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常常被斥之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个“不知”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如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  相似文献   

3.
一次改革的20余年中,总的指导思想是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而其中非常具有时代性的,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和“姓资姓社不争论”,即国内外有些学所称的“三论”——“猫论”、“摸论”、“不争论”。  相似文献   

4.
“下回考不了100我就不活啦!”邻居家一个上三年级才8岁的小女孩,拿着考了98分的数学卷,泪眼婆娑,极某郑重地说。  相似文献   

5.
小茵 《中国德育》2007,2(1):1-1
中医把药材分为“热”“寒”“温”三种,听一位老医生说,人对应着可以分为“好人”“坏人”“性中人”。他还说,性中的人实际上是没有的,没有谁身上没有毒性。所以,正常的人一定会藏着些“小毒”、犯些小病,那些终年不得病的人一旦发病往往就是顽疾,很难救治。人的身体如此,人心又何尝不是?  相似文献   

6.
说“三”     
“三”既可表示定数,又可表示约数,定数指确定的数,比如二加一等于三,四减一等于三的“三”;约数指不确定的数,又叫概数。表示约数的“三”,许多时候跟“多”相联系,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三思而行、三令五申、推三阻四、一波三折、举一反三、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8.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9.
“知道”     
《中学教育》2006,(12):59-59
日前,国学大师怀沙在讲话中说.有个词叫“知道”,与之相反的叫“不知道”。这是一个很奥妙的词语。  相似文献   

10.
“两课”教学改革,如果仅仅局限在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改进,不考虑总体教学模式的改变,就很难有大的突破,很难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构建“三课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不失为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
卓志华 《教师》2013,(25):80-81
化学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一堂成功或说名符其实的化学课,应有哪些“味”呢?我认为起码应有以下“三味”:  相似文献   

12.
《家教指南》2005,(12):34-35
日前《新快报》做了一项关于“学会对孩子说‘不’”的亲子调查中,65%以上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要求“偶尔”或“很少”会说“不”,只有15%的家长会经常对孩子说“不”。“我也很想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说‘不’,但我做不到。”一位家长表示,一看到孩子的眼泪或歇斯底里的样子,就不由得让步。  相似文献   

13.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带”、“但”书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带”、“但”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通过书面材料证明:“带……带……”连用,相当于普通话“边……边……”、“一边……一边……”;有时也会带有场合含义。“带”有时单用,表伴随;有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北疆汉语方言中“但”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大致相当于“如果”、“假使”。北疆方言表假设多说“但”,一般很少说“但是”。多数学者将“但”、“但是”并举并且合称“但(但是)”,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认为北疆方言里的“但是”,很可能就是“但使”在方言中的存古。  相似文献   

14.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15.
周士同 《河北教育》2005,(21):29-29
“读”与“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说”是“读”的目的,“读”是“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餐馆吃完饭“结账”,现在一般说成“买单”,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埋单”,请你猜一猜:应该是“埋单”还是“买单”?  相似文献   

17.
“三”字经     
“三”是实指和虚指的分界线,人们常说“事不过三”。古今中外许多人都喜欢把治学经验、为人修养、读书心得等总结到“三”为止。  相似文献   

18.
张夫伟 《山东教育》2007,(10):14-15
反思当前的儿童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弥漫着过多的不可讨论性和不容置疑性。不可讨论、不容置疑的后果是毫无条件地接受。于是,教师和父母把“说不”这种行为认定为是错误的,不道德的。面对不可讨论和不容置疑,他们教给儿童的是不能说“不”.只能服从相照办。于是.听话和顺从成为了美德,成为判定“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与尺度。如果教育生活里充斥的是“必须”和“不得不”,那么教育营造的无非是一个精神的牢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五行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产生一种令人敬畏和神秘的意向,被称为中国古代思辨理论和行为模式的理论,“是中国人的思想律”。“五行说”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与五行说来源有极密切关系。关于“五行说”原始含义,论述众多,本文从母系氏族时期“鱼”的“图腾崇拜”观念沉淀延伸,着重分析“鱼”与“五”在音、形、义方面的历史渊源,探寻“五行说”的原始含义。  相似文献   

20.
俗语云:“君子动口不动手。”说的是以理服人方为“君子”。而笔日“君子动口又动手”,指的是老年人健身,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方可谓“健康老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