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自2000年1月调入清华大学以来每年都给本科生授课。我想谈一谈自己对本科教学的一点体会和感想,与大家分享。很多老师教学经验比我丰富,而且讲得比我好,我只是抛砖引玉。一、清华大学学生的特点和清华大学老师的历史责任对于清华大学学生的特点,每位清华老师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我的感受也许和大家一样:第一个特点是清华学生都很聪明,清华学生的智商绝对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楯 《教师博览》2012,(8):16-17
清华大学,已历百年.有些话要说. 被一些人称之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是我的五太姨夫——他的夫人韩咏华是我奶奶韩俊华的五妹. 梅贻琦因在1949年前离开当时的北平去了美国,后又创办台湾清华大学,其间,还任过"教育部长",所以留在大陆的我们在很长时间一直受其影响——先是我父母,后是我兄妹,每逢运动,都要"交代";当时,有人说:梅贻琦是"战犯",最起码,也是"反革命".  相似文献   

3.
问:你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你是怎么看的?蒋方舟:首先,我写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话。在我平时看的书和网上看到的文章中,这真的不算很过激的  相似文献   

4.
媚娘 《初中生》2005,(18):12-13
从小学到初中,因为父母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几乎每年都要转一次学,所以我从来没有上过名校.尽管我无论转到哪个学校,成绩从来都稳坐年级第一名,但总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些平庸的学校得不到发挥.鹤立鸡群有什么意思?上好学校、考清华大学才是我最大的愿望,是支撑着我努力学习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学校里,一校之长与教师的距离有多远?我想到了一位历史人物——近代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在十年之间从一所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跻身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梅贻琦曾说过一句话:"我当清华大学校长很容易,只不过是给教授们泡泡茶、端端凳子罢了。"不久前,有杂志刊发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的一篇文章——《每一个教师都是校长》。柳袁照任职校长十几年,很少在学校大会上作报告,每次大会都是请教师上台发言,开学大会也不例外,一律请教师讲,让教师来布置工作。用柳袁照的话说,学校每个教师都是校长。  相似文献   

6.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 1932年春季,我借读清华大学。我的中学旧友蒋恩钿不无卖弄地对我说:“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图书馆!墙是大理石的!地是软木的!楼上书库的地是厚玻璃!透亮!望得见楼下的光!”她带我出了古月堂,曲曲弯弯走到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正>刘欢和黄渤有一个共同点,两位学的专业都不是自己现在从事的职业,但两位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很高的成就。当我讲历史的时候,有人就会问:"你不是搞音乐的吗?术业有专攻,你搞音乐的讲什么历史?"我就跟他说:"对不起,说我搞音乐也不对,我在清华大学读的是无线电专业,我是学雷  相似文献   

8.
关于今天的报告,我想先从清华大学讲起.一来从清华大学的角度说,非常感谢南开中学长期以来每年都输送很多优秀的学子到清华去.二来历史上南开和清华的渊源很深,南开的张伯苓校长,最早在清华学校刚成立的时候,曾经兼任过教务长;南开中学的毕业生,曾有三位做过清华大学的校长.再有,下一步我们要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进一步推进南开中学教育改革,这项教育改革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学改革与大学改革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介绍清华大学的情况,可能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在清华大学召开首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端论坛暨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建30周年纪念大会。作为这一学科建设的老兵,心情非常激动。记得1983年学校调我参加清华大学文科复建,当时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林克对我讲:"清华大学文科复建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起步",并要我具体负责这项工作。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始终是我生活的重心之一,我的后半生能为这一学  相似文献   

10.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大家好!周南照教授和王一兵先生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专家,他们刚才的报告无论是从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实施途径层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在这里,我想用清华大学作一个案例,具体地揭示中国大学在国际化进程当中所经历的一些必要阶段。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月19日晴星期四今天是冬令营活动的第二天,一想到要去梦想中的清华大学,我就兴奋不已。起床的时间还没到,就早早地醒了,要知道,这一整天我都可  相似文献   

12.
温儒敏 《今日教育》2012,(11):37-39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都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一带,几乎毗邻而居,北大清华更是一墙之隔,可是彼此“性格”明显差异。我来妄加评论,也算是有些“条件”的,我和三所大学都有密切的关联。本人是人大的校友,1964年入学,1970年分配离校,在人大待了6年(那是大学本科五年制)。  相似文献   

13.
最近听到一位师大的老师对我说 ,他被清华大学教师培训中心请去讲教育理论。听课的以青年教师为主 ,也有一些老教师。他们听课十分认真 ,提了许多问题。听课的老师都是很有学问的 ,大多是留学回国的博士 ,在专业上都是顶尖的。但是他们说 ,他们不懂得教育理论 ,要在清华大学教好书必须学点教育理论 ,掌握教学的技能和技巧。为此清华大学成立了师资培训中心 ,凡是青年教师都要经过培训才能上讲台。这位师大的老师说到这里很激动。他说 ,在师大可是另外一种景象。在师范大学讲教育理论的 ,尤其是讲教学法的老师最不被重视。一般老师都不愿意研…  相似文献   

14.
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虽没上过学,但读了不少书.我的中学时代是在天津南开中学度过的,后来考入清华大学.家庭和学校都给我营造了一种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我的父母特别注重培养我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让我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我的父辈们对文学、艺术、音乐、戏曲、体育等方面都极为爱好,还组织了家庭小乐队和家庭篮球队,经常演奏、比赛.  相似文献   

15.
我叫任顺良,高1962级2班的学生。1959年9月,从綦江二中(现在的棊江东溪中学)初中毕业,考进了重庆20中(现在的重庆育才中学)。1962年考进北京的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在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68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毕业(当年的清华大学是6年制)。回顾自己的一生,真是感慨万分!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  相似文献   

16.
在即将毕业的那些日子,每天我都在设想着未来。因为考研成绩没有下来,一切都是未知数。在那段等待的日子里,我也曾找过工作,但都是抱着积累面试经验的想法而去的。研究生考试,我报考的是清华大学,必须承认,对那所名校的向往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思想,所以并未将找工作事情放在心上。  相似文献   

17.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1932年春季,我借读清华大学。我的中学旧友蒋恩钿不无卖弄地对我说: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图书馆!墙是大理石的!地是软木的!楼上书库的地是厚玻璃!透亮!望得见楼下的光!她带我出了古月堂,曲曲弯弯走到图书馆。她说:看见了吗?这是意大利的大理石。我点头赞赏。她拉开沉重的铜门,我跟她走入图书馆。地,是木头铺的,没有漆,因为是软木  相似文献   

18.
胡艳  姜思羽 《中国教师》2023,(2):125-128
<正>我生于农历1932年十一月初十,在北京海淀。父亲是清华大学的会计,母亲没什么文化。我家兄妹4人,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从小生长在清华大学附近,但我家的生活也就能维持个温饱。1939年,我在海淀最有名的学校—海淀中心小学上学。初中则是在培元中学上的,培元意在培育中华民族之元气。学校的老师水平都很高,我的成绩也很好。但因为家庭困难,我无力上高中,后来就上了师范。下面,我详细讲一讲我读师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北京的清华大学是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学,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在台湾也是知名学府。一个人,从台湾的清华大学毕业,留美取得博士后两年,最终落户北京的清华大学。她说,这是她与清华解不开的缘份。 她就是现在清华大学的教授、“地震波勘探开发”联合研究所的所长杨慧珠女士。 在见到杨慧珠教授之前,我想,她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会不会象我采访过的专家学者那样,思维严  相似文献   

20.
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制定了“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清华大学的办学实力、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非常有幸能够在2004年到清华大学工作.有机会参加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清华大学有很多个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基地,我主要就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探索实践谈一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