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环境论建立在荒野保护和从城市回归田园的传统基础上,因而尚未顾及保护那些已经被污染的工业和后工业空间。这一弱点也是美国生态批评前20年的重要特征。生态批评家倾向于偏爱那些关于荒野的文本及其治愈现代性弊端的力量,但这样做的话,就意味着将受到了生态损害却又不如荒野景观壮观的城郊和城市环境搁置一旁。这一批评范式鼓励了批评家把我们当做纯洁和正义的仲裁者,而不是伤痕累累的大地上的子民。沼泽龙是一个典型的不洁、混合物和道德混淆形象,本文将通过对它进行研究来阐释上述问题。本文仔细研究了两个当代文本,即苏珊.格里芬的《女人与自然:她心中的咆哮》和罗伯特.沙利文的《牧草地:城市边缘的荒野历险》,旨在辨明一些新的术语,让我们能够学会适应工业污染及其对土地、水和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生态思想史与文学史上,"荒野"经常以文学隐喻的方式进入政治与民族国家构建想象。事实上,除却政治与文化隐喻功能,在本体论意义上,荒野也承载着丰富的个体与自然、社会及宇宙关系的辩证性哲学思想。浪漫主义乃至之后的荒野叙事,在预设了对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双重反抗的同时,也体现了自然对个体的心灵照拂;而自然作为心灵应许之地,其脱离实践的空想性与唯心性无法遮蔽。爱默生试图将自然美学与道德结合,将美复归于对宇宙真善的把握,这种思维对后现代的生态伦理学具有启示意义,但他期冀以荒野神秘主义与"超灵"来实现主客观、信仰与道德的统一,却无法突破唯心的宿命。本文指出,生态批评重启了对荒野主体意义与功能的认同之旅。虽然在路上的"荒野"对主体与实践关系的想象依然充满抵牾,生态批评时刻以理论内部自我对撞、自新与自反,昭示着不可阻挡的从日趋社会化与世俗化的荒野美学到实践美学之转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以来,荒野以一种心态的方式存在,或者说荒野是作为一个具体现象在自我内心的反映,作家们关注的实质是人类的心灵,强调自然与人合一的理想关系。20世纪后半叶,随着美国环境运动的兴起,美国荒野文学更多地关注"公众声音",荒野文学作家多为荒野实践者或环境运动参与者,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文学和行动来影响真实生活中的读者。纵观20世纪,美国荒野文学的诗学经历了一个由内部审视转向外部关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山间夏日》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约翰.缪尔的一部独特的生态传记。文章运用细读法解读了书中蕴含的生态思想:自然共同体理念。缪尔认为万物同属自然共同体,人类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上帝存在于荒野中。缪尔在荒野中发现了上帝的存在,认为荒野显现着人类的希望,回归和保护荒野理念。缪尔批评了人类对大自然和荒野的功利性利用,肯定自然中的万物都有其价值,在寻求生存之道的某些方面甚至要高于人类。缪尔的这些自然思想促进了19世纪美国生态思潮的发展,也为其晚期一系列保护荒野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以生态批评为理论支撑,以美国荒野文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采用跨文化、文本阅读以及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并分析美国经典作家的作品,探讨了工业主义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的体系性联系,透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折射出的心态和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6.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当前人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学者们将文学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生态批评文学。生态批评文学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并激发人类的生态意识,促使人们自主积极的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文章主要对杰克·伦敦的小说《荒野的呼唤》和《白牙》中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解读,以期为构建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不仅仅是一部世俗爱情小说,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小说中以荒野为代表的自然千变万化、生机勃勃,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体现了回归自然、回归荒野,特别是回归人类心灵荒野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8.
荒野是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获得救赎的家园。新历史主义从《丁登寺》中看到了荒野,却没有看到《丁登寺》不是走出荒野,而是走向荒野。类自然主义的主题在荒野这个特殊生态中得到充分表达,但预示了启蒙与反启蒙的两种趋势。  相似文献   

9.
乡村荒野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中国乡村较为特殊的一种观照方式,是剥离诗意之后的图景裸裎.近年,在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中,乡村荒野图景可谓一种明确而自觉的呈现.而与其恣肆不羁的文学想象不同,学者梁鸿运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式看取故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阎连科笔下的丁庄,还是梁鸿调查的梁庄,从文学想象到非虚构,都让人看到了切实的乡村荒野景观.  相似文献   

10.
对具有生态性的文学类型的研究早在20世纪早期就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然而这种新兴文学形式一直被很多热情洋溢的研究者无休止地泛化,产生了所谓的生态文学迷雾.生态文学迷雾实际上是忽略了生态文学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泛化了由生态危机赋予的核心价值所致.本文引用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思想对生态文学本体展开检验,并为生态文学重新定义,为穿越生态文学迷雾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文学史上,萨拉·朱厄特绝非仅是出色的乡土作家的代表,她还在其不少作品中涉及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才开始关注的一些生态问题,并发出了保护的倡议,彰显出对人类前景超前的忧患意识。朱厄特的生态关怀思想表现在:保护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森林资源;妥善修复和保护历史古迹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意识是随着地球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逐渐得以建立和强化的,生态文明的提出凸现了对以往文明发展的纠偏和补救,生态文学是生态问题在文学视野里的投射和焦虑。试图通过文本内的生态呼吁,达到文本外的生态成效,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代中国文坛,生态文学书写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向,它们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我们可以把握此一写作主题的创生方向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文学的绿色忧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突显,环境话题愈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事件,相较之下,生态环境的学难度考察及其成效,与其他学科相比,尚处于非成熟的起步阶段。这与学固有的人学情怀是极不相称的。学应随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呈现的重大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通过厘清学发展的向度,为新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消解提出真切而实际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揭示蕴含在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和反生态思想的根源。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深受生态批评界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它的生态观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性的背后却隐藏着经济、文化和观念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老人与海》生态观矛盾性的根源,从而反观导致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儿童文学作家格日勒其格·黑鹤创作的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是对自然、人、动物三者关系的严肃思考。他对动物本体的关注,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表现出对自然生命体的尊重与热爱,渗透着对生态文化的厚重反思。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而且体现了对生态伦理的终极关怀,突出了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维度。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伦理体系的建构不但需要对生态价值导向职能和道德评价体系进行探索,而且需要科学的制度保障体系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近来,随着全球化生态问题的突出,生态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们的关注。同样,在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下,生态伦理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异军突起。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为例,试图阐释我国生态伦理学的现实意义,以及实现这些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结合生态批评的理论解读迪金森诗歌,发现其自然诗歌中体现融入自然之乐,感受自然的无私和慷慨,对自然充满了深切的生态关怀。同时,诗人还对人自身进行了反思,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和智慧进行了反思,指出人类的机械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诗人还思考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物质观念,强调努力保持心灵纯净的必要性。这些生态智慧无疑对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打造生态宜居城是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表征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城市理念,更体现了并重自然价值、人文价值、生态系统价值的深刻伦理关怀。坐落在太湖南岸的湖州从生态城迈向生态宜居城建设的探索,彰显了其深刻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生态宜居城市伦理建构须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以公正为根本原则、以整体性为最高原则;生态宜居城伦理实践需通过树立生态宜居理念、确立生态宜居制度、养成生态宜居行为三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20.
经济价值强势与生态价值弱势的长期并存,表征着传统价值论研究的固有理论缺失。工业文明以来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使生态价值凸显为价值论研究的前沿视域。从发生论的意义上说来,生态价值是入文价值的“母体”和人的生命之源;在环境伦理学视域内,人类主体和非人类生命体是同时并存的双重价值主体,二者均有其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祈盼”;自然选择与人的实践活动是双重主体共存与双重价值共生的现实中介;坚持双重主体与双重价值的相依并存、和谐共生,是生态价值论研究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