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几何第二册233页例5是一道探索性题目。原题如下: 已知△ABC,P是边AB上的一点,连结CP。 (1)∠AC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PC; (2)AC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如图1,在引导学生由结论探索出应满足的条件:(1)∠ACP=∠B,(2)AC:AP=AB:AC后,若就此罢手,似太可惜。为充分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及潜在应用价值,还可从条件变化,引导学生探索结论的变化情况。 探索1:在图1的基础上,作∠A的平分线交CP于F,交BC于E,如图2。(1)在此…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的核心是数学思维 .发展思维能力 ,优化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一项中心任务 ,也是素质     图 1教育的需要 .那么 ,在例题的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下面以一道题目的研究性教学为例 ,谈些浅见 .题目 如图 1,PA=PB ,∠ABP =2∠ACB ,AC与PB交于点D ,且PB=4 ,PD =3,则AD·DC =.1 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现代教学论认为 :实现教学目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探究” ,直至…  相似文献   

3.
给定△ABC和一点P ,满足∠QAC =∠PAB ,∠QBA =∠PBC ,∠QCB =∠PCA的点 (如图 )Q叫做P关于△ABC的等角共轭点[1] [2 ] .我们发现了等角共轭点的一条新性质 :定理 设P、Q是△ABC的等角共轭点 ,则AP·AQAB·AC BP·BQBC·BA CP·CQCA·CB=1 .证明 :如图 ,在射线AQ上取点D ,使∠ACD =∠APB ,因∠APB >∠ACB ,故D在△ABC外 .又因∠PAB =∠CAD ,从而△ABP∽△ADC ,故ABAD=APAC=BPCD,CD =BP·ACAP .①又由∠QAB =∠PAC ,A…  相似文献   

4.
设P是△ABC内的点,使得△PAB、△PAC、△PBC的内切圆半径相等,则称P为△ABC的“等圆点”。《中等数学》1997年第3期(三角形的“等圆点”问题)对这种等四点作了研究。受此文启发,本文考虑使△PAB,△PAC,△PBC外接圆半径均相等的点P的性质问题,得出以下结果。定理设P是△ABC所在平面上的一点,那么P使△PAB、△PAC、△PBC的外接回半径均相等的充要条件是P是否△BC的垂心或P在西△ABC的外接回上。证明设△ABC、△否则明、△AOC、△BPC的外接四分别为O、O1、O2、O…  相似文献   

5.
一、在例题解法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某些例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给出多种解法 ;变通思路 ,发散思维。例1、如图 ,点P是△ABC内的一点 ,连结AP、BP,已知∠1=30°,∠2=25°,∠C=70°求∠APB的度数。(1)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分析(图1)延长AP交BC于点D,则∠APB是△BDP的外角 ,因此∠APB=∠2+∠PDB,∠PDB=∠1+∠C ,所以∠APB=∠2+∠1+∠C。解法一 :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图1) ,延长AP交BC于点D。∵∠PDB=∠1 +∠C,∠APB=∠2…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实验修订本·必修 )数学第一册 (下 )第 1 0 7页例 5 :如图 1 ,OA、OB不共线 ,AP =tAB(t∈R) ,用OA、OB表示OP .这道看似不起眼的例题 ,隐含了如下一个重要结论 :若非零向量OA、OB不共线 ,且OP =xOA+yOB(x∈R ,y∈R) ,则A、B、P三点共线 (或称点P在直线AB上 )的充要条件是x+y=1 .证明  (1 )充分性 ,若x+y =1 ,且 OP =xOA+yOB(x ∈R ,y ∈R) ,则OP =xOA+(1 -x) OB ,即OP- OB =x(OA- OB) ,BP =xBA ,BP与BA共线 .又BP与BA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复平面上的轴反射变换 ,并举例说明把坐标平面上的有关求轴对称点坐标的问题 ,转化到复平面上来解决 ,可以使运算变得简捷 .为行文方便 ,我们约定文中所用大写字母既表示复平面上的点 ,也表示相应的复数 .定理 设A、B为复平面C上的两个不同点 ,过A、B两点的直线为l ,则以直线l为轴的轴反射变换是f(P) =B-A B - A ( P- A) A (P ∈C) .( )  证明 记P′ =f(P) ,∵  (B -A) (P -P′) (B -A) (P -P′)=( B - A)〔(P -A) - B -A B - A ( P - A)(B -A)〔( P - A) - …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2000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数学第19题: 已知,如图,ABCD是正方形,E是CD的中点,P是BC边上的一点。下列条件中,不能推出△ABP和△ECP相似的是: (A)∠APB=∠EPC; (B)∠APE=90° (C)P是BC的中点; (D)BP:BC=2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常见的四面体 (如图一 ) :棱PA⊥底面ABC ,AC⊥BC 这个四面体有如下几个已知的性质 :性质 (1 )四面体PABC中共有四个Rt△ ,分别是 :Rt△PAB,Rt△PAC,Rt△ABC,Rt△PBC.性质 (2 )四面体PABC中共有三个面互相垂直 ,分别是 :面P  相似文献   

10.
公式 若正三棱锥的侧棱长为l,侧面顶角为θ,则高h =33l 1 2cosθ ( 0 <θ<2π3)。证 如图 ,已知在正三棱锥P -ABC中 ,PO⊥平面ABC ,用向量法证明如下 :∵PO =PA AO =PB BO=PC CO ,∴ 3PO =(PA PB PC) (AO BO CO)。又因点O是正△ABC的中心 ,易证AO BO CO =O ,∴PO =(PA PB PC) / 3。∴ |PO|2 =( |PA|2 |PB|2 |PC| 2 |PA|·|PB|cosθ 2 |PA||PC|cosθ 2 |PB||PC|cosθ) / 9=(l2 l2 l2 2l2 cosθ 2l2 cosθ 2l2 …  相似文献   

11.
如图 1所示的图形在平面几何中比比皆是 ,十分常见 ,在△ABP和△ACP中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可得下述十分简单而有用的结论 .图 1正弦比例定理 点P为△ABC的边BC所在直线上异于B、C的任意点 ,记∠BAP =α ,∠CAP= β ,则sinαsinβ =BPPC ·CAAB(※ )证明 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有S△ABPS△APC=BPPC =12 AB·APsinα12 AC·APsinβ于是 ,有sinαsinβ=BPPC· CAAB显然 ,当点P在线段BC的延长线 (或反向延长线 )上 ,定理结论 (※ )同样成立 ,当AP为△AB…  相似文献   

12.
如图 1所示的图形在平面几何中比比皆是 ,十分常见 .在△ABP和△ACP中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可得下述十分简单而有用的结论 .正弦比例定理P为△ABC的边BC所在直线上异于B、C的任意一点 ,记∠BAP =α ,∠CAP =β ,则sinαsinβ=BPPC· CAAB. ( )  证明 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有BPPC =12 AB·APsinα12 AC·APsinβ,于是 ,有sinαsinβ=BPPC· CAAB.  显然 ,当点P在线段BC的延长线 (或反向延长线 )上 ,定理仍然成立 .当AP为△ABC的内或外角平分线时 ,有α =…  相似文献   

13.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高职班学员多数来自临床第一线的在职医务人员,他们大都是中等卫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学过病理学这门课程,给他们上病理学课,如果再套用单纯的系统讲授法授课,就会使学生学习不感兴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笔者在该班病理学课堂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PBC教学法的应用PBC是一种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学法,也就是说,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精心设计和采集病例,以病例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学,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一、利用面积之和证题通过引辅助线 ,把三角形分割成几个小三角形 ,则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分割成的各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运用这一关系 ,可以证明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 .例 1 已知 :如图 1 ,△ABC中 ,AB =AC ,P为BC上任一点 ,PD⊥AB ,PE⊥AC ,垂足分别为D、E ,CF是AB边上的高 .求证 :PD PE =CF .分析 由PD、PE是垂线段不难联想到三角形的高 ,由高进一步联想到面积 .这样 ,思维的角度就定位在面积关系上了 .连结AP ,容易看出PD、PE、CF分别是△APB、△APC、△ABC的高 ,而这三个三角形…  相似文献   

15.
一道高考题的推广及其应用中国科大附中黄严生如图,三棱锥P-ABC中,已知PA⊥BC,PA=BC=l,PA与BC的公垂线段ED=h.求证:三校锥P-ABC的体积这是1987年的一道高考题,此题可以推广成下面的命题。如图,三校推P-ABC中,PA与BC所...  相似文献   

16.
题目 已知OA、OB不共线 ,AP =tAB(t∈R) ,用OA、OB表示AP(新版高一《数学》10 7页例5 ) .     图 1解 ∵AP =tAB(如图 1) ,∴OP =OA +AP =OA +tAB=OA +t(OB -OA)= (1-t) OA+tOB .若令 1-t =λ,μ=t,则OP =λOA +μOB且λ +μ=1.此题可加强为 :定理 若OA、OB不共线 ,则点P在直线AB上的充要条件为OP =λOA +μAB ,其中λ +μ =1(λ、μ∈R) .证明 充分性 :∵OP=λOA+μOB ,λ+μ =1,∴OP=λOA+(1-λ) OB=λOA+OB-λOB ,故OP -OB =λOA…  相似文献   

17.
利用课本习题 ,引导学生作一些开放性思考与探讨 ,对调动学生积极因素 ,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创造思维能力 ,极有好处。九义制初中教材《代数》第三册第 77页第 2 0题 :“如图 ,在△ABC中 ,∠B =90°,点P从点A沿AB边向点B以 1cm/s的速度移动 ,  相似文献   

18.
第一试一、选择题1.在△ABC中,若ctgAtgA2+ctgBtgB2+ctgCtgC2≥1,则△ABC的形状是(  ).A.任意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2.已知x,y∈R,且3x+5y≥3-y+5-x,则x与y满足(  ).A.x+y>0  B.x+y≥0C.x+y<0  D.x+y≤03.已知P是正方形ABCD所在空间任一点,则PA2-PD2与PB2-PC2的大小关系是(  ).A.PA2-PD2>PB2-PC2B.PA2-PD2<PB2-PC2C.PA2-P…  相似文献   

19.
1.an∶bn=c∶d型如果欲证的等式是an∶bn=c∶d形式,一般要考虑证明分别含有a、b为对应边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利用面积关系或射影定理进行证明.图1例1 从圆外一点P引圆的切线PA,割线PCB.求证AB2∶AC2=PB∶PC.分析:含AB、AC、PB、PC的三角形是△PAB和△PCA,而易证△PAB∽△PCA,∴AB2AC2=S△PABS△PCA=12PB·AH12PC·AH=PBPC.例2 已知矩形CEDF内接于圆O,过D作圆的切线与CE、CF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A、B.求证:BC3A…  相似文献   

20.
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的一般途径是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中的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当所证的比例式或等积式中的四条线段不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时 ,则需一中间量作媒介 ,进行等量代换 ,举例说明如下 :1 借助相等线段代换例 1 如图 1,在△ABC中 ,AB =AC ,AD为中线 ,P为AD上一点 ,过点C作CF∥AB ,延长BP交AC于E ,求证BP2 =PE·PF。[分析 ] 由于PB ,PE ,PF在同一直线上 ,不能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 ,故应考虑等量代换。连结CP ,易证△ABP≌△ACP ,所以CP =BP。故可用CP代替等积式中的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