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爱觉醒     
被遗弃的女人在医院里,任嫦霞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但她丈夫希望有个儿子。因为女儿的出生,让任嫦霞和丈夫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吵架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当孩子两岁时,任嫦霞在家庭矛盾的刺激下精神越来越脆弱,有时在和丈夫的吵架中背过气去,有时哭、有时笑,情绪反复无常。丈夫带她去精神病院检查,大夫建议她住院治疗。在3年时间,她进了3次精神病院。她丈夫接受不了这个现实,1990年2月,丈夫终于弃她而去。任嫦霞独自承担起抚养两个女儿的重任。女儿张红、张丽只有5岁。任嫦霞走出精神病院后,她的母爱觉醒了:她下定决心,面对生活的困境,一定…  相似文献   

2.
血色的母爱     
欣欣 《家教指南》2006,(1):51-52
遇盗 2005年5月9日晚,住在辽宁省丹东市城隍庙小区的杨书娥老人是带着欣慰、舒畅的心情进入梦乡的——昨天傍晚,女儿小丽下班回家,为她献上了三支散着芬芳的康乃馨,又为她烧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她在浓浓的亲情中陶醉了……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珍藏     
母亲30岁才生了我.我想我们之间隔着的远不止是几十年的岁月。母亲是家族中公认的“演讲家”.却从未像美国式的母亲那样表达——“我爱你!”我也不曾与母亲谈过心。  相似文献   

4.
冰子 《陕西教育》2005,(9):54-55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为人又特实在.很少与儿女交流。在我们的脑海中,除了干活还是干活的他,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在夜晚点上一支烟,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来。要说变化,就是旱烟锅后来变成了香烟。  相似文献   

5.
采尝百草救病女43岁的应国荣是福建省松溪县一家汽修厂的勤杂工。生活虽不富裕,但让他欣慰的是女儿的学习特棒,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排在年级榜首。2002年3的一天早晨,一向早起的女儿应晖却没有起来。应国荣到女儿的房里一看,孩子高烧,起不来了。他急忙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心情沉重地告诉他:“你女儿患的是急性单核白血症……”应国荣差点瘫了!女儿住院的前期费用需10万元,应国荣夫妻只好卖掉房子,住到了一个亲友家的土屋里。时值隆冬,刺骨的寒风从四面吹入,让他们夫妻彻夜难眠。治疗3个多月后,女儿的病非但没有好转,而且病情加重。医院下…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叮咛     
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每当我在键盘上敲着自己人生的时候,耳边总是响起父亲那熟悉而又亲切的叮咛。接着,便有一股暖流在体内翻滚,升腾,往事的苦辣又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7.
父爱如山     
丹江 《陕西教育》2005,(6):59-59
在父亲突发脑溢血的弥留之际.我才从数百里外赶到病床前。父亲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完全丧失了。但是感觉神经还能正常反应,当我们双手轻抚父亲的手心时.父亲从眼角里流下了两行辛酸的泪。至今泪滴仍在我面前浮动.它虚化著。扩大着.把我带到了那些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8.
我敢说“儿不嫌母丑”这句话如果不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就是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经历了许多事后.能以一个成人的角度来理解母亲时的认识。我还敢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百分之八十都嫌母亲“丑”。只是我们做母亲的不愿意承认罢了.只不过孩子们所嫌弃的母亲丑的地方不同罢了。有的孩子嫌母亲长相丑,有的嫌母亲衣着丑.有的嫌母亲语言丑.有的嫌母亲行为丑.有的嫌母亲灵魂丑……  相似文献   

9.
每天上下班途中.都会看见一位“学走路”的老妇人.老妇人大约60多岁.典型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眼歪口斜.脖颈僵直。扶着她学走路的.有时是和她年纪相仿的老者,有时是年轻男女.想必是她的老伴和儿女吧。她的身材高大臃肿.开始时需要两个人搀着.每挪动一步都非常缓慢艰难.她大汗淋漓.搀着的人也大汗淋漓.  相似文献   

10.
父亲     
不像祖父,父亲的身材极瘦小,眉毛却相当出奇,眉宇宽展若月亮。小时候,总觉得父亲的不凡。每到春节,好多人围坐听父亲评书的时候,我环视众人的眼,自然是矜持不过的,父亲的口袋里装着好多的故事,又极慷慨,随意掏出来送人。因此上学时,不凡的父亲的子女一定要门门功课超前才不辜负了他,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偏方     
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发育生长的时候遇上了“大食堂”和三年自然灾害,由于缺乏营养,常年小病不断,每当我头疼脑热时,母亲就会说,上火了,没事,过两天就好、说的多了我便知道“上火了”不是什么大病,只要从母亲口里听到这三个字,心里就踏实了许多。  相似文献   

12.
世间有不死药、还魂草吗?没有!但却有起死回生的花儿,你信不信?这便是夜来香——母亲的夜来香。  相似文献   

13.
继母     
牛车缓缓地停在自家院子外.赶车的父亲把我抱下来.那个穿着蓝大襟褂子挎着花布包袱的姨也下了牛车。我抓着父亲的衣襟走进了院子,父亲一边接过花布包袱.一边把我从身后牵过来指着姨说:“君儿,以后她就是你娘.来叫娘。”我赶紧往后缩.父亲又把我拉出来说:“乖,叫呀。”我憋气不肯叫.父亲急了.但还是用乞求的眼光看着我。我低头叫了声“姨”。  相似文献   

14.
爷爷和灵猴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往事,那是一个锥心刺骨的故事,事隔20多年了,现在想起来仍然使我泪流满面,痛断心肠。  相似文献   

15.
孙东 《陕西教育》2005,(6):51-51
我有儿子了!那一刻我简直欣喜若狂。我不喜欢女孩子.不是园为出于传宗接代的重男轻女思想.而是因为我觉得女孩子太爱哭.而我是最反对哭的。女孩子哭尚可容忍.因为他们是女孩子.可要是男孩整天哭唧唧的.那可就烦人了。所以.儿子大一点时.我就处处以身作则.时时做出男子汉的样子,让儿子学着坚强。  相似文献   

16.
陬人 《家教指南》2005,(8):59-59
这是一个朋友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当年他们家的生活非常拮据,父亲在外地打工,常年累月不回家,整个家庭就靠他母亲—个人维持着。朋友的母亲在一家快要倒闭的国有企业工作,是个钳工。每月工资微薄,只够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费用,很少能有节余。  相似文献   

17.
晓蓉 《陕西教育》2005,(9):42-42
母亲不是那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从小时候起,我就不怎么喜欢母亲,我总以为,母亲给予弟弟的爱远远甚于给予我的,虽然年幼的弟弟常常遭受母亲责骂和痛打。母亲为了这个家,长年奔波在外,只让我和弟弟两人孤零零地留在那些多雨的季节。其实也只有在雷雨交加的日子,我才会想起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18.
无言的规矩     
好东西一定要大家一起分享,最好的东西一定要留给别人永远记得一位来自黄土高坡,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绩斐然的朋友,在他的某一篇文章里写下的话:“听到广播里传来我被录取参军的消息时,我兴奋得一夜无眠。当时最让我陶醉的想法是:从此我可以吃上白面馍馍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小山村的孩子们来说,能吃饱饭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于是,即便吃上白面馍馍这样小小的心愿也在我们的每一个梦里放射出异样的华彩。许多现在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甚至很多人都不屑一顾的小食品,在当年基本就是我们无法想象,或者巴巴地期…  相似文献   

19.
晓晓 《家教指南》2005,(4):55-56
她叫我妈妈 一个7岁的小女孩,因车祸流血过多正在抢救。  相似文献   

20.
女大十一变     
我感觉到,十一岁的女儿不像十一岁以前那样,她在变,她变了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