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涛 《物理教师》2007,28(2):9-39,41
在很多高三复习资料上有一道关于破冰船破冰的力学题,但不同资料上对破冰的受力分析是不相同的,其结论也是矛盾的.图1该题目是这样的: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对北极地区海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这次考察获得了圆满  相似文献   

2.
1990年,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立后,将“北极与全球变化”放在最优先的研究地位。去年9月26日,历时74个昼夜、航行13985海里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15人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满载丰硕的科考成果返抵上海。这次考察的范围跨度达到南3000千米、东西900千米,深入北纬8O度开展科考,是我国在北极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南极考察船     
自1984年中国首次组队进行南极科学考察至今,先后派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号、“J121“号、“海洋“4号、“极地“号和“雪龙“号.其中前三艘各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后两艘则为中国极地运输、考察专用船.  相似文献   

4.
1999年 7月 1日~ 9月 10日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一行 12 4人 ,乘坐“雪龙”号破冰船 ,奔赴北冰洋 ,进行为期 70天的北极科学考察。这期间 ,从“雪龙”号上传出了许多趣闻轶事。1.一个人的邮局  7月 4日 ,上海邮政局浦东分局“雪龙”号邮政支局在考察船上正式开张了。与其它邮局不同的是 ,这个邮局只有一个工作人员颜修荣。他既是局长 ,又是职工 ,还担任邮递员的工作。瞧 !他刚刚发行完纪念封 ,又在帮助来自香港的李乐诗女士制作与董建华先生合影照片的纪念封 ,忙得不亦乐乎。但凡“老极地”都知道 ,中国极地考察的邮票和纪念封有着特殊意…  相似文献   

5.
《世界教育信息》2006,(1):F0004-F0004
一、单位简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名中国极地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的国家科研业务中心。负责开展极地资源、环境及相关学科的科学考察研究;分析研究与保管级地标本、样品和数据;负责极区环境观测、监测和我国南北极考察活动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国内基地的基本运行与管理;负责中国极地考察队的后勤保障工作。负责中国极地博物馆、科普馆、档案馆、极地科学数据库、极地信息网络、样品样本库的建设与管理并提供公益服务;负责出版《极地研究》中英文杂…  相似文献   

6.
"雪龙"号是我国目前惟一能在南北极极地海区航行的破冰船。它总长167米,宽22.6米,自重11400吨,总吨位超过20000吨;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雪龙"号由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于1993年3月26日建造完工;1993年6月驶回上海后,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力量对它进行了改装,增加了科考设施和住舱,使之具备了在南北极极区后勤补给供应、海洋科学考察和运输考察人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2004年10月25日上午9时从上海港启航奔赴南极,途经香港、跨越赤道、短停弗里曼特尔港(澳),然后,穿越西风带,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实施大洋考察、气象考察、海冰考察等26个项目的科考活动,其中对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83米)——冰穹A进行为期71天的首次科考活动,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一艘载有74人的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破冰船的关注:破冰船与普通船有什么不一样?破冰  相似文献   

9.
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南极和北极犹如一对不可分割的亲兄弟,在全球气候中呼风唤雨,影响着大气和海流。历史,将永远铭记住1999年的夏天。这个夏天里,124名科考队员乘坐我国惟一的极地破冰船———“雪龙”号行程14000多海里,到达冰雪覆盖的地球之端———北冰洋及其临近海域进行考察,从而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行万里海路,破千里坚冰。71个日日夜夜,14000多海里的行程,破冰2000多海里———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克服了多雾、浮冰、大浪、海流、北极熊等多种变数,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科考任务…  相似文献   

10.
科技简讯     
《物理教师》2008,(8):58-55
2008年7月11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极地科考基地码头启程前往北极,将展开为期75天的第三次北极科考.此次出征北极是我国北极科考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次.科考将主要针对北极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北冰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北极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圣诞前夜,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学考察船被困南极冰山雪海中,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及时抵达遇险地救援,几经周折,最终成功实施营救。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破冰船的关注,破冰船与普通船有什么不同?破冰船是如何破冰的?我国破冰船的发展状况如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奖励》2005,(1):18-22
背负艰巨的任务,启航 2004年末、2005年初,中国人将第五次向南极最高点——南极冰盖发起冲击!为此,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比往常提前了一个月出发。2004年10月25日,在热闹的锣鼓声和人们的祝福声中,科考队员乘坐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启航奔赴南极。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一艘载有74人的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破冰船的关注:破冰船与普通船有什么不一样?破冰船是怎么破冰的?破冰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14.
2“大洋一号”启航2005年4月2日,我国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将东出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实现我国海洋工作者提出的“进军三大洋”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的大洋事业发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考察计划历时约300天,预计2006年1月回到青岛港。关于“大洋一号”“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是我国精心打造的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执行了多次调查任务,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80年代,南极科学考察开始,极地考察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极地考察队员时指出:“南极科学考察,对于了解地球环境的变迁,预测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光荣而艰苦的事业。”随着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一次次成功,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和船长袁绍宏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事迹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  相似文献   

16.
向南极进军     
正2017年2月,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考算起,这已经是我国迈入南极的第33年。在南极大陆上相继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四站之后,我国已跻身于南极考察大国之列。  相似文献   

17.
写在前面的话位梦华先生是编者的好朋友。1940年出生于山东平度,1967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82年10月,位先生赴南极考察,第一次领略到了极地独特的风物和魅力。1991年,51岁的他怀着“天命之年争天命”的决心,独闯北极。1995年,他作为总领队,率中国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首次进入北极中心地区,把五星红旗插到北极点。1998年,他第六次赴北极考察,成为第一位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至今,位先生已先后8次进入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今年国庆期间,位先生第八次从北极科学考察回来之时,把他刚刚在北极完成的《别样人生——走近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科普书稿交于本刊刊登。该书以纪实的手法,生动的笔触,丰富的图片资料,描绘了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独有的生活生产方式,让读者在欣赏北极那梦幻般绚丽风光的同时,学到许多关于极地的科学知识。全书共分“乌力茫一家”、“市长矫治”、“生死挑战”、“天堂纪事”四章。从这期起,本刊在“走近爱斯基摩人”专栏中,将连续刊登这部书的部分内容,请朋友们跟随位先生,一起走进神奇的北极,一起走近爱斯基摩人吧——编者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于2021年11月5日出发,历时174天,航行3.3万余海里,考察任务由“雪龙”船和“雪龙2”船共同执行。中国海洋大学2名教师与5名研究生全程参与了南大洋的各项考察任务。气象多变,海况复杂,南极之夏并不平静。而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团队研究生始终勇往直前,乘风破浪。在西风带里“飞天探海”,在长城站上卸运货物,在海冰之间探索科学的奥秘……艰难险阻不足惧,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进行为期300天的环球海洋科学考察。此次考察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预计2006年1月回国,这是我国首次组织横跨三大洋的远洋考察,将为人类探索和认识海洋,和平利用海洋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中美联合组成的“北极科考队”于今年3月底离开北京,奔赴北极进行考察,已于5月6日胜利到达北极点。考察队在北极地区将开展冰川、海洋、气象、生态、环境、遥感、地球物理、地质等学科的科学考察活动,待这次科考获得成果后。我国将成为亚洲第二个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