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慕容鲜卑为东部鲜卑的一个分部,是东胡的后裔。该部迁居辽西地区后,在鲜卑杰出的领袖人物、军事家、政治家慕容廆及其子慕容皝的领导下,积极地吸收中原传统的汉文化,迅速改变了本民族原来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慕容廆尊王攘夷、劝课农桑、发展教育、设置郡县、安置流亡,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为辽宁地区开发、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重要游牧民族,最初发迹于今天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北段,秦汉以来不断南迁,魏晋时期基本进入中原。慕容鲜卑作为其中汉化程度最高的一支,不仅影响着中原社会的发展,还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四个封建政权。本文就这四个政权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窥见慕容鲜卑社会进程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4.
后燕灭亡后,进入北魏的慕容鲜卑遭到了严酷的镇压,这是在双方历史上复杂的关系背景下发生的。这一政治事件对慕容鲜卑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墨离军在瓜州附近,朱邪部首领沙陀金山是在长安二年(702年)西迁到处月故地,并担任金满洲都督。为了更好统领该地域的沙陀部落,改姓为"沙陀",自此,沙陀部与朱邪部开始合流,合流后的部族简称为"沙陀"。后在东迁归顺唐朝的过程中,为了与未西迁的原朱邪部落合流,再一次改姓"朱邪",但并未改变其"沙陀"的称号。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干部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干部理论的阐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理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8.
在慕容鲜卑部诸首领和汉士族共同努力下,慕容部逐步深入汉化、日益强大,并建立前燕王国。期间,汉化和王国成长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曾定都山西长子的西燕政权历7帝共计11年。西燕建都长子主要由其政权的流动性特点、淝水之战后的政治格局以及上党盆地的地理形势和长子的战略地位等诸多因素所决定。长子东依太行山,逾太行八陉之南四陉通河北、河南,西靠太岳山,越乌岭关达临汾、河东;南过黄河联中原洛阳;北通晋阳接雁门、云中,历来为上党地区战略要地,从传说尧封其长子丹朱而命名,到春秋为上党乃至中国北方战略要地,战国赵、魏、韩三国在此置郡,秦设上党郡,两汉为上党郡治所,直至西燕为都9年,对中国北方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拓跋鲜卑早期历史中,发生过两次大规模迁徙:自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北段迁至呼伦湖周围,再由呼伦湖区迁至河套阴山地区.伴随迁徙,拓跋鲜卑接触其他民族的机会增多,经济模式发生变化,经济迅速发展.在迁徙中,拓跋鲜卑社会逐步演变。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中,族称释义的研究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具吸引力的问题之一。但是由于历史记载、族源传说的缺失或模糊性,使相关问题的研究面临诸多困难,也造成许多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致使目前有关古代民族族称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难以在学界取得共识。本文通过反思族称含义解释中"以地名族"的观点和语词学解释中出现的多义性等问题的同时,尝试从民族来源的一般意义上把握族称具有的含义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成因及重视开发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重视少数民族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既是民族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又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化概念是研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它能够准确和真实地展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公民、政治组织以及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政治生活变迁的内在思想轨迹。长期以来,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化是一种与其历史演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型政治化,它具有宗教性、服从性、封闭性、疏离性等特征。但随着我国社会的整体转型,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政治人格、政治认同、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等方面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政治化转型的逐渐深入,西北少数民族政治化也呈现出世俗性、自主性、开放性、进取性、融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研究史上羌人姓氏的来源及变迁,探讨羌人的族群认同问题。得出羌人在与其他族群的互动中虽然发生了涵化,但并没有放弃自身族群认同的结论。羌人在族群互动的过程中,并非被动的接受强势文化的熏染,同时也通过姓氏、姓名及相关方面的措施刻意地强调本族群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关系结构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成绩值得肯定与借鉴,不足又恰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古哀牢国的主体民族在汉文献中被称为哀牢夷。哀牢夷的族属研究从明代开始就引起足够重视。在数百年的探讨、争论过程中,原来众说纷纭的族属之说渐渐有所汇总,趋向于五种基本观点,即濮人说、越僚说、掸泰说、氐羌说、濮与昆明融合体说。在这样的族群说依据下,联系历代汉民族政权的史料及相关少数民族史料、民族传说等,通过对哀牢夷族源的考辨及历史源流的梳理,不仅使我们对云南特别是滇西民族史及民族文化有更多了解,同时也对滇西少数民族现状、跨境民族关系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8.
研究基于对民族教育的胚胎的审察,来探究教育不变的合理性内核;而对无字之书的教化传统的审视,则意在深究教育习俗的穿透力如何促成民族社会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