加数、减数、因数、除数等可以千变万化。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使它们“变”中有“不变”,达到…  相似文献   

12.
正如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有了这种素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3.
较复杂的倍数应用题是“相差”关系和一般倍数应用题的有机结合。它既是这两类应用题的发展,又是学生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基础。这一类应用题的教学,可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该类应用题的特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帮助学生理解“相差”和“倍”的概念,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思考方法。“相差”关系的实质是两个数进行比较,且两数存在大小关系,其思考方法是: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较小数同样大,另一部分则是比较小数大的部分;其基本数量关系是:较大数一与较小数同样大的数(较小数)=相差数。  相似文献   

14.
1、“相反数”和“倒数”相反数和倒数,都是互相对立的概念。要写出一个数a的相反数,方法很简单,只要在a的前面添上一个“-”号就行了,即数a的相反数写成-a·有的同学一看到-a,总以为它是负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字母前面带有正号“+”的数,不一定是正数;前面带有负号“-”的数,也未必是负数。例如,当a=+3时,-a=-(+3)=-3;当a=-3时,-a=-(-3)=+3;当a=0时,-a=-0=0(零的相反数是零)。初学代数时,一见到字母a,总以为它代表正数,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在学有理数减法的法则时,我们知道,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如(-3)-(+4)=(-3)+(-4)=…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年、月、日》时,老师通常都要介绍把“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这一年判断为闰年;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方是闰年。因此,在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就要用4或400去除这一年的年份数,这种方法一般都需要笔算才能完成,显得比较麻烦。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口算判断平年、闰年的简便方法:当公历年份不是整百数时,只看年份数的末两位数是不是4的倍数,如果这两位数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否则不是闰年;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只看年份数的千位与百位这两位数是不是4的倍数,如果这两位数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例如:判…  相似文献   

16.
读了文[1],很受启发,但美中不足的是:对“已知三数成等差(比)数列,求证与其有关的另三数成等差(比)数列”(本文称此为*型题目)一类题目,[1]利用取对数的方法将“等比”转化为“等差”,故要求成等比数列的三数均正,这就使“非恒正的三数成等比数列”构成的*型题目不能使用[1]中定理去证。是否对“任意三数成等比数列”构成的*型题目不转化而可以用行列式去证?对*型题目,是否可将“等差”转化为“等比”而用行列式去证?现回答这两个问题。定理1 设a、b、c成等比数列,则1°x、y、z成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相似文献   

17.
殷皙 《小学数学教育》2023,(8):42-43+45
<正>“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加、减法运算的开始,也是认数活动的延续。教材在编排上,从“一图一式”开始,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分与合”的知识与经验,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通过数数以及根据数的分与合思考加、减法算式得数的方法;接着是“一图两式”,引导学生根据加、减算式中数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位数学老师对“a除以b,等于a乘b的倒数”这道判断题的对错出现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这道判断题是错误的,因为“0”是不能作除数的,所以这里的除数“b”应该注明“0除外”这一要求;也有老师认为这道判断题是正确的,既然“0”是不能作除数的,那么这里的“b”就一定不能为“0”,所以这里也就无需再用“0除外”这一要求进行说明。然而,最终的标准答案还是倾向了前者,因为教材中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注明了“0除外”这一要求,即“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不过,经过仔细分析和思考,笔者却认为这道判断题应当是…  相似文献   

19.
求几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取”、“去”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口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本文针对这一方法简述如下: 一、从“取”理解算理 在学生理解了“一个数的倍数的质因数,一定包含这个数的全部质因数”及“几个数的公倍数的质因数,一定包含这几个数中每个数所有的质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教学:  相似文献   

20.
沈婉琼 《文教资料》2005,(3):169-170
在数学教学中,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作业:“一根火柴长4分米”“小明体重35克”“爷爷今年8岁”……如此不可思议的结果,问问其他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唉.我们的学生这是怎么了?我们的数学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学生的数感比较薄弱。什么是数感呢?新课程标准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