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冬梅 《广西教育》2014,(41):66-67
正一、教材简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学会用直尺正确画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摆一摆"等)认识角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指认出现实中的角及其各部分名称,会用各种材料做出或画出角,在此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陈晓玲 《广西教育》2004,(4A):38-39
教材说明《角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P64的内容。教材通过一幅街景图,引出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相似文献   

3.
<正>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同样如此。苏教版二下《角的认识》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角。教材要求通过画一画、找一找、认一认、做一做、玩一玩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初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角、在操作中认识角、在应用中理解角。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角  相似文献   

4.
施庆伟 《考试周刊》2013,(69):68-69
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画正方形》,为之折服,认为是"沉稳、淡定、睿智"的一种艺术享受,充满"数学的魅力". 一、层层递进:让学生历经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在《画正方形》这节课上,刘老师通过"三画一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三画"就是:一是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任意面积的正方形且四个顶点必须都在方格子的交叉点上,学生驾轻熟旧,虽大小不一(最大的只能画出面积是36的正方形),但都是横平竖直的正方形跃现于方格纸上,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13=1,2=4,32=9,4=16,5=25,6=36;二是在同样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正方形,并且四个顶点必须都在方格子的交叉点上,但面积不能是1、4、9、16、25、36的正方形.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并认识平行四边形。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积累感性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七巧板、直尺、三角尺,能折的长方形、正方形小木框、小棒(6长2短)、方格纸。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再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简便易行的操作,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铺垫。最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7.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课例有不少,自己以前也上过这  相似文献   

8.
课前思考:“锐角和钝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了直角,并能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的编排是先从现实生活中的斜拉桥提取出三种角,然后认识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接着是折直角、用活动角摆出锐角和钝角,最后是几个相关的练习,分别是在实物上找角,辨认三种角,画三种...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6~67页例题、“试一试”,第68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两等活动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相似文献   

10.
《江西教育》2009,(9):9-10
主持人(南昌市青云谱区教研室教研员):“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内容,可以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基础。这个内容的学习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并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万珣芳 《现代教学》2013,(11):45-4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认识》是上海二期课改小学数学第三册几何小实验中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已经接触过不少表面是方形的物体,但那只是从生活现象的角度来观察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已学会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在二年级时认识了角和直角。本课程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与角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以后学习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基本特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深入研究多边形的特点,也是学生后续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重要基础。【初次实践】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谈话: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相似文献   

13.
张静 《贵州教育》2012,(8):40-44
课例背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六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相交与垂直”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策略是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找一找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突破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呢?一、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思路才开阔,思维才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有趣的图形”一课,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时,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类似的图形,学生兴趣很高,都想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发现,如中秋节的月亮是圆形,瓶盖的面是圆形,筛子是圆形,…  相似文献   

16.
刘烁 《贵州教育》2012,(18):32-33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可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为第1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三年级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作准备;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角、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再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简便易行的操作,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铺垫.  相似文献   

18.
在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看”、“找”、“画”、“摆”、“折”等方式,促使学生各种感知器官协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角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实物,联系生活实际,从实物中逐步抽象出角,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制一制等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我在大屏幕上演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把看到的和得到的结论说一说。本来学生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的目的只是巩固。谁知有一个学生回答“:我看到正方形变成长方形了。”当时我一愣,同学们也丈二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