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11月,在贵阳召开的“夜郎学术讨论会”上,专家、学者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古夜郎国铜釜,得出夜郎国铜釜的矿料来至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的结论。”揭示了夜郎国和滇国之间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并为弄清夜郎国的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用每一个时机去发掘,去开拓的人。”面临党中央政策向中西部倾斜的大好机遇,如果我们不抓住时机去发掘,去勇于开拓,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大好的发展机会,走不出经济发展的困境。 六盘水市是祖国西南最大的煤炭基地,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很多大、中、小型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全市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设施落后,与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相比较,还有很  相似文献   

3.
从武术的技击技术入手,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物质追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文化进行分析,发现:“由技入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精神文化追求,习武者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不断追求与宣扬,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文化特质,即:以“自强不息”为终身教化的刚毅精神;在习武过程中所形成的“侠义精神”;传统哲学环境影响下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特质的突出表现.在当下喧哗不已的表层文化争论不休时,以传统武术文化的物质追求来深入地剖析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今后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产生表明文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中国学派主张打破西方精确的圈子 ,将比较文学放置在东西方文学的平等对话和跨文化研究上。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教学视点应从“古今中外”宏观语境中发掘中西文学隐喻的人类文化模式 ,寻找本土文化、特别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化的“拿来”与重建 ,从而揭示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社会的价值需求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梦”对各种文化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以自身价值功能助推“中国梦”,当然它也为处于茫然期的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运用口述史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与“中国梦”的价值需求主要契合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回归的传统武术是保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石,符合“中国梦”文化安全的要求;繁荣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符合“中国梦”文化复兴的要求;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中国梦”之“人民梦”的要求。要实现助推“中国梦”,首先,传统武术需要文化自醒,确立主流文化地位;其次,从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出发,做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再次,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规范拳种及其内容体系;最后,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采用社会普及与精英传承、传播并行的模式。研究结论对传统武术助推“中国梦”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我国的货币状况 ,对了解我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具有互相参证的作用。这里我们从语言的角度 ,将汉字中留下的货币形态的印迹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 ,以此从一侧面窥视我国早期的经济文化状况。我国货币约起源于商代 ,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分不开。这时期的农业很发达 ,甲骨文中的“禾”、“黍”、“稷”、“垦”、“利”、“种”、“畴”、“土木”等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作物的种类较多 ,耕作已相当精细。甲骨文中的“牧”、“牢”、“家”、“豢”等字反映出人们的畜牧生活较发达。丝是中国很早的农副产品之…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梳理中国“女排精神”的发展历程,对其基本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路径。研究认为,历经“五连冠”时期、低谷及艰难崛起时期和重铸辉煌三段时期的中国女排,锻造出“播撒精神种子、筑牢精神支撑及赓续精神基因”的“女排精神”发展历程,形成了以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为核心且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女排精神”,诠释了其弘扬现代体育精神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文章从两个方面提出“女排精神”的传承路径:挖掘中国女排文化价值,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形成中国女排情感认同,筑牢民族精神基石。  相似文献   

8.
摘要:以模因论和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四大拳种的典型技术动作为主线,以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流派的功法、套路、格斗形式为载体,以与武术“技术”特征和“攻防”特色相关联的文化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组学量化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专家甄别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提取、筛选、凝炼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拳种拳理、拳法、拳路、拳势(式)等形成起统摄作用的文化基因,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理论模型。结果显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结构模型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拳理基础”“技击思想”“德行思想”“审美情趣”六个维度所涉及的24个文化基因组成。六维度结构模型既能鲜明的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也可为解释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色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对认识武术文化基因,彰显武术文化特色,守护武术文化家园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特色文化基因、武术文化基因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最关注和着力“研究”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立人”,即唤醒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加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对中国人的“研究”,从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入手,着力寻求“立人”的系统机制与内在机制,为重建民族自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在关于中国人的诸多思考中,积淀了自己的“人学”思想,上升到了文化哲学的高度。综观鲁迅一生,他对中国人的“研究”是全面、深刻的。从客观存在的形态看,潜心学过医的鲁迅的心屏上,映现出了这样三种类型的中国人:病态型、常态型和超常型。相应地形成了中国人的三种人生图景,它们常常混融在一起,既  相似文献   

10.
摘要:在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就“搏斗技击”本身而能上升为艺术乃至哲学的层面,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哲学、艺术学基本理论,对武术发展的全貌从技、艺、道三层面进行系统阐释。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以“技”为根基,形成攻防搏斗的遁形内隐;中国武术以“艺”为演绎,表达一种艺术的展示和审美的诉求;中国武术以“道”为理想,体悟一种对“天道”的认知和“人道”的践行。通过对三层面的梳理和深究,发现技、艺、道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化技为艺、技艺双修是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内在必然;艺通于道、艺与道合是中国武术精神境界的完美转换;道由技生、技道合一是中国武术本体发展的自由超越。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传统武术包含的民族性、哲学性、文化性等特点与“文化自信”的理论要求不谋而合。研究采用文献、对比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与文化自信加以研究,尝试通过研究传统武术的文化表征、分析武术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探索于武术现实应用层面的文化自信构建路径。得出发掘武术中的民族元素,创新性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文化,扩大武术在群众中的接受度和实践度;发挥传统武术的实践价值和体认价值,使其应用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挖掘武术文化中人格道德建构的重要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根基,以武术为推广手段,构建全社会的国家自豪意识三点武术应用于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策略,以期更快更好在新时期构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的概念,也是武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脊线。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体用观”对建构武术理论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基本内涵、内在机制以及方法意义进行分析与阐释。认为,拳势“以练周身一体的内气与劲力为体、以练攻防一体的技击战术与技巧为用”、拳理“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和拳法以“体道、味道,进而以武入道”的体认阶序共同建构起了武术“练体”与“练用”的基本内涵;“道器不二”的道艺体用观、“已发未发”的动静体用观以及“摄用归体”的拳势体用观集中反映了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内在机制;武术的延续过程是在一次次“体用互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其对体用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从思想层面印证了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更为重要的是为自身在整个传统文化延续与更迭过程寻找到了“因循”与“通变”的理据。  相似文献   

13.
渭河中上游包括黄河上游的广大地域,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多元文明起源中,是最为辉煌的一元。伏羲文化与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相重叠,是一个文明的不同表象和历史形态,它可能就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根。中华民族大都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龙与龙文化的产生与形成,也应从大地湾文化和伏羲文化中去发掘。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以龙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在史前文明史的研究中,只有把文字记载、考古发掘和民间传说资料并重使用,相互佐证,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清东陵是研究满族文化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历程的重要见证。因此,开展清东陵的文化发掘与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满族作为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少数民族,“满人汉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认识满人汉化这一文化趋同性的过程以及满族作为少数民族怎样保持文化的特异性,应成为探索清东陵的文化发掘与保护的途径,并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也是自然、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就是“和”,这种以“和”为显著特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对形成和谐社会和贯穿其中的价值观念有着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游故事自元代杂剧植入“江流儿”故事起开始初显内陆文化向河海文化转变的痕迹,到了吴承恩笔下,“水”成为西游故事的突出特色。以“水”为切入点研究解读吴承恩的生态思想是论文的创新之处,由此发掘吴承恩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生成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贵州因地处偏远,高山大豁阻隔。经济、文化都较为落后。灿烂辉煌的中华货币文化在中原地区蓬勃发展时.而僻远的贵州高原直到清初还在行用原始的货币形态——以贝为币。唐、宋时期。中国货币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全国钱监遍布,炉火熊熊。这时,贵州的货币文化则还没有萌芽。北宋景佑年间。贵州的市用货币“从江苏、福建、广西、岁输缗钱三十余万文入贵州”①这些外省输来  相似文献   

18.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以齐鲁传统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得出:齐鲁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齐鲁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力、自信力、传播力和创新力组成;提升齐鲁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策略有产业化策略和现代化改造策略,前者主要从与旅游产业联姻发展模式、品牌战略模式两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实力,后者主要从竞技化模式、学校化模式、生活化模式几个方面进行现代化改造。研究结论认为:齐鲁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越强身健体层面,因此对齐鲁民族传统体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研究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提升齐鲁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六盘水市是一个新兴的以能源为主、辅以钢铁、建材的新兴工业城市,又是一个农业人口居多、农村贫困、城乡反差极大的特殊城市。它从197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市以来,就以自己特殊的形态逐步向前发展。它的发展道路,给我国建设这样类型的城市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总结六盘水市的发展道路,不仅对六盘水市的下步发展,而且对全国工农结合的城市建设都有启发。要发展六盘水市,要振兴六盘水市,只有走“科技兴市”的道路。全面实施科技振兴六盘水的战略,增强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才是六盘水市发展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群英荟萃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神圣殿堂里,有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曾经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过杰出贡献而蜚声世界,名闻遐迩的文化大师,也是一位对祖国和人民满怀真挚浓烈感情的爱国者——他,就是林语堂。长期以来,尽管林语堂在国际文坛上早已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誉,但在国内,却因诸多原因而成为有争议的人物。台湾的一些学者褒扬他是“一代哲人”、“伟大的中国作家”、“蜚声世界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