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范畴,正确的语文价值观主要是指对汉语文有科学的认识,并具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它的主体是将汉语文作为母语来学习的学生,对象是以"盲语"为意义核心的汉语文.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母语教育事业,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塑人.语文学科是一门使人终身受益的学科,是发展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塑造人的个性、思想和灵魂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教师就是天天在塑造人的雕塑家.这,正是我的核心语文教育观. 我在语文教育改革的园圃里,耕耘了近五十个春秋,追问起点,从当教师的第一天,孜孜以求的就是塑造人.为了达到用母语育人的目的,我结合语文教学与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实践及中外母语教育比较,从十个方面多维度地研究语文教育,分析语文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提出了构建语文教育之"链"的思想,并阐述了其理论基础,试图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探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规律,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针,旨在要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而落实这一方针的主阵地就是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在母语教学中加强科技教育,更是义不容辞的.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历经多年的小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形成了语文教育的基本观点:确定母语教育价值与定位;从语言学,解析"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确定"语文教学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情感的发展目标";从汉字、汉语特点,"提升汉字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语言学、文学及教学论,提出"读写教学的本真"以及"读写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历史经验中,明确"我国的语文教育必须走中国的道路",要在继承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吸取世界先进教学理论,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5.
孙康福 《教师》2014,(17):108-108
正"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如是说。北大学者孔庆东在其著作《摸不着门》亦有言:"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须时时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课堂教学前行的动力。在此,笔者节录班级教学中开展实践性作业探索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课标语文性质的问题,在教育界争论了几十年,至今仍有分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出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特征的总结和概括。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就会有什么样课程性质。我们的语文教育特征首先要考虑到我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母语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特征,有什么样的母语就会有什么样的母语教育。而我们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却忽视了母语教育特征的研究,也忽视了母语教…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不同种类的语言文字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不同民族的母语教育又有其鲜明的人文特征、民族特色,这就决定了母语教育的发展虽可借鉴其他民族,但不可丢失"自我"。语文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的课程,民族性是它的文化个性。母语教育应走一条"民族化"之路。母语教育"民族化"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是"复古",也不是"排外",而是遵照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遵照现代先进教育思想来进行和改造母语教育,以尽快祛除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痼疾,加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指出的是,母语教育的目标是现代化,其过程是民族化。只有坚持走母语教育"民族化"之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着重就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学习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等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从本质上说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的普遍共识。那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也首先应该遵循母语获得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母语课程改革是一个全球化的教育命题,对正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语文界而言,既渴望与西方科学文明比肩而行,又须坚守本国百多年的教育精髓.因而,这场近10年的改革在各类教育思潮的解读、碰撞、思辨之后,裹挟着各种沉淀融入了课标、教材,最终走进了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疑惑努力改良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求证先进理论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色语文     
<正>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一是"语文本原"。即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教语文,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  相似文献   

12.
新编中学语教材比过去选入了更多的学作品,如果我们认可…语’指的是汉言语,语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言语教育”(余应源:《语“姓”什么?》,《中学语教学}2001年第3期)的话,那么,学语言在当今语教育中的地位无疑是显得更为突出了。余应源先生在《语“姓”什么?》一中对此表达了他的异议。余先生将我们所使用的言语划分为三种语体:日常交际中使用的交际言语、学所用的以形象化为特征的艺术言语和论所用的概念化、抽象化的科学言语。余先生的一个结论是:“语教学是立足于言语形式,以现代交际言语为主体逐步向科学言语、艺术言语及古代言语(言)扩展的汉母语的言语教育”。在这一结论里,  相似文献   

13.
总体言之,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定位更为全面准确,语言表述更为清晰明确,课程目标更具适切性,教学实施更具可操作性。深入研读,深感其变化集中体现为现代视角下的语文教育的回归,即弘扬母语教育传统,凸显语文时代特征。一、弘扬母语教育传统过去,我们对传统语文教育批判得多,继承得少。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指出"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里说的继承不是简单  相似文献   

14.
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对新时期语文教学进步暾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挠着魏书生的解读者们。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推广的艰难性问题;另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倾向问题。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钥匙”。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科学理解语文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魏书生语文课程思想,以期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及先生之所以能够在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与他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分不开的.在教学改革中,他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思想的科学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从实际出发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详细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所说的"工具性",主要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特点;"人文性"则主要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在"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的把握上,及先生始终坚持文道统一,坚持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聋校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少慢差费"的状态,究其原因,当前聋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思维、新理念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忽视母语学习的特点,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品格,忽视聋生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语言发展与潜能的开发,人为地割断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生活语文的存在等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必须确立语文教学的科学理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学,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放飞学生心灵,让他们自由徜徉在语文课堂的花园里,品味色、香、味俱佳的语文课堂魅力的多重滋味,我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着80多种语言,双语和多语现象在我国民族地区是普遍存在的。何为双语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就是特指民族教育中运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为教学用语,借助民族语文学习汉语文,以实现民汉语文兼通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包括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以母语为辅助手段,以学懂汉语文为目的的初级形式;也包括采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与汉语文对比教学的高级形式。1.双语教学顺应母语与思维发展的规律。双语教学符合少数民族儿童语言、思维发展规律和现代教育学原理。任何民族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思维和表达…  相似文献   

19.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当我们再次研究他在80多年前提出的这些理论时,发现其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最新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内与课外、学科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