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从陶渊明文集看,他乐观豁达的生命观与他的思想关系密切。古今文人历来对陶渊明的思想评价不一:苏轼称他知晓道之旨,朱熹称其是老庄,陈寅恪、朱自清、朱光潜等又从不同侧面讨论了陶渊明在魏晋时代背景下思想形成的缘由。陈寅恪称老庄思想不过是其避仕的依据,而本质还是儒家。朱自清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有道家化成分,但实际上偏向儒家。朱光潜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并不单纯,隐、侠、凡三种性格都具备。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又表现了他人生抉择的痛苦与矛盾,在生命意识的消释中,儒家的伦理价值生命观和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深深影响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些为后代士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虽然初看上去陶渊明的圣人观、功业观和仁义观都是儒家思想的反映,但是稍加辨析便不难发现它们其实与王弼玄学也不矛盾。仅仅以此为据就冒然断定陶渊明的思想深受儒家影响,这样的论证逻辑显然难成立。东晋时期王弼玄学重获青睐,如果结合当时思想界的实际,把陶渊明的思想归于道家显然更合理。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他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对统治阶级有过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理想破灭后,他转而抱持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后来又深受道家安贫乐道、逃避现实思想的影响。在道家思想浸润下,陶渊明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儒、道两家思想贯穿于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始终,但陶渊明既没有儒家鄙视劳动的偏见,又不取道家放纵的行为,他的诗歌具有独创风格。  相似文献   

5.
政治大动荡,带来魏晋时期思想的大解放。陶渊明既出生名门,又恰逢魏晋时代,儒家所标榜的“不朽”,是陶渊明一生的追求。而东晋是一个苦闷的时代,渊明的儒家理想注定不能实现,渊明为了找到生命的出口,于是道家文化就构建了渊明笔下田园风光的恬淡。本文结合渊明的身世、时代和其诗文,多个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儒道文化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幽默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贫困、挫折失意、社会弊病的调侃打趣,其幽默融合儒道,既有道家的批判与智慧,又有儒家的达观与亲善。陶渊明将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俗世生活的挚爱结合起来,形成了诗化自适而又深刻有力的幽默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我国伟大的田园诗人,他开创的田园诗派至今为人们乐道。但关于陶渊明的形象,包括描写他的第一篇诔文《陶征士诔》在内,《宋书》《晋书》《南史》都把他当作一位纯粹的隐士,关于他文学成就的描写则寥寥无几。考证这几篇文章对陶渊明的记载以后,不难发现,造成陶渊明隐者形象的原因除了魏晋隐逸精神的高扬,以及当时文坛盛行的骈俪的文风与陶渊明的文风不一致之外,还有史书撰者个人对陶渊明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陶渊明通过田园山水展现了对世俗官场的厌恶和对利禄权势的淡泊。除此之外,陶诗还表达出了一种"乐"的情怀,陶渊明诗歌中的"乐"显然受到儒家的"乐"文化的影响,但也对儒家的"乐"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周德新 《华章》2007,(9):53-53
儒家死亡观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死亡观的流变.儒家死亡观一方面重生轻死,而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厚葬,这反映了儒家对死亡理解的矛盾性.研究儒家的死亡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看待死亡,树立生死辩证统一的观点,提高生存质量和实现生命的价值,有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哲学转向,国内学者渐趋关注先秦诸子的语言观问题。儒家的语言观是一种"言必有中"的德性的语言观,其既符合中道又符合德性的要求。在德性语言观的关照下,儒家语言观必然涉及言与行、言与意、言与人三者的关系。儒家语言观得以彰显后,对儒家语言观的当代价值的探讨便有了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儒家语言观有助于当代人修为自身的德行;有助于当代人坚持慎言慎行之道;有助于当代人处理好言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剖析宋人神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笔者认为,宋人主要是从人品和文品两个方面对陶渊明及其诗文予以神化的,宋人神化陶渊明的主要原因与宋代三教合一、理学兴盛的思想状况和崇尚平淡自然、意境、韵味的文风等紧密关联。本文还就宋代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的总体特征及其神化陶渊明现象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饮食男女"是当今社会普遍喜谈的话题,也是我国古代儒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先秦儒学从来没有否定过男女之间性爱需求的合理存在性,只不过他们把人的这一需求定位于生物学层次而已。与此同时,先秦儒学还提倡用德行礼教来规范、节制"食色",使其不至于放任自流。《毛诗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传统儒家"食色"观的精炼表述。陶渊明《闲情赋》则是传统儒家"食色"观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大诗人中一位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家。就其基本思想而言,传统的观点主要有两种道家说和儒家说。陶渊明出仕、隐居、躬耕、读书、作诗的生活历程、具体诗文作品以及陶渊明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综合分析说明,无论是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还是诗文创作,审美情绪,道家思想对陶渊明更带有根本性的影响,陶渊明的任与隐都不类于儒家而近于道家,老庄哲学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王绩《游北山赋》和朱桃椎《茅茨赋》继承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统,开拓了初唐赋的新境界,其清新朴实的文风更与富贵华丽的初唐宫廷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陶渊明佛教观与玄学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玄学观中的“乘化”思想,是其人生观里的深层意识,它对陶渊明取舍当时佛学的不同派别、教义起着主导、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齐梁时代"辞有爱奇,言贵泛诡"的绮靡文风,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提出了"文质附乎性情"的"真性情"观.这一观点是对儒家"修辞立其诚"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对后代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章元 《学语文》2013,(3):21-2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伟大的田园诗人,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气节和归隐田园的人生取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并将继续影响着后人。陶渊明的人生意趣、价值取向明显有别于儒家的积极人世精神.集中表现在对官场的厌弃和对田园的向往。追求一种自由冲淡的田园生活。  相似文献   

19.
论初唐四杰对骈文的革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初唐四杰的文学观及骈文作品的分析,展示他们在唐代文学和中国骈文发展史上的贡献,即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从为情纬文的角度出发,改革六朝以来的骈文文风,使初唐骈文在思想内容和审美形态上展现出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颜氏家训》中的孝道观主要体现在重视对子女的孝伦理教育,主张父慈是子孝的重要条件,要求子女既要赡养父母,又要尊敬父母,还要以礼安葬和祭祀父母。《颜氏家训》主要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观,但对儒家的孝道观又有所变通和发展,更适合了民众的需求。《颜氏家训》所宣扬的孝道观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