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市场与“双向选择”原玉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科技市场、人才市场日趋完善,用人部门和被聘用的人员都期望人才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所以,实行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经过学校推荐,学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分配实行“双向选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对这一改革,理论上如何认识,制度上如何完善,心理上如何适应,迫切需要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仅就“双向选择”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 在经过大劫大难之后,中国人终于认识到:振兴实业和实行立宪国会,并非根本之图,“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由此,“立人”成为五四启蒙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整部现代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对“新人”的追求与塑造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5.
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  陈骁 《上海教育》2001,(8):23-25
背景资料:1951—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基本上执行的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的方针和“分成分配”的方针。1972—1979年:这一阶段的毕业生为“文革”期间推荐入学的学生,根据国家规定,除社来社去的毕业生仍回原社、队安排外,其余毕业生原则上哪来哪去,由原选送的部委、省市分配,国家只作少量调剂。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毕业生就业仍沿袭由政府“统包统分”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如何将高校毕业生输送到国家最需要和毕业生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怎样才能使国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利益得到保障?自1981年以来,全国肩负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同仁们都在苦苦地思索。1983年,一种试验性、探索性、改革性的毕业生分配办法在艰难中起步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供需见面”。所谓“供”指的是学校和培养单位,所谓“需”则指用人单位。学校和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学校和培养单位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的专业、使用方向以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用人单位向学校和培养单位介绍自己所需专业、人数、使用意图以及具体要求,双方在国家关于毕业生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经过协商落实毕业生分配计划。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以“包”和“统”为特征的现行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了。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已是大势所趋。我院作为交通部毕业生分配改革的试点单位,在去年12月18日,首次召开了八九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  相似文献   

8.
1 技术和成果作为商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技术和成果作为商品除具有一般商品所具有的属性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性质。 1.1 技术成果商品使用价值的体现方式不同在交换关系中,转让方和受让方的关系并不象一般商品那样随着货币转移的结束而结束,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有待于受让方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部分名词从语义上含有形象意义和感情色彩意义,是实现“副+名”结构组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程度副词含有的程度量的语义特征和名词的形象意义与感情意义含有的性质语义互相选择、互相匹配,最终实现“副+名”的成功组合。  相似文献   

10.
我院研究生分配工作自1989年开始,试行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学校推荐、学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办法,调动了用人单位、学校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基本上做到了“三满意”,给研究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活力。尽管这种分配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认为它的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坚持。一、我院“双向选择”的基本做法1.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毕业生输送  相似文献   

11.
12.
为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国家在总结前几年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将逐步实行“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从理论上来说,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人才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基础性作用,使人才配置到最需要、最能发挥作用、最能创造价值的职业岗位上去;在操作方法上,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主导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据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拥护“双向选择”,但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素质准备,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忧喜参半。  相似文献   

13.
毕业研究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进行考核、择优录用,这种将竞争机制引入研究生毕业分配工作之中的“双向选择”,对于打破以往全封闭、行政化的统分统配,对于加强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对于培养单位掌握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和用人制度的改革,无疑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在实施这一毕业分配措施的过程中,曾有一个时期由于对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和引导,试图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逐步过渡到人才市场,从而建立一种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完全自谋职业全商品化的分配模式。这种想法和作法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话说龟兔赛跑后,兔子输了,深感不服,又向乌龟下了挑战书。乌龟自知实力不足,便提出"公平竞赛"法:兔子依照身材比例,造一口铁锅背上,跟乌龟赛跑。这规则看似公平,其实不然。乌龟从出生开始,就背着它的龟壳。它这样爬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早就习以为常了。  相似文献   

15.
1988年6月,我校受上海市高教学会的委托,牵头召开了上海市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研讨会。与会同志对当前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改革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对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双向选择”的优越性大家认为这几年来毕业生分配改革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当前试行的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具有不少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双向选择     
提起这改革,我们班呀,也进行改革啦!刚换了一位老师,新词一个劲地向外冒,最近,还冒出了“双向选择”这个前所未闻的新词。这下,可把我们给乐坏了。每个大组选出一个“头儿”,然后由“头儿”去选择大组的成员,五个星期后通过纪律、成绩、卫生等方面的评比,选出“红旗大组”,这就  相似文献   

17.
发挥学校在“双向选择”中的主导作用李佐培,李文涛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近期内在全国有关高等院校实行的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是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向最终实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这个长远改革目标过渡的积极而有效的办法。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8.
(一)实行“双向选择”,是突破高校毕业生单一计划分配体制,全面改革的客观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都是由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统一分配的。这种就业制度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与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就显得越来越不协调了。  相似文献   

19.
1988年以来,我校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改革毕业生分配工作,试行了“双向选择”的办法。此项改革一试行就引起强烈的反响,推动了高校教育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改革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为了及时反映情况,研究改进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工作,在今年的公开招聘活动中,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访问调查等方式,分别征集了负责分配工作的教师、毕业班学生和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现将有关问题初步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人尽其才,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劳动、是教改成功的关键。为此,从去年秋季始五河二中改变了单一地由校长自上而下分配教师工作的做法,在本校进行了“双”向选择”聘任教师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