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文新解】《安塞腰鼓》的层次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描绘一群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  相似文献   

2.
刘芳 《现代语文》2007,(1):34-34
教学设想: 1.多朗诵,在朗诵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2.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一中心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3.围绕生命的勃发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和江南的议论。(在多媒体图景的比较下加以感受) 4.写读拓展延伸。  相似文献   

3.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相似文献   

4.
来建平 《青海教育》2003,(10):37-3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安塞腰鼓》正是以诗载情,达到了“情”、“辞”、“文”、“理”的完美统一,创造出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意蕴美,也创造出阳刚火烈、酣畅淋漓的形象美。《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散文名篇,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这一曲腰鼓擂出了黄土高原人生命中潜在的能量的萌动与爆发,是一曲生命和力量的礼赞。  相似文献   

5.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相似文献   

6.
周桂生 《湖南教育》2003,(17):38-38
《安塞腰鼓》是选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8.
没有去过陕北、延安。路途并不遥远,可隔着黄河、吕梁山,隔着广袤的黄土高原。但是,那一方地域在我们心中并不陌生,那里的土地、山川、风情、民众……好像可感可触。是什么使我们走进了、了解了那块土地?是文学和艺术。小时候读长篇小说《保卫延安》,那场“圣战”的宏大、艰苦、悲壮,解放区人民对党中央的保卫和支持,在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后来读抒情诗《回延安》,其间洋溢的革命战士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思念,延安人民对回归的赤子的浓浓情谊,至今想起来都怦然心动。有一首叫《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陕北民歌,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唱到五六十年代,直到21世纪初的今天,又在山西民歌手阿宝的口中唱出了新的韵味和新的意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相似文献   

9.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相似文献   

10.
董琼 《湖北教育》2007,(10):21-25
教学实录一、导入"安塞"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生:安塞腰鼓。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学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气势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都可以感受到蕴涵其中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2.
(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家三代在田野里散步. 生: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背起一个老人,一个中年妇女背起了一个小孩. 生:看到当时的景色很美,有金黄的菜花、碧绿的菜畦.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画面上的男人很孝顺,他能够背起他的母亲,可见他爱他的母亲.  相似文献   

13.
读罢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耳边那持久不绝的鼓声 ,动人心魄 ,令人有种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激动。这首对陕北人生命与活力的颂歌 ,带动我们为生命呐喊、自豪 ;把我们对生命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由朦胧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地去体验生命过程中的沉积、勃发、沸腾与升华。沉积。 80年代中期 ,正是祖国蓬勃发展之际 ,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 ,全国各地纷纷出现新气象。而此时的黄土高原 ,却依然沉默 ,如同那些静静的鼓、人和遍地的红高粱 ,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停止了运动 ,岁月和生命似乎没有在这里留下任何痕迹。但我们仔细观察就会…  相似文献   

14.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读来令人为之震撼。那磅礴奔放的表演使我沉浸在一种生命的强盛中。安塞腰鼓不但是生命力量的载体,更是美的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种美朴实无华,自然健康,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不夹杂任何杂质的美,是原生态的美。一、景美黄土高原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有他特有的风貌: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山川,厚重的土地,这一切尽显着顽强的生命与磅礴的力量。作者将这场壮观的表演安排在  相似文献   

15.
《安塞腰鼓》,文情并茂。作者取题“安塞腰鼓”,但他并没有把文章写成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简单介绍,而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像,在描摹声音、舞姿的基础上,激情满怀地赞颂表演者的气质和伟力,赞颂黄土高原人民群众世世代代不屈的追求和奋力拼搏的精神。这种艺术审美和人格审美的交融,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课文品读] 《安塞腰鼓》奇妙的抒情艺术 凡是读过《安塞腰鼓》的人,就一定能感受到文中激扬的情感。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叙“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是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作者奇妙的抒情艺术,值得我们体味、欣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笔者对《安塞腰鼓》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安塞腰鼓、美读课文,体会激情、探究写作意图、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展现了笔者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19.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撼人心魄,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激情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深刻内蕴的诗性礼赞。它的美学价值同样也是散文领域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0.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意味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自从它在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后,便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系梦牵。文章的美点很多,择要略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