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纲说明】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复习范围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删减:一、2004年历史《考试大纲》中有而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已删掉的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屯田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二、教学大纲作了要求而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未列入的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三、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指定的考试范…  相似文献   

2.
吴趼人一生创作了《痛史》、《两晋演义》、《云南野乘》等三部历史小说,并在《两晋演义序》、《历史小说总序》、《月月小说序》等评论中专门阐发了他的历史小说观。其历史小说作品及其历史小说观,对明清历史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既有所承继又有所革新,显示了晚清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3.
潘润娇 《天中学刊》2006,21(6):72-75
两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罕有的个人主义泛滥时期,它的极端发展导致晋人的无情无义,这些都对有晋一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说新语》以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示了深情与无情在两晋名士的怪异统一。从政治角度探讨晋人此种精神风貌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钟嵘在《诗品》的卷中、卷下两次品评应璩,这是不符合《诗品》的品评标准的。从钟嵘确定品第的标准以及应璩的诗歌特色及其当时的影响出发进行分析,得出应璩确实应该被列在卷中的结论,同时疏证了《诗品》卷下"晋文学应璩"条,证明其应是"晋文学应贞"之误。  相似文献   

5.
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言简意赅,历来为中学语文的传统名篇。然而有些词句令人费解,笔者浅陋,兹试析两处。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相似文献   

6.
东晋《爨宝子碑》碑文用典颇多,文章一一指出其用典之处,并从先秦典籍中找出出处。从《爨宝子碑》中“相与铭诔”、“爰铭斯诔”表述引申开去,论证汉晋时代诔碑两种文体的合流。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些课文后面插有补白,其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两篇课文后面补的是明代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和李贽的《四书评》中的几个片段。大家知道,王夫之和李贽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给《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作  相似文献   

8.
<正> 春秋、战国两个时代虽相联,但有很大的不同,纵观春秋历史要求产生《左传》,纵观战国历史要求出现《战国策》。从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年前453年),史称春秋时代;从三家分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年前221年),史称战国时代。这两个时代与《左传》、《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大致相同。《左传》和《战国策》是两个时代的标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历史时代的变化,有一段非常全面、非常精辟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系年》对春秋战国的国际关系有许多揭示,以晋楚、晋秦关系为中心,审视晋国的邦交,同时将相关记载与《左传》等传世文献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晋、楚两国史事在《系年》中所占比重最大,《系年》较明晰地记录了两国的争霸始末。按《系年》的话说,“楚以与晋固为怨”,两国关系以对抗为主旋律。晋秦关系按照《系年》的话说,一开始是“秦、晋焉始会好”,后来“秦焉始与晋执乱”,经历了由亲善到对抗的道路。此外,《系年》对晋齐、晋吴、晋越关系均有称述。  相似文献   

10.
沈邦兵 《文教资料》2010,(10):14-15
本文探讨了向秀、郭象《逍遥义》与支遁《逍遥论》的思想理论和影响,指出后者正是两晋时期佛玄交融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史记·晋世家》认为“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许多史学著作采用此说,使《史记》说一直是学术界主流说法。与《史记·晋世家》不同,《国语·晋语》记载“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一些学者认为《史记·晋世家》记载有误,应采用《国语》说,却得不到学术界认可。本文认为,《史记》所载重耳年龄有失,学术界应予以改正,《国语》说虽相对合理,然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关于重耳的年龄,学术界应以存疑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12.
《文赋》在从两晋到南朝的文体观念及其相应的文体学著作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赋》的文体价值观上承曹丕《典论·论文》,下接《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体价值观念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重要的过渡位置,其所体现的文体观比《典论·论文》有了很大的深入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中节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根据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资料”,此旬译为“晋鄙合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对此句,我有些疑义,晋鄙为什么要举着手看公子呢?是举手指着公子吗?从上下文中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判断,何况晋鄙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穆天子传》的神话历史化、历史的神话两种同时并存的倾向展开论述 ,指出这两种倾向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亦真亦幻的神话境界。并论述了《穆天子传》出土以后对两晋、南北朝时期神话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北方黄河流域同时出现了“晋”和“梁”两个政权名称。五代“梁、唐、晋、汉、周”,是前后相继的,这两个政权不应该出现在同一图中。后晋和后梁的历史地理$山东省东明县实验中学@张春芝  相似文献   

17.
新刊布的《周晋盘》、《周晋鎣》是名周晋者为其父丧所铸的两件配套之器,两器铭文相同。关于铭文的释读,尚有可以补释的余地。铭文所云"丧厥胡考,不敢视厥身",其意比较费解,分析相关材料,可以推测其意思是名周晋者不敢视其逝世的父考之身。联系《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可以推测《周晋盘》即礼书所提到的丧礼中承接浴尸之水和置冰寒尸的"夷盘"。这对于认识《士丧礼》中的夷盘礼制问题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龙场时期,王阳明居夷处困,精研易道,加上独特的“悟”,其以《恒》《遁》《晋》义理为基础,然后借卦辞、彖辞与象辞呈现出对儒家价值的坚守,现实遭际的自省。具体来说,就是从占卜出发,容纳了义理解释,以占卜预视的吉凶为警醒,将所知的变化之道引入到自身的德性修养中来。以《恒》《遁》《晋》三卦中包含的道德价值激发自己的理性和生存意志,进而自昭明德和挺立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9.
<正> 继先秦、东汉以后,两晋南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隐士辈出的时代,据正史隐逸传载,两晋有隐士三十九人次(包括十六国),刘宋十八人次,南齐十二人次,萧梁十三人次。《陈书》隐逸传缺,《南史》载陈隐士一人次。由于陶潜《晋书》、《宋书》皆有其传,除掉一人,总计八十一人。其他纪、传所及隐士计二十余人次。而实际上的数字定远不止此。如此众多隐士的出现,无疑表明隐士已成为当时较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颇有研究的必要。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此现象的成因及其相关问题做初步的探讨,其他问题当另文考察。论及两晋  相似文献   

20.
一、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的最新变化1. 2004年历史《考试大纲》中有而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已删掉的内容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周朝的强盛;井田制。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刺史制度。西域各族。两汉时期与越南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屯田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和募兵制。隋唐时期的宗教和哲学;教育。庆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