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例句导入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入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  相似文献   

2.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当代作家斯蒂芬·金1982年的一部励志的监狱题材艺术精品,并被成功改编成电影,主人公安迪"无辜入狱""改造监狱""逃离监狱"的救赎之旅恰好完成了"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在1719年创作的荒岛历险小说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登岛""改造荒岛""离岛"的荒岛三部曲。从互文性视角来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隐喻的"荒岛模式",分析这种经典文学作品模式对于人物形象的艺术刻画,及对美国社会、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呈现。  相似文献   

3.
<正>由曹文轩先生主编的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是以小说的基本要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等)来划分单元,每一种基本要素就成为各个单元的话题。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选择两篇小说,一篇为精读篇目,一篇略读篇目。基于这种编排特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外国小说欣赏》提出了这  相似文献   

4.
分析一篇文章,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思考问题,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目的)怎样写的?(条理、特点);写一篇文章,要考虑的也同样是这三个问题:要写什么?(材料)为什么要写?(中心)怎样写?(谋篇布局)在阅读教学中,我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写作指导中,也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从“三  相似文献   

5.
王侠 《语文新圃》2008,(3):19-21
<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刊发了拙作<正确认识文本解读的价值>一文.在文中我对"鲁提辖是杀人犯吗"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辨析,认为这种阅读教学不能体现经典文本的价值,不值得提倡.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类似于"鲁提辖是杀人犯吗"的教学方式却屡屡出现,甚至作为优秀范例展示于报刊杂志.比如"孔乙己告状""鲁提辖打官司""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精神胜利法利弊谈"等等.……  相似文献   

6.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对主人公格斯拉的解读,人们往往从"实用""世俗"的视角展开,于是对于其"饿死"的结局不能理解。虽然也可能会对他产生一些同情或感叹,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为什么不与时俱进、不做广告等。这样,对作品形象及其艺术魅力的感悟便打了很大的折扣。如果不按"世俗的观念"来解读人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解读格斯拉这一人物。一、俯下身段:跟着"上帝"触摸  相似文献   

7.
<正>语言的力量既不言而喻,又不被重视,我们常听见某人说:"我就是那么一说!""说说怎么了?"殊不知,心灵世界的建构来自语言,儿童心灵成长的质效取决于成长期重要他人共同合作的语言建构,而非来自纯粹的客观事件。建构性的语言为儿童成长提供容错的支撑、自我的确认和成长的扩容,协助其回答"我是否值得被爱""我有多好""我还能多好"三个问题。这种"回答"是心灵成长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一部空虚意识浓厚的小说,小说中频频出现"空虚""寂寞"这些冷色调词语,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文本氛围,全文展现出一种难以言状的空虚意识并贯穿其始终。小说表面以爱情作为叙事对象,实则是作者借助主人公涓生之口来探索当生命灵魂被无边的空虚所吞噬时,个体生命如何超越这种空虚,从而使其自身得以解脱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古典小说教学只单纯地侧重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三要素、人物性格特征和主题思想的分析,大多是教师按照教案机械地梳理情节、解读文本,经典作品的文学意蕴和文化价值被严重忽视。鉴于此,本文提出"教师创造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的主要氛围""善于引导学生与小说中人物角色互换""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与现实的交集"等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形成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么写"这四个方面给学生以文本解读的示范,让学生学习、领会文本解读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自主解读。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夏末,我访问了位于波罗的海的哥特兰岛,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的行旅。我不仅被哥特兰岛那童话般的美所深深吸引,两位艺术大师在那里留下的一切,也像岛上那金子一样的闪光,照亮了我们的生命。至于赫塔.穆勒,为什么我要向她"致敬",我在文章中都写了。这里不妨再引用她在其散文《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中的一段话:"我从来没有像在乌拉尔的五年流放那样,经常地梦到吃饭""我在梦中吃得撑得要命,醒来时却饿得发抖""知道吗,热腾腾的土豆直到今天对我来讲仍然温馨得如同一张温暖的床""如果我用手掰开一颗烧熟的没有削皮的土豆,我的泪水会涌上来。不,那个时候不会涌眼泪……"这样的文字读了真让人发抖。这样的作家是永远不会浮到生活的表面上来的。因此我要向这样的作家和"精神同类"致敬。  相似文献   

12.
"学习任务群五环教学模式",由"精研材料,设计问题""目标解读,明确要求""自主学习,提出质疑""集体探讨,解决问题"和"学以致用,检测反馈"五个环节构成完整的教学流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模式的探究来探寻学习任务群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怎样才能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过几年从教岁月,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了自己明确的答案,这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终身的"精神导师"。精神感召,你们都是好孩子眼下的这群孩子实在太难教育了。在家都是被父母宠惯了的"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了学校,  相似文献   

14.
生态自我的觉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日出草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日出草原》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其生态意识的觉醒过程.这个过程跨越了"本我""社会的我"的成熟阶段,并表现出生态意识的萌芽.在小说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再对立,而是被放在完全平等、互相影响、互相需求的生物链中进行诠释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主题教育活动《动物过冬》中,“动物怎样过冬”理所当然被列入教学活动的内容。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关心动物的欲望,在了解了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以后,小朋友热爱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怀着一颗爱心,许多问题在孩子的大脑中生成了,他们提出了下面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动物用四只脚走路而我们只用两只脚走路?(2)为什么大象鼻子那么长,而我们的鼻子不长呢?(3)为什么动物有尾巴而我们没有呢?(4)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而我们的脖子不那么长呢?(5)为什么鸽子会飞,我们人不会飞呢?(6)小羊头上为什么会长角?(7)斑马身上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16.
<正>一、现象简述第一组镜头:一个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学校;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向你诉说学校的新鲜事;一群孩子,大胆地在台上展示她们优美的舞姿……第二组镜头:孩子带着一双朦胧的眼睛说"妈妈,我还想睡""我不想上学,怕老师批评……""作业太多了,我怕……"为什么前面的孩子喜欢上学而后面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春季使用的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教材第一单元第十课"珍爱生命",分为"探寻生命"和"生命只有一次"两个框题,以"多样""独特""可贵""呵护"作为诠释生命价值的主题词,对生命教育作出深刻解读和详尽诠释。2016年热播的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人文范本。导演陆川以"统治"着雪域高原的雪豹、栖息在四川竹林的大熊猫、攀缘于神农架的金丝猴这三个野生动物家庭为主要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8.
<正>"生生不息、物物更新"是人们对"生物"这一概念的简约解读与诠释,这也揭示了生物学科最本质的特征——生命性。为此,新一轮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把"生命观念"作为生物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并明确提出"树立生命观念,能够用这样的观念解释生命现象和生命世界,乐于向他人说明和阐述这些观念。""生命观念"是指人们对观察到的生命的总的认识或看法,是对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  相似文献   

19.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十分重要.宋朝有个哲学家叫陆九渊.他第一次被带到老师面前,就向老师连提了三个问题.陆问;砚台搁在什么地方?师答:搁在桌子上.陆问:桌子搁在什么地方?师答:搁在地上.陆问:地搁在什么地方?老师答不出来了.陆九渊后来成为宋朝理学的一代宗师,不能不说与他从小爱追本溯源的思维习惯有关.怎样使学生养成多问的习惯呢?只有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因果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每事问",问到底.我在教高中哲学课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时,设计了下边一组问题:为什么宋人违背了客观规律?(学生:沉默)哪些东西能够用人工拉长?(学生:铁条、面团等)哪些东西不能用人工拉长?(学生:动物、植物等)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学生:运动形式不同)宋人为什么违背了客观规律?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因为他混淆了两种运动形式,没有在运动中把握规律.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震东 《高中生》2010,(22):4-6
同学们,"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台下声音:"匹夫有责。")不,是"我的责任"。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有这种思想,我们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