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电脑》2009,(5):I0002-I0002
1912年4月12日深夜.超豪华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号不幸在纽芬兰附近海域与冰山相撞.冰冷刺骨的海水无情地涌入船舱,死亡的阴影笼罩了船上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哎哟,不好了!船要沉了!”(题图)。海洋中的沉船事故屡见不鲜,最出名的就数撞上冰山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了。不过,别紧张,这里介绍的这艘船不是在沉没,而是发明家有意为之的。  相似文献   

3.
陈刚  任旭清 《历史学习》2003,(10):36-37
近来,一些地区的高考模拟试题和历史类教学期刊上的文章,均涉及到“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其‘转折’主要指什么”的问题。通过教学我认为这个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1)“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2)“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3)认为前面两种观点都正确,即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和“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两项。笔者的看法倾向于第三种观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转折”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  相似文献   

4.
作为互联网革命的产物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主宰80后一代青年人的主流文化。我们这些印刷文化的过来人,对这一新崛起的网络文化,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得不认真对待。而最认真的对待方式,就是理解它,熟悉它。两种文化需要沟通和互动,两代文化人也需要对话和交流。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传统与未来之间获得某种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通过两种类型的小说,即书写被正史排斥的人物、事件和重写正史已写的人物、事件,用复数小写的“小历史”改写了单一大写的“大历史”,从而质疑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态位次与系统平衡,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自我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征服和无穷算计势必把人类逼入"自我中心困境"。基于反思这一困境而建立的"反人类中心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局,不可避免地将人类整体利益虚置并与反人道主义不谋而合,不仅削弱了对生命个体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最终成为一种生态法西斯主义。而唯有将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二者高度融合的"生态中心论",才真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中获得了某种层次上的重大跃迁,使当代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并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7.
何云峰 《云南教育》2008,(10):13-17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邓小平亲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建设道路为第一次;1978年批判“两个凡是”为第二次;1992年“南方谈话”为第三次。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拙文《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主要谈了如何从“看戏”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历史。按在中国历史这台大戏中,最富变化与性情者,无疑是“演员”。如果不明个人与人群,不明家庭与家族,不明民族与民族群,也就不能明历史。所谓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人演出的历史;我们出于主观所研究的“历史”,当然主要就是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吴才兴 《新高考》2010,(2):30-31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会出现很多“第一”与“最”,它们往往会成为历史中的关键点或转折点。而这些内容也常常成为高考试题中的“题眼”和解题关键。如果能将历史中的“第一”与“最”搞清楚、弄明白的话,对于学习历史是很有裨益的。下面将新课程教材中的出现的“第一”与“最”加以整理,供同学们参考,以期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一个多世纪以来,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马克思从未离开这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和远大理想以前所未有的伟大力量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及人类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前,“物联网”还没有公认的概念,总体来说,它是一个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一个巨大网络,就像电脑插上网卡、WIFI等上网设备,让所有的物品都能通过RFID电子标签等技术联系在一个庞大的网络之中,实现智能化的监控、识别和管理。“物联网”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其应用领域和应用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真实的,但又是可以想象的,历史因想象而变得鲜活。学界有许多关于历史想象的论述,在给我们以很大启迪的同时,也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拟就历史想象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浅见,以就教于方家。问题一:历史想象何以可能?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一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1]。  相似文献   

14.
一、历史诠释学有关历史是什么的解释 诠释学是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西方已有漫长的历史。诠释学是“意义”宣告、译解、阐明和解释的技术,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我们自己的世界。所以历史诠释学就是发现、理解、阐明和解释历史意义的技术,以便把另一个时空系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意义转换到我们的世界之中。∞我们知道,由于历史认识的对象不是当下的现实存在,如果不进行意义的转换就不可能有对历史的理解,因此,从学科性质上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对人类过去的一种解释、说明与记载。  相似文献   

15.
问题的提出 以往,大家一直将人类世界的问题划分为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思想文化问题三大类,然后再分为若干小类。长期以来,笔者赞同这种分类方法,并在历史教学中广泛运用。如在复习教学中,总是将历史学科的内容组织成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三大板块,进行专题复习。考试测评时,总是将历史试题分为经济史试题、政治史试题、文化史试题三种类型,注意其间的搭配。近来,笔者逐渐发觉,无论是从现实的角度看,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世界的问题都不止这三类,换句话说,人世间还有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入这三大类问题之中。由此,笔者对这种“三分法”的完备性和科学性产生了怀疑。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长期以来对黄巢、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和义和拳运动的一味颂扬,对曹操的肯定评价和对武训的否定评价提出置疑,论述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上还需继续清“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阿凡 《初中生》2012,(22):37-41
军事发明的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战斗任务或提高军事实力。谈到军事发明,你可能会想到隐形轰炸机、太空武器、激光武器等高科技产品。现今,越来越多的发明被应用到军事领域。不过,也有一些军事发明,压根儿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外部知识如何被学生获得、占有并转而成为学生个体的内在力量、精神财富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学理论研究莫衷一是,教学实践左右摇摆,争论与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教学的方法、路径、机制,却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真正能够进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两次倒转”教学机制揭示:性质上,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将人类认识过程“倒过来”的过程;内容上,学生认识的起点是人类认识的终点;过程上,则是把“倒过来”的过程再“转回去”,即通过学生典型地、简约地经历人类认识过程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全面占有人类认识成果,能够深刻理解人类认识过程的意义、过程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走入历史并具有创造未来历史的能力、品格与情怀。“两次倒转”试图从理论上使种种二元对立得以消解,使教学活动能够将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有机统一起来,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教育性的教学活动,也使教学认识论得以具体化、现实化。  相似文献   

20.
吴效群 《红领巾》2004,(6):33-35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负有“赞天地之化育“的职责.中国文化倡导“仁民爱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