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攀峰 《神州学人》2003,(12):35-36
几年前, 当我从苏州环保学院毕业时,除了一张本科文凭和较好的英语基础外,并无过人之处。面对国内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出国留学是我早在大二时就规划的一条路,然而我并没有像许多留学族那样,先考托福、GRE,再申请美国奖学金,走留美之路或去签证压力较小的英联邦国家,也没有先学德语或法语去闯欧洲,而是在墨西哥“流浪”了一年,学习了流利的西班牙语后,抓住了一个机会到德国读研,也使我拥有了到索尼欧洲高科技中心搞科研的经历。今年7月刚刚结束学业,也掌握了德语的我,并没有选择留在熟悉的德国继续工作,而是接受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邀请,…  相似文献   

2.
一个朋友到美国十几年了,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他家,我发现每个孩子的屋里都有一大堆的奖状和奖杯。我不禁称赞朋友很会教育孩子。没想到朋友说,你到有孩子的美国人家里去看一看,可能家家都是如此。朋友介绍说,每学年结束时参加家长会,总看到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奖状,空手而归的寥寥无几。“老师评奖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是为了表彰某几个人,而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在美国,中小学生评奖真的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学习方面的,有“成绩优秀奖”、“单科状元奖”、“总成绩第一奖”等等。文艺、体育好的,代表学校去参加校际…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与擦皮鞋 我去德国进修前,一位去过德国的朋友跟我说:“在德国可以不用擦皮鞋。”当时我还在南昌工作,也曾经在郑州、西安等北方城市生活、工作过。然而无论在哪个城市,刚刚擦得光亮的皮鞋,只要出门一趟,鞋面就沾满了一层灰尘。所以我当时想象不出不用擦皮鞋的环境是什么样子,到了德国才明白。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带着孩子从美国回来探亲,和朋友谈及国内孩子的教育及学习时,我深深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含义。独生子女的教育、成长和前途,牵动着每位父母的心,也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谨以母亲的身份,谈谈在美国公立学校的孩子在放学之后都干些什么,也许能对老师和家长有所启发。记得我的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每天下午两点半左右,就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回来了。他把书包放下后,吃点东西、喝口水,就到外面玩。我叫住他:“先做家庭作业,再去玩。”“我没有作业。”孩子的回答显然带着快乐。开家长会时,我向老师提出布置家庭作业的要…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听惯了“给孩子的书包减压”的呼声,一到德国,见到男女老少肩头压着个沉沉的包儿,甚是惊讶。一次,去邻居约翰家串门,刚刚坐定,约翰的儿子小乔尼就背着书包,滑着双轮踏板车回来了,那硕大的书包差不多占了他的半个身高。等小乔尼三下五去二解下“武装”,我伸手掂了掂书包的分量,不由地感叹德国孩子也与中国孩子一样“负担重”。约翰笑了笑,示意我打开书包看看。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好家伙,里面除了各科作业本及绘画版《哈利·波特》外,找不到任何教科书的踪迹。如果不算铅笔盒的话,其他物品似乎都与“学习”无关:一个大号食品盒,…  相似文献   

6.
按照德国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的培养 ,对于塑造孩子成为一个坚定、理智和值得信赖的人 ,不仅是道德范畴的必然要求 ,而且也是人生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有一位久居德国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 ,也确认了这一点。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面对雨过天晴、窗外迷人的景色 ,正在读书的一位德国少女和一位美国学生的反应截然不同 ,典型的美国式的孩子的做法是 ,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会 ;而德国的孩子很可能就会想到 ,我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去玩。其实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 ,但为什么德国的孩子会有如此强烈的…  相似文献   

7.
1910年,美国最先提出庆祝“父亲节”的倡议,并从1934年开始,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日本从1950年左右开始,将“父亲节”正式定为国民的节日。 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惯例是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料理家务、教育孩子。经常是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去上班,孩子还未醒;很晚回家时,孩子已入睡。到了星期天,父亲蒙头大睡,真正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因而父亲在孩子心目  相似文献   

8.
(一)我是一个甘肃兰州女孩,2003年大学毕业后,又来到德国柏林大学“镀金”。过了语言考试关,在大学里注册后,我终于可以打工了。在德国,语言生是没有打工许可的,在大学注册后,我在外管局的签证也相应转变成每年允许工作90天的学生签证。拿到这个签证时,我非常高兴,按德国最低工资标准每小时6欧元,解决我的生活需要应该没问题了。在国内时听多了各种中介公司介绍德国工作很好找,“德国人宁可拿失业救济金也不去上班”之类的话,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有了工作许可就等于有了工作,不料换了签证后,打了无数个电话,跑了无数个公司,结果却是连打扫卫生…  相似文献   

9.
今年暑假,中央音乐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办了一期美国中学生到北京学习汉语兼观光的培训班。为了让这些外国孩子了解北京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一些家庭接待他们,我家有幸成为其中之一。早在美国孩子来前一周,我就处于亢奋状态了。我琢磨到我家的孩子肯定是高鼻子、蓝眼睛的纯种“美国鬼子”,所以我不仅把我的房间都腾了出来,还在家里的许多物品上都贴了英文标签,床单和枕套也都换成了新的。七月八日那天,我兴冲冲地到中央音乐学院去接洋伙伴,然而分到我家的却是个泰国人。望着这个瘦瘦高高、皮肤黝黑的泰国朋友,满心期盼着“老美”的我不免有些失…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末,我到美国讲学,闲来无事,和美国马里兰州的朋友杰克一起去接他上幼儿园的儿子,发现他儿子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这让我大吃一惊:杰克在美国属于中产阶层,怎么孩子会面有菜色? “我在幼儿园里做‘乞丐’,”孩子神气地说.“因为我足够幸运。”“是啊,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着说。“这可是抽签抽出来的。”“做乞丐?”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孩子上  相似文献   

11.
好友的儿子17岁,即将赴美留学,临行前向我告别。我问他:“你去美国学什么?”他十分干脆地说:“学电子计算机。”的确,美国计算机技术居世界领先,但我认为去美国不仅是学会一项具体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去领悟和感受一种美国精神和观念,于是我给他讲了我眼中的美国。你凭什么得绿卡Mr.王是我一位朋友,5年前移居去了美国。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绿卡。他也不例外。到美国三个月后,他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早到美国的朋友好心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他说:“不用那么久,三个月就可以了。”三个月后,他…  相似文献   

12.
《小读者》2003,(Z1)
记得我的孩子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时,每天下午两点半左右,就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回来了。他把书包一放,吃点东西、喝口水,就到外面玩。我叫住他:“先做家庭作业,再去玩。”“我没有作业。”孩子的回答显然带着快乐。开家长会时,我向美国老师提出布置家庭作业的要求。美国老师说:“学校规定,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家庭作业。”可见,美国小学低年级孩子,在一种宽松的氛围  相似文献   

13.
自从一家人到加州贝克莱探访过雅文姐姐以后,转眼间又6年了。“我想我们有钱再去一次了。”孝骏跟妻子说。“现在孩子大了,去看看姨母对他们也好。”一家人到了美国后,发觉12岁大的友友的音乐天才,在他未抵达以前就已经给人家知道了。他们更邀请他跟旧金山市小交响乐团一起演出。《旧金山考察家报》的乐评人亚瑟·布卢姆菲尔德对这场演奏会有如下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我的孩子去年上小学一年级。一次语文测验后他将试卷带回家给我看。在一道填空题“我们也去___”后面他填的是“帮助大人扫雪”,结果老师打了“×”。我看不出错在哪里。孩子把教科书翻到105页,说老师要他们照书上的句子填“(我们也去)帮忙”,否则就算错。这是为什么?孩子瞪着一双  相似文献   

15.
王益民 《师道》2023,(2):16-18
<正>2018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也何曾饶过岁月》,回忆了工作34年的心路历程,发表在2018年第10期的《师道》上。这一篇梳理自己从名师到校长的转换,且以旧题表心,献予年岁。(一)“把你一个人的课改,变成一群人的行动。”命运是个顽皮的孩子。1984年开始的职业初期,我想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却发现班主任工作也是我的擅长;于是,1999年去了无锡,“吵吵闹闹”地要当班主任,  相似文献   

16.
穷相教授     
“穷得像教授”这一形容是肯定不能用在德国教授身上的。德国的平均工资是2000多马克,教授里级别最低的C2每月也有6000多马克呢。有些教授有自己的私宅,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许多教授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上学。但是在某些方面德国教授还是“穷”得很,比如在对待孩子上。教授对孩子某些在我看来是正当的要求也近乎吝啬。有一次我去一个数学教授家做客时,他上小学的孩子正跟他妈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中午,我正在值班,××小朋友的父亲气冲冲地拉着孩子来到教室,生气地告诉我:“这孩子太不像话了。我要去县城办事,他死活也要一起去。”我拉过孩子,对他说:“大人去县城是工作,不是去玩,小孩子跟着去干什么呢?好孩子应该不缺席,好好学习才对。”迫于老师的威严,孩子坐到了  相似文献   

18.
那一年交换学生的体验,改变了我平凡的高中生活。我还记得,妈妈问我的时候,我坐在电视机前的小板凳吃着市场买回来的鸡肉饭,心想:她应该只有3分钟热度,过几天就忘了。谁知道她竟然当真帮我报名交换学生。本来我以为出国就是去美国,母亲一开始也是这样以为的。没想到在“扶轮社”交换学生计划的会议上,当时的主委竟像在拍卖名画一样,喊着:“要去美国的请起立,要去日本的请起立……要去德国的请起立……”我英明的娘突然踹了我一脚,我就这样被送去德国了。当时参加会议的人有20个,15个都说要去美国,4个要去日本,剩下我一个傻蛋要去德国。虽然…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个美国朋友,我们都叫她戴比,是个儿科医生,也是一个很懂得教养孩子的母亲。一次,我们一起野餐,戴比的二女儿歇若,不知为了什么原因,同另一个孩子闹了起来。她先是找到戴比告状:“妈咪。安娜不让我玩跳绳。”戴比对她说:“亲爱的,去同安娜协商一下。”戴比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让孩子去与另一个孩子“协商一下”,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新鲜。  相似文献   

20.
有一天,孩子很严肃地向我提出:“爸爸,你应该带我到你小时候常去玩的一些地方玩玩,我不能老是做作业、念书,应该去户外走走。”“你不是天天都喜欢玩游戏机吗?”我顺便回了一句。过了几天,孩子又在嘀嘀咕咕地说:“爸爸,为什么你的童年要比我现在好玩呢?我也想到野外去与大自然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