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贡献主要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者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唯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多着重其心、性、天、礼或政治、伦理学说之阐述,而较疏于其名学之研究。然而,就目前已发表之论着而言,无论是在厘清荀子之哲学立场或对于名学之分析等,亦颇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吾人借镜。  相似文献   

2.
王左立 《红领巾》2004,(5):25-27
先秦时期的名学和辩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名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学派,对名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代的名家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代史学家的影响,然而,汉代学者关于名家的论述却十分模糊,存在着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名家的特征,考察名家人物,讨论名家与辩者、名家与名学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日本早在明治时期就开始了对中国古代的名学(名实论)的研究.先秦的名学被称为“中国逻辑学”,对其研究主要通过和古代希腊的形式理论学的比较来进行,其中特别是荀子的名学被认为可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比肩.战后(1945年后)以中国思想史的脉络来理解荀子的名学,荀子名学中的特征以及意义之研究也活络了起来.本论将荀子名学研究史划分为四个时期;“明治时期~1945年”、战后的“1945年~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以后”来介绍荀子名学研究的主要论著,同时评述日本学者的研究观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客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5.
司马谈所称名家,先秦称辩者。名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名家学说的性质和历史作用,酷似古希腊的智者。从学说的性质说,名家和古希腊智者都有三个共同点,即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和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从学说的历史作用说,名家和古希腊智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早期的名家学说,是墨家辩学、荀子名学的前导和刺激;智者学说,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前导和刺激。反过来说,墨家辩学、荀子名学,是名家学说的清理与升华;亚氏逻辑学,是智者学说的清理与升华。名家学说和墨家辩学、荀子名学,智者学说和亚氏逻辑学,分别是中西文化中两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侧面。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推动中西逻辑发展的动力。分析名家、智者学说和墨家辩学、荀子名学、亚氏逻辑的对立统一,矛盾渗透关系,揭示中西逻辑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是比较逻辑学的典型个案研究,有重要的哲学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墨家对先秦各学派名理论的发展曾昭式被誉为“世界最古名学书之一。” ̄①的《墨辩》在批判性地总结名家、儒家、道家等逻辑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理论.建立了我国古代系统的概念论体系,在中国逻辑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墨经》最重要之部分,自然是在...  相似文献   

7.
论辩修辞作为西方修辞学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备受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从西方修辞学视角,运用西方论辩理论的核心内容来参证先秦名家学派论辩理论建构的可能性、论辩命题的合理性、论辩策略的有效性以及论辩过程中辩者与听众在社会、政治、文化、伦理及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深入挖掘中国古代论辩的精粹,探讨名家论辩智慧的现实意义,对接西方论辩研究之精华,启迪当代汉语论辩研究之趋向,推动国人思辨发展,培养大众创新能力,为先秦名家"正名"。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逻辑的三大发源地之一,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的祖先对世界逻辑的贡献是巨大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逻辑学大家有先秦名辩逻辑学(即墨辩逻辑学)。而受墨辩逻辑学影响的荀子的逻辑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有《荀子》。其中《荀子·正名》篇既是语言学著作,又是逻辑著作。荀子是墨家以后先秦时期重要的逻辑学家。荀子的逻辑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在儒家思想的笼罩之下,因而既在逻辑上有重要贡献,又不能避免伦理,心理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9.
在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中西化交汇大潮中,出现了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西逻辑比率研究有两种取向:求同与取异。求同视中西逻辑二基本为一;取异有两个方面含义,其一,中国古代的名学与辩学不等同于西方传统逻辑,其二,名学与辩学中所含逻辑思想或学说,也不等同于西方传统逻辑。我们认为,中西逻辑比较研究在关注两共同性的同时,更要分析和认识两的差异性。中西逻辑比较研究启示我们:要注重逻辑与化关系的研究,既要研究化对逻辑的制约,又要研究逻辑对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标志性动作就是将中国思想资源引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和实践批评中。方汉文明确提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特性的比较思维本体论.将先秦墨辩语言逻辑渗入比较文学理论资源,主张关注相似性和差异性关系的新辩证论。这意味着作为西方传统学科的比较文学.其思想资源一贯的西方中心化从此将由各民族合理思想资源的本土化所取代。这种宣称“比较就是理由”的比较思维本体论,本质上是对于黑格尔同一性辩证法在中国古代思想资源对照下的互相阐发.然而还需在现代全球多元差异性语境下,对其内涵的同一性研究即其普遍化取向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有一个独特的贡献:创立了墨辩逻辑学,《墨辩》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粗具体系的逻辑学的诞生。墨家在创立逻辑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十分注重逻辑学的应用。在《墨子》这部著作中记载了大量运用逻辑说理论辩、克敌制胜的生动事例,这在欧洲逻辑史料中是少见的。墨辩逻辑学在世界三大逻辑中独具特色,应深入研究挖掘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荀子(约公元前286—238)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先秦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著名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卓有成效的大教育家。荀子的《劝学》与《礼记》中的《学记》同为先秦儒家教学论著中的代表作,它们犹如我国古代教育宝库中的双璧,相互辉映。《学记》侧重于总结教的经验,《劝学》则侧重于研究学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侔式推论中的语言逻辑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逻辑是从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来研究思维、研究推理的。作为在中国古代逻辑中具有最完备体系的《墨辩》,其字里行间不乏这方面的因素。温公颐先生在《先秦逻辑史》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写一部以普通形式逻辑为主的先秦逻辑史,也可以写出一部先秦辩证逻辑思维史,也可写  相似文献   

14.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名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对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关于名家的名实观的探讨,是目前古代哲学史的薄弱环节。国内学者仅涉及个别代表人物的观点,而缺乏对名家的名实观的整体把握。该文通过讨论先秦名家的名实观及其由来,希望学者能对他们和他们的观点有全面的了解,对名家做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类,这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墨辩》逻辑是建立在类的同异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根据《墨辩》中关于“类”的理论,进一步阐明了《墨辩》关于类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并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和评论,肯定了《墨辩》的类理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和逻辑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胜是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的第一人,作为乱世遗珠的《墨辩注·叙》,虽不足三百字,但包涵了丰富的内容,鲁胜提出诸多创造性的见解。第一,鲁胜首次总结先秦名辩的历史,分野先秦名辩源流及流派沿袭;第二,鲁胜首次概括先秦名辨的内容与目的;第三,鲁胜首次归纳了名辩研究的方法等。但《墨辩注·叙》同样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时代局限,通过对叙的内容及其不足的分析,进而管窥鲁胜的逻辑思想及其派别。  相似文献   

19.
刘顺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6):113-115
荀子辩学涉及辩之发生学,辩之功能学及辩之本质论等诸多方面,因而成为先秦辩学理论的大成者.但是做为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荀子辩学继承了儒学对于伦理领域关注的学派特点,其辩学理论也因此有轻视知识论维度的倾向,由于荀子理论对中国数千年来的深刻影响,今日国人理论商谈发展不足,当与荀学有关.  相似文献   

20.
虞愚在逻辑研究上的成就主要在因明方面,但他对中国古代名辩学和西方逻辑学也有许多独到的认识。他充分认识到墨辩、因明和逻辑三者可通,可以互相解释,通过用因明和逻辑来比较分析墨辩,既看到三者之间的共性,又发现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其间,也存在一些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