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词语有108条之多,但没有“海归”一词,而在人才市场上,“海归”却是人们熟知的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昵称。该昵称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昵称。  相似文献   

2.
五月的北京,“科博会”总是个热门的话题。从创立开始,“科博会”就是一个留学人员活跃的展示实力的舞台。今年的“科博会”,无论是举办人才招聘、创业论坛,还是力推创业新锐、创业成果,都浓缩着当今“海归”求职、创业已是艰难百战的现实。而同期由本刊与有关单位联合推出的“留学论坛”活动,仍传递出“海归”们在“去”与“留”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些,不约而同地汇聚成人们对“留学后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虽然在《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108条词语中并没有“海归”一词,但在人才市场上,人们都知道“海归”是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称呼。该称呼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称呼。  相似文献   

4.
安华 《中国培训》2006,(9):44-45
一应理性认识“海归”变“海待”曾几何时,海归是一个被人羡慕的名词,人们往往带着对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的憧憬来谈论从海外归来为数不多的留学生们,从海外大学回来的留学生们一时间成为各大企业单位的热门抢手人才,实际上很多海归也确实在中国的各行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北京和上海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园中,海归的数量常常超过50%。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留学热,从最初的北美到后来的英国澳洲,再到时下的德国法国北欧荷兰等欧洲国家,这股留学热潮在本世纪初达到了最高点。由于大量的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必然导致海归人数的急剧上升,一是海…  相似文献   

5.
王兴忠 《现代语文》2005,(11):44-44
《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词语有108条之多,但没有“海归”一词,而在人才市场上,“海归”却是人们熟知的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昵称。该昵称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昵称。“海待”:留学归来等待工作的人员,常成为留学一族自嘲的语言。“海星”:留学归来的明星。“海鲜”:留学归来受到重用者。“海参”:留学归来的人员,特指没有工作经验者。“海藻”:(海找)留学归来的人员中不断找工作,仍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海狮”:留学归来的大师级人物,主要指学术权威。“海草”:指留学归来的人员中,学术学历背景都不高,…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阅读》2009,(12):10-12
前些年人们对于留学归国人员挂在嘴边的话通常是“海归”“海外留学精英”等等溢美之词;然而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留学大潮,尤其是加上中介推广、海外高校宣传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家长们不顾学生的自身情况一股脑地把学生送到海外求学,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留学问题,“海待”“海炒”等词的出现意味着留学海外的光环和前途,已不如前些年人们想象中那样明朗。  相似文献   

7.
焦江方 《神州学人》2005,(12):13-15
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海归”群体的增大,职场似乎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才评定规范平台,将“海归”群体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以前的几乎拥有“高职位、高薪酬”的整齐划一的“海归”群体而今却出现了多态化的发展趋势,“海归”的群体结构也显得日趋多样起来,人们对“海归”二字的认识和理解也由此趋于复杂起来,于是便善意地冠以“海归”和欲“海归”者一系列诙谐有趣的昵称:“海带 (海待)”、“海鲜”、“海星”、“海狮”,“海藻(海找)”、“海草”、“海参”、“海派”、“海鸥”、“海泡”、“海根”……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有个说法,叫做:“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令人羡慕的新名词。但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海归”已不再是精英了吗?记者通过调查,带我们走近新时期的“海归”一族。  相似文献   

9.
熊丙奇 《上海教育》2013,(33):69-69
日前,《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2012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同比增长46.56%,被称为“史上最大海归潮”。调查还显示,“海归”的含金量在缩,77.5%的海归都表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蓝皮书还指出,海归收回留学成本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
《世界教育信息》2007,(6):74-74
中国首个服务于留学回国人员的机构——中国留学人才市场5月11日成立。今后,“海归”们可以在回国前,通过网络视频招聘等方式选择合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神州学人》2008,(3):46-48
为了营造“天府四川-海归乐园”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高层次“海归”来川工作,创业和服务,年前,四川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21家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川工作绿色通道的实施意见》,通过实行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认定制度,打造高层次“海归”来川工作绿色通道,助推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由21家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出台吸引留学回国人员为川服务政策文件,这在四川省行政管理工作中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2.
知识     
《留学生》2010,(7):7-7
“海归”搬家如何不卡壳 【中国质量新闻网】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深,跨国工作和移民留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私人物品的入境问题也成了诸如“海归”一类的跨境乔迁者感到陌生而又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神州学人》2007,(3):42-42
西安:20亿元支持“海归”创业据2007年1月22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开发银行及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在喜来登大酒店共同签署“全球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专项贷款合作备忘录”,“国家全球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西部创业中心”同时揭牌。  相似文献   

14.
虽然在《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108条词语中并没有“海归”一词,但在人才市场上,人们都知道“海归”是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称呼。该称呼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称呼。“海待”:留学归来等待工作的人员,常成为留学一族自嘲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五月的北京,“科博会”总是个热门的话题。从创立开始,“科博会”就是一个留学人员活跃的展示实力的舞台。今年的“科博会”,无论是举办人才招聘、创业论坛,还是力推创业新锐、创业成果,都浓缩着当今“海归”求职、创业已是艰难百战的现实。而同期由本刊与有关单位联合推出的“留学论坛”活动,仍传递出“海归”们在“去”与“留”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些,不约而同地汇聚成人们对“留学后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所谓“成功”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或许在你看来,这些出国留学的海归们白白花费了大把“银子”最终还得为了一个职位挤得“头破血流”,但也有人认为,出国留学取得洋文凭甚至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那段留学经历,那才真正是人生的财富。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中时代的某一天,班主任从前的一个学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看望昔日恩师。班主任心情激动,一时突发奇想,可能也想借机炫耀其教学水平一流、桃李满天下,于是把自己的班会时间交给了这位“海归”,还指定要他以“过来人”身份谈谈读书、升学、留学深造的诀窍和注意事项,并美其名曰:“拓宽思路,启发启发。”  相似文献   

19.
话题     
《留学生》2012,(1):6-6
“海归”与“人才”二词应拆分开来 越来越多“海待”的出现,凸显了“海归”竞争力下降的现实。最近这些年,出国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每年都有十几万人,出国也越来越容易,有些人甚至抱着“出国镀层金”的想法,选择去一些不是很有竞争力的国家或者二三流的学校,几年下来并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  相似文献   

20.
志原  周敏 《阳光搜索》2005,(9):54-56
现在,中国人有钱了.留学生打工的比以前少了。很多有钱人寂寞时玩游戏,上BBS发发感慨或牢骚,浪费了时间,毕业时很容易失去目标。现在那么多“海归”找不到工作,也周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良好的适应和融入能力有关。其实.在留学期间打工是很锻炼能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