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审美视角下,朱光潜与其他京派作家在审美思想、审美眼光、审美批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别。从审美思想看,具体表现为情趣主义和趣味主义的不同;从审美眼光看,是通达的眼光与"乡下人"眼光的不同;从审美批评方面看,是逻辑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的不同。从审美角度辨析和检视朱光潜与京派文学群体的歧异性,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朱光潜美学思想复杂性的深刻认知,而且可以夯实中国现代美学的细部研究及基础研究。这一歧异性更能够突显朱光潜重"情趣"的直觉论美学及"人生艺术化"美学主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的美学在整体上显示出一种结构深度模式的学术趣味,杜夫海纳正是这种深度模式理论探讨中的突出代表,他从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对象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两个方面入手,详细讨论了审美深度问题,这对于现实的艺术批评和欣赏活动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曼·茵加登和米·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杰出代表。茵加登的现象学观割裂了作品结构本体与作品形而上性质的关系,而杜夫海纳的现象学则过于注重读者审美知觉的作用。运用现象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扬长避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4.
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审美对象是他现象学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他从艺术作品入手界定审美对象,指出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以及他的特殊存在性--自在自为的准主体,同时也着重探讨了审美对象的世界和审美对象的深度。笔者对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进行阐发,并探讨了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吸收和发展了布洛"心理距离说"这一理论,从艺术类型、美学原理、艺术批评等角度可看到"心理距离说"在朱光潜美学体系中的内涵及地位。该文以此为视角来探讨、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思想以“趣味”为中心内涵,把文学的“趣味”和作家及读者的情趣、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趣味”以超越狭隘的个人爱好的深广意义,“趣味”成为朱光潜最为重要的文艺理论术语。从价值取向角度而言,朱光潜“趣味论”的文艺理论思想可以理解为审美功利主义,或概括为以审美为核心,追求真、善、美三元调适。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推崇克罗齐"创造的批评",但认为这种批评忽视了价值判断,于是提出"文学的趣味"来加以弥补。批评有了价值判断,就应该有批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朱光潜所说的"纯正的趣味"。  相似文献   

8.
"趣味"作为朱光潜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其含义是指主体所具有的以"欣赏、鉴别、敏感"为主要内容的审美判断能力.在朱光潜看来,由于各人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及传统习尚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各人在"趣味"上也有所高低.实质上,"趣味"修养的最终结果是"纯正的趣味".这种"趣味"不仅是一种"广博的趣味",更是文艺上是非美丑的标准.朱光潜的"趣味"理论不仅对我们实际的人生有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当今文艺及其批评的科学规范化也有借鉴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杜夫海纳关于审美对象真实性的阐释基于其现象学美学,认为完成的作品是审美对象真实存在的前提,真实的作者保证了审美对象真实存在的基础,情感先验的客观存在表现了审美对象世界的真实价值,审美对象阐明现实,现实通过它而得以确立。这一理论以极大的深度拓展了审美经验以及艺术作品创作的旧有观点,为新的关学研究方向提供了较好的启示,其意义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杜夫海纳现象学对审美经验的极具价值的研究为美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上将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片面的研究模式,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深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着重探讨杜夫海纳美学中深度的意义及其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中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趣味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重要标志。借助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原理,可将"趣味说"的体验过程分解为趣的生成过程、味象过程和提升鉴赏力过程,这有助于更科学、更系统地理解梁启超的"趣味说"。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阐述生态审美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主要差异,并提出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的美学原则。从审美目的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是自然性原则;从审美视域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从审美方法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文学观念上,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有着坚实的美学基础和哲学基础,它可以对作品的审美价值及其社会意义作出全面评价,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在文学观念上则片面地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忽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及其社会意义。就方法论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重视考察与作品相关的外部条件,同时也重视对作品的内部关系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审视,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地从理论上得到充实和丰富。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却忽视社会历史对文学的要求,割断作品与外部条件的联系,从而使自身的批评机制成为一个自足封闭的系统,其保守性和排它性,势必限制它们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思想以“趣味”为中心内涵,把文学的“趣味”和作家及读者的情趣、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趣味”以超越狭隘的个人爱好的深广意义,“趣味”成为朱光潜最为重要的文艺理论术语。从价值取向角度而言,朱光潜“趣味论”的文艺理论思想可以理解为审美功利主义,或概括为以审美为核心,追求真、善、美三元调适。  相似文献   

15.
论白先勇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先勇的文学批评具有善于把握作品总体风格特色、偏重作品艺术技巧、艺术表现的分析以及富于"创作室批评"特征的特点,有较强的主观性,在理论上、系统上有嫌不足之处。但他的那种追求直观感悟,注重文学艺术本体特征的批评思维方式,却也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清新健康的文学批评观。而他的"创作室批评"特点则为我们寻求白先勇的文学理念和美学趣味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白先勇的文学批评本身就是其文学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嵇康人生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诉求和审美境域是“本真”生存。“本真”生存来自于自由洒脱、自然任心,所谓自然任心,即自然而然、任其自然,其美学意义表征着对现实世界与“名教”的超越,对自我种种欲望的超越,实质上则意味着一种超尘绝俗、一往不复的自由精神。在此意义上,淡泊、恬淡、自然、“本真”生存则成为嵇康美学审美诉求的内在逻辑,但这种“本真”生存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本真”生存,即不是通过认识必然和改造客观世界而有的“本真”生存,而是一种诉诸于一己心灵体验的“本真”生存,可以称之为存在论的“本真”生存,这种“本真”生存之境是嵇康审美诉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7.
钟嵘的《诗品》反复以"怨"论诗,发掘五言诗"雅怨"、"凄怨"、"典怨"、"孤怨"、"清怨"的美学特色,进而以"愀怆"、"凄戾"等强化"怨"的深度。探究钟嵘以怨为美的诗学审美标准,不难发现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成因。《诗品》上承"诗可以怨"、"发愤"论形成的诗学标准,下启"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诗学理论,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对杜夫海纳审美对象构成要素的认识尚存分歧.事实上,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就其自身的内在结构而言,主要由感性、意义与形式构成.这是一种内在式的包蕴结构:意义内在于形式,形式内在于感性.其中,意义是内核,感性的形式是外观,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杜夫海纳思想的复杂性已经有所显现:作为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并不固守现象学的方法,而是积极吸纳各种思想来充实自己的体系.这也是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一个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各种文化理论视角而兴起的研究,如结构语言学批评、深层意义阐释与解构、隐喻的美学接受、无意识语言的心理活动、审美判断力与批评等都已经渗透到了具体的英语教学之中。语篇的连贯、词汇的衔接手段的分析、词汇隐喻意义的挖空、各种语言现象和修辞现象的认知与输入性指导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教学环节迎合了21世纪英语专业的新教法:"准确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将语篇分析教学与接受美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阅读与阐释的审美批评式教学活动,则更符合当代意识和科研气氛,它不仅具有新潮的开拓性意识,而且也合乎学生心理接受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旨在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审美区分”将作品与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容易陷入“诠释学虚无主义”的理论困境,“审美无区分”则确立了艺术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悲剧、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与其世界不可分的,并以“非审美”为背景展开的审美体验,这种关系即“偶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