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杰 《北京档案》2007,(11):44-45
2007年3月,再次与"孔夫子旧书网"海外网友、比利时华侨梁宋生(昵称)先生在网上交易老北京史料.这虽是以万元为单位的网上交易,但梁先生的信誉是长期积累的硕果,毋庸质疑.  相似文献   

2.
目前,常见的老照片作伪方法有: 印刷品做旧:作伪者将精致的印刷品做旧,放入镜框中或装成册页出售。这类伪品多用明信片来加工,比较容易辨别,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就可辨认。  相似文献   

3.
老照片热不仅限于上世纪末,新世纪初仍在延续,一张“老上海照片”或“老明信片”5年前只售5至10元,如今已涨到100至200元一张,而且市场上很难见到原件“老照片”。老照片热不仅涉及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新闻单位,还引起了一些商家的注意。最近笔者看到《新民晚报》和《新闻晚报》分别报道了上海老城隍庙旅行社、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利用老照片进行旅游促销。前者是和江苏宜兴善卷洞联合举办,善卷洞旅游组织对象是老干部,只要老干部能拿出一张本人曾在善卷洞拍摄的黑白照片,即可免费重游;后者是与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公司联合…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9,(4)
人都有怀旧之感,特别上了年纪的人。今年,人民共和国已走过50周年,上海解放也正值5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所以大小报纸都开辟栏目进行回顾、纪念,这是一项非常值得宣传的盛事。而宣传、纪念的方法多种多样,我感到刊登一幅老照片,再配一幅新照片对照,然后引出一...  相似文献   

5.
6.
通过胶片感光和化学手段获得的传统照片上的影像一旦形成便不可修改,因而传统照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高。计算机技术和数码科技在近年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暗房难于做到的特殊影像效果成为现实,对传统照片和数码照片画面改头换面、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等已变得易如反掌。因此,当今数码时代照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真实性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那么,如何甄别照片原始性鉴定照片的真伪呢?  相似文献   

7.
人事档案的鉴定工作,包括鉴定档案的真伪和鉴定档案的价值两个方面.本文重点是探讨人事档案真伪的鉴定.  相似文献   

8.
现在已是21世纪,回过头来看看我珍藏的20多年前拍的舞蹈照片,倍感亲切、难以忘怀。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读书的的时候,苏联新西伯利亚芭蕾舞剧院在文化广场演出,大队辅导员王婉炎带我们去献花,连着看了好几场芭蕾舞。放学后,我就和几个同学关上教室的门,偷偷地练原始芭蕾,踮起脚尖,张开双臂,模仿苏联芭蕾大师的动作。  相似文献   

9.
10.
数码照片档案真伪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刚 《北京档案》2006,(12):22-23
近年来,数码照相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数码照片档案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开发利用价值日渐突出,数码照片档案实际上已成为现代馆藏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档案真伪鉴定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档案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数码照片档案真伪鉴定也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重馆藏轻鉴定的陈旧观念的影响,使数码照片档案的真伪鉴定工作,至今仍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同时,数码照片档案是现代数码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对于数码照片档案真伪鉴定的技能和方法,我们研究和掌握的还非常有限,基本处于探索阶段,这也是数码照片档案的真伪鉴定工作难于真正全面开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试从数码照片档案真伪鉴定工作中的"为什么"、"由谁"、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进行真伪鉴定等几个重要问题作一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当是老生常谈。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甚至向“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的经验之谈提出了挑战。有事实证明,就是对于某些事件的目击者来说,仍存在上当或被蒙蔽的可能。因而,作为调查者身份出现的记者,在与新闻来源打交道时既不可轻信,...  相似文献   

12.
走了味的「老照片」姚连学“老照片”时髦起来了。不少报纸纷纷设置“老照片”栏目,刊登一幅老照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甚至整版刊出老照片。一些期刊不甘示弱,不但在内页上将长篇通讯与老照片一起刊发,而且老照片上了封二、封三、封底直至上了封面。老照片出书也一下...  相似文献   

13.
试探归档照片真伪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档案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也是档案献最为珍贵的品格,甚至可以说是档案的生命。照片档案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通常认为通过胶片感光和化学手段获得的传统照片上的影像一旦形成便不可修改,因而传统照片档案的真实性是世人公认的。近年来,数码照相机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暗房难于做到的特殊影像效果成为现实,对数码照片和传统照片画面改头换面、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等已变得易如反掌,致使当今数码时代归档照片(包括传统照片和数码照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因此,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强烈要求档案部门要真正站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对归档照片进行真伪鉴定,以确保归档照片的真实性(影像原始性),这也是档案工作的历史职责。那么,如何甄别归档照片影像的原始性,有效鉴定归档照片的真伪呢?  相似文献   

14.
赵阳 《记者摇篮》2004,(5):12-13
“人文关怀”是近年来新闻传媒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上网搜索,竟得8 万余条。但究其词意,居然发现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就连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找不到具体的诠释。综合各家所言,笔者认为,“人文关怀”指的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是围绕着人与人有关的事物,围绕着对人的关怀展开的。我们曾有过不那么看重人的时候, 有过把“人性”、“人道”当成靶子批判的时候。因而,对于提倡“人文关怀”,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曾有文章认为,“人文关怀”这个词用得太滥了,不用也罢。对此, 我不敢苟同。纵观我们的社会现状,不是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档案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也是档案文献最为珍贵的品格,甚至可以说是档案的生命。长期以来,我们通常认为通过胶片感光和化学手段获得的传统照片上的影像一旦形成便不可修改,因而传统照片档案的真实性是世人公认的。近年来,数码照相机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暗房难以做到的特殊影像效果成为现实,对数码照片和传统照片画面改头换面、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等已变得易如反掌,  相似文献   

16.
严格地说,“老照片”这一题材与新闻的要求相悖,很难成为纸媒体的一个品种。但当今有不少媒体对老照片青睐有加,而且读者对老照片的阅读热情颇高。析其缘由,是老照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符号,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一种“集体记忆”,并使人们在这种有价值的回味中,产生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或温馨的亲情回忆。这种为人们所需要的又具“现在时态”的“集体记忆”,使得老照片进入了“新闻”行列。  相似文献   

17.
在考察视觉文化和视觉表征的各种思想之后,本文选择从"老照片"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流行趋势入手解读其人文审美的意义。通过"老照片"在符号学视野下的新解与其在历史传承、文化意蕴上等不同怀旧话语的分析,使其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灌注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最后,结合摄影师的文化态度表明"老照片"的文化立场,真正使其上升为社会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周刊》2007,(45):10-1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回答了记者有关“华南虎照”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24年暑期,鲁迅先生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应西北大学的邀请来西安讲学。其间适逢易俗社成立十二周年,先生在该社看戏五场,“……感到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因而除独出机杼地给社题赠“古调独弹”匾额一块以志庆贺外,还向该社慨然捐赠了五十元现洋的讲学酬金。此事至今在西安秦腔界传为美谈,而易俗社尤其念兹在兹,引为殊荣。但是此匾的原匾文本如何,至今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说道说道。  相似文献   

20.
1924年暑期,鲁迅先生等10几位学者应西北大学邀请来陕讲学,其间适逢西安易俗社成立12周年,先生在该社看戏5场,"对其办社宗旨、训练方法、管理制度、舞台演出,颇为赞赏,除向该社捐赠部分讲学金外,还亲题"古调独弹"匾额以志庆贺.此事易俗社至今引为殊荣.但是目前所见该匾有两个文本,一个做为插页收在单演义《鲁迅在西安》中,一个欲为印证,见于《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等书;前者隶书,单氏注明复制,看不出究为何人所写,后者行书,一望即知是大家熟悉的"鲁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