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荣家 《考试周刊》2011,(85):36-36
中国歌剧艺术在实践中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中国歌剧该何去何从?本文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这一角度出发.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时代在发展,中国歌剧这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多重发展的态势;从命名上最初即为歌剧,加入中国戏曲的创作手法后称民族歌剧、中国新歌剧等,发展完善后"中国歌剧"的名称才逐步应用;从创作上也随着中国歌剧本身的发展与融合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如今在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歌剧等高雅艺术的发展、创作、演出内容了解或观赏的需求是迫切的,研究中国歌剧发展趋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歌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集音乐、戏剧、舞蹈等众多的艺术元素于一体,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在众人的面前。中国现代歌剧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欧洲文艺复兴歌剧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大国,其歌剧原创灵感是源源不断的。在中国新世纪的原创歌剧发展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同时吸收世界多元化歌剧创作元素,是我国原创歌剧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旨在为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东西方的历史、人文的迥异,京剧与西方歌剧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主要包括:写实与写意的区别,一个更侧重于写意而另一个则侧重于写实。中国京剧普遍善于运用虚拟的表演手法,西方歌剧却始终追求逼真的表演效果;唱腔的不同,京剧的唱腔与西方歌剧的歌唱在方式上是有差异的.京剧采用的是“吟唱”体系,西方歌剧采用的是“咏唱”。 差异的产生一是由于二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京剧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综合,西方歌剧却是诞生于西方特殊的、奔放的文化环境;二者诞生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国的京剧形成在清朝,属于封建社会性质下的艺术表达形式;西方歌剧形成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属于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矛盾日益激烈产生的碰撞式的艺术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5.
民族歌剧艺术是我国艺术工作者在借鉴欧洲歌剧的基础上,融入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化和民族艺术,创作出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自从我国进入世界市场之后,我国文化、艺术表演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经过改良的传统戏曲、歌剧层出不穷,为民族歌剧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木兰诗篇》作为第一个将古代文学与现代歌剧融合的新型民族歌剧,在我国民族歌剧艺术领域具备里程碑意义.本文将以《木兰诗篇》第三乐章为例从中国歌剧发展、重唱及创作分析、民族歌剧创新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原创歌剧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艺术家们已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原创歌剧不但在数量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在艺术成就上也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歌剧在题材、体裁、音乐素材与艺术手段方面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7.
歌剧一种以歌唱为主,并综合以器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为一体的戏剧形式,称歌剧.歌剧是西洋音乐舞台上最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也有歌剧的性质.五四以后特别是延安时期,音乐工作者开始尝试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方式来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  相似文献   

8.
歌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于一体,产生于16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西方歌剧的传入到中国歌剧的发展在人类的历史上存在了4个多世纪,歌剧在中国的传播是快速的,中国歌剧本土化的发展却是漫长和曲折的。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歌剧艺术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也将歌剧与本民族的曲调进行了结合,产生出了一批优秀的歌剧作品。其中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白毛女》中《杨白劳》选段以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也成为了众多声乐工作者喜爱的声乐作品。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演唱感受出发,从歌曲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演唱技巧和感情处理三个个方面,深入剖析歌曲《杨白劳》,从而更好的进行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歌剧艺术也在时代的见证和洗礼之下进行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注意融合民族精神,将大众和民族的融合作为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审美选择,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时代旋律以及民族精神。我国民族歌剧艺术在发展进程中和美学精神的融合程度在不断增强,同时也注重坚持审美功能以及需求的引导,以便在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当中加入更多的中国特色,优化审美效应与形态,进而起到弘扬民族优秀特色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代戏曲批评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比较全面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学的进步思想和科学方法,而且以迥异于往昔的崭新视角观照、阐释中国传统戏曲;既对中国古代戏曲学的论述、著录进行了肯綮评价与充分总结,又对近现代戏曲学的启动、构建给予了积极思考与主动尝试;还自觉将中国传统戏曲置于亲身感受过的世界戏剧文化氛围,为现当代戏曲批评的发展壮大开辟了无与伦比的广阔道路。  相似文献   

12.
欧洲歌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歌剧,在借鉴与吸取欧洲传统歌剧经验的基础上,歌剧创作者们不断丰富着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将更多的中国风格与民族元素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当中,力图追求欧洲传统歌剧与我国歌剧的完美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歌剧题材的选择与音乐的创作也开始注重时代性的体现,流行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歌剧创作中,但是与传统的经典歌剧相比,新歌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歌剧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歌剧创作还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戏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从肇始到现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目前,由于戏曲的不景气与我国教育体制上的缺陷,其生源与培养质量迅速下降,已不能为戏曲振兴事业服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把好招生关,宁缺勿滥;遴选具有较高戏曲艺术素养的人员做导师;积极探索与戏曲院团联合培养研究生之路;坚持论文选题要和戏曲实践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4.
云南戏曲谚语总结并保存了大量戏曲艺术经验,记录了观众的戏曲接受心理和戏曲观、反映了云南戏曲的演出习俗,具有鲜明的边疆地域特色.云南戏曲的内容主要由戏曲艺术经验总结、表演习俗、观众评论组成,特别在戏曲谚语中表现出以德为先、惩恶劝善、情为主导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是一部简化了的云南戏曲史,对研究中原主流戏曲文化对滇剧及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形成演变、滇剧及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发展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梁光辉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82-83,86
外国人把京剧称做“BeijingOpera”(北京歌剧)。这种翻译涵义混淆了京剧与歌剧的区别,让外国人误以为京剧是“在北京表演的西洋歌剧”。其实中国京剧既有与西方歌剧相似的一些特征,也有在理论体系和表演方法与西方歌剧相区别的东方艺术。同时,阐述了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东西方舞台艺术的代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以唱为主伴奏为辅的演唱方法,并具体分析了东西方艺术形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舞蹈在世界舞林之中独树一帜,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中国戏曲艺术密切相关中国戏曲艺术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观,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形成、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剧目,通过不同民族歌剧曲目的题材特点、创作元素选取、民族歌剧音乐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构成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小宁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3):129-131,135
中国歌剧的演唱通过对戏曲演唱艺术的吸收,使歌剧的演唱及表演较能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受到观众的欢迎。本文对歌剧吸收戏曲演唱艺术的必然性、科学性和中国戏曲演唱艺术对中国歌剧的演唱艺术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曲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在“以德治国”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戏曲艺术走进德育课堂,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任.在传统德育工作体系中尝试融入戏曲艺术来辅助德育的可行性方案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借鉴戏曲界师德资源四种途径将戏曲与德育有机融合,用隐性教育手段“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探索戏剧是由来已久的话剧与戏曲整合运动的延伸。探索戏剧重视对民族古典戏曲传统的继承、吸收和利用,这首先表现在对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核——深刻雕镂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这一根本特性的继承上,还表现在展示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着意诗化追求,富有民间性、通俗性、娱乐性上。探索戏剧对戏曲艺术形式方面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本质,回归戏曲本性;继承戏曲的写意传统,使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写意话剧”亮相当代菊坛;继承戏曲原本就有的综合性特征,实现新的艺术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