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时下,一些年轻父母出于种种原因,生下孩子,甩手交给了奶奶或姥姥,有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外地去,直到孩子长大了才接回身边,目的是监督读书,让孩子按父母的愿望去发展。于是问题接踵而至,因为孩子毕竟是灵与肉的统一体,不是随意再塑所能奏效的。这里从众多的心理咨询个案中抽出几个例子,也许对年轻父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正>做任何事情不付出艰苦的劳动是不行的。任何事情想要成功的话,都需要经历一个艰苦而单调的过程。社会是绝对无情的,不会因为你被父母宠了,社会也就继续宠你。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是把饭送到你的嘴里的,其他任何人都不会把饭送到你的嘴里。所以,当孩子们被父母喂惯了,一旦  相似文献   

3.
一、特殊家庭的含义“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父母把子女送到学校后即不闻不问的家庭等。  相似文献   

4.
英国的孩子从六个月到五岁,都可以被送到幼儿园,不仅让父母减轻看护压力,更会在这里接触学前教育.虽然在英国没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但多数家庭都非常重视幼儿园教育,因为父母们认为,他们是这一成熟教育体制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5.
“我已经孤独地在这个荒废的星球上生活了几百年。人类创造了我和我的伙伴.却把我们送到被他们抛弃的地球上清理垃圾,直到这里的环境重新适宜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6.
捉影记     
爱德华已经连续五次被强制退学了。他的父母实在没办法,只好把他送到并不看重考试成绩的魔法学校。可即便这样,他的处境并没多少改善。二年级的一次实验课上,因为混淆了几种极易分辨的药水引起小爆炸的同时,爱德华还莫名其妙地丢了影子。  相似文献   

7.
路的两端     
一条小路,延伸到遥远的天际,将你送到天的那边,天的那边是辛劳;把我留在路的这边,这里是深沉的希望……——题记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的故事(一) 1996年仲夏,南小辛被一向繁忙的父母送到乡下外婆家。 外婆家后面是一片稻田,一望无边。南小辛的爸爸说等南小辛小学毕业再把她带回城里。  相似文献   

9.
黄筱红 《教师博览》2022,(35):39-44
<正>若桥我出生于南昌市,一岁后被父母送到老家三江口抚养。记得老家门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常年流水潺潺。村头有一座石桥,叫双马桥,通向对岸的庄稼地。据老人们说,原本有一对石马立于桥头,可惜在日军侵华时被损毁。这座石桥,跨于清溪之上,方便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相似文献   

10.
费米1901年9月29日生于意大利的罗马,父亲是铁路部门的职员,母亲是一名教师。费米是家中第三个孩子,由于母亲身体虚弱,他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到乡下,请保姆养育。父母本想把他送走几个月就接回来,但费米经常生病,接回来又没人照看,所以返家的时间一拖再拖,以至于当他回到家中时已经像一个外人了。  相似文献   

11.
从小学到初一,力力一直是品学兼优的“三好生”。可是在初二时,一次他不幸跌伤了头,恰好时值阶段考试,一下子几门功课亮了红灯。班主任把他批评了一顿,要他写检讨和保证。回家后,他把成绩单交给母亲,又被“教训”了一顿。他气得大哭:“我原来成绩好时没人看到,一次考差了为什么都看到了?”第二天,他便拒绝上学,不管父母怎么劝、哄、催,还是打、骂、逼,都无济于事。他终日闭门不出,或睡觉,或听录音机。父母以为他患了精神病,强制送到某精神病收容所医治。从此,他对父母更加反感,不仅不出门、不洗脸、不洗澡,还专与父母对着干,关门闭户在房子…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处充满神秘的土地,这里的生活危险和阳光并存,这里的青春更多了一份坎坷。这里,就是中东。中东地区的电影特别爱把镜头对准年少的孩子,没有明星与商业化运作,瞳孔深处流露出来的对灾难的控诉,真挚动人,无须表演,因为那就是他们很多人的真实生活。而这些电影,也往往和战争、贫穷、宗教纠缠在一起。正因为如此,这里的青春,才显得那样沉重。伊朗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改编自玛嘉·莎塔琵的自传体漫画,大背景放到了伊朗伊斯兰教革命时期。年幼早熟的玛嘉在革命失败后的氛围下,越过官方禁令,迷上Punk音乐。她越来越大胆的行为让父母担忧,于是父母把她送到奥地利上学,Punk音乐并没有让她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身为伊朗人不得不面对别人的歧视和自卑情绪。被当做"异类"的她,逃到哪里都无法摆脱异乡人的身份,甚至为了追求自由不惜牺牲亲情,她却无法摆脱那个叫"伊朗"的故乡在她身上打下的  相似文献   

13.
王晓羽 《成才之路》2014,(32):38-38
正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提高,青少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家住农村,在城市内的学校寄宿。他们中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城市打工,或者在外地就职,无暇顾及孩子,只能给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另一部分孩子的父母虽然在当地务农,但是想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把孩子从小学就送到寄宿学校。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父母离异,带孩子一方为了生活方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几类情况的共同特点是父母把教育孩子的义务全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他们能满足孩子  相似文献   

14.
16岁时,我与父母生活在南非,住在德班城外我爷爷建立的“凤凰村”里,这个村落距离城市18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周围是一片片甘蔗种植园。有一天,父亲要我开车送他到城里,他要开一天的会。那天清晨,我把父亲送到开会地点后,他对我说:“下午5点来这里接我。”  相似文献   

15.
程周 《教育文汇》2012,(11):6-6
他在上岩教学点11年,教师、班主任、校长一肩挑,同时任三个年级七八门课,而且教得像模像样,各科成绩与全镇其他学校不相上下。过去,不少村民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山外的学校。几年后,他们又纷纷将孩子们接回来,连一些随打工父母在外省读书的孩子也回来了。2008年,镇中心校准备将他调到离家近一点的学校,村民们得知后联名写了挽留书,并按下红手印,硬是把他留了下来。他说:"这里的村民对我实在太好了,太看重老师了,我怎么舍得离开呢!"  相似文献   

16.
在她小时候,父母忙着工作,没时间带她,于是把她送到山里的外婆家。她哭哭啼啼不肯让父母走,可是外婆家山青水秀,鸡鸭成群,附近又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玩,不几天她就如鱼得水,乐不思蜀了。  相似文献   

17.
万能蚯蚓     
在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住着一条蚯蚓。一天,它孵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蚯蚓,因为它长得太奇怪了,蚯蚓的爸爸妈妈为了弄清它是不是真正的蚯蚓,立刻把它送到蚯蚓博士那儿检验。蚯蚓博士郑重其事地告诉蚯蚓的爸爸妈妈:“这是一条万能蚯蚓,你们以后就会知道它的能耐。”蚯蚓的父母高兴极了。果然,有一天,万能蚯蚓正在翻土,一个小男孩走过来,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准备拿着蚯蚓去钓鱼。万能蚯蚓看见盒子里这么多的同胞被小男孩囚禁,觉得这小男孩太可恶了,就用分身运输术把同伴运走了,自己也逃了出来。那个小男孩一看蚯蚓不见了,只好又去挖,偏巧这次又捉…  相似文献   

18.
乔、贝茜、弗兰妮三兄妹跟随父母搬了新家,新家的后花园对着一条荒草丛生的小路,小路尽头是一座神秘的森林——这里的人把它叫做“魔法森林”。  相似文献   

19.
天使的翅膀     
《家教世界》2013,(9):42
他一生下来就给了父母当头一棒,他是个脑瘫儿。虽然这样,父母还是把他精心地养育着,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他3岁才开始学说话,6岁才能勉强走路。6年来,他是父母的惟一。6年后,父母又给他生了一个健康的妹妹。妹妹两岁的时候,父母把她送到了幼儿园,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非常喜欢她,说她长得像个小明  相似文献   

20.
追寻的足迹     
陈颉 《神州学人》2010,(6):26-29
勤奋比聪明更为重要1965年,我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高中的数学教师。“文革”期间,父母双双被下放到杨浦区上海柴油机厂车间劳动。父母不想让我受到影响和牵连,把我送到外婆家。读小学的时候,我才回到父母身边。离开外婆的时候,我难过了很久。那时我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有时甚至把课本撕掉。舅舅吓唬我说,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我就只能去乡下。改革开放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